足内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5-23

足内翻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类婴儿疾病,在婴儿的一旦发育不良就可能会出现足内翻的症状。我们可以通过临床的表现及时的关注孩子出现的问题,小孩子的身体支架具有可塑性,这时候如果出现了不良的症状,很可能会对以后的身体发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妈妈们一定要多加注意。

1胎儿双足内翻的原因

遗传因素

临床资料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足内翻的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遗传方式均不清楚,易感基因尚未确定。父母罹患其子女发病风险超过30%,先天性足内翻畸形的患者其同胞患病几率增加30倍。近亲中发病危险率显著增高,这说明患病率至少部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外源性致畸因素

除遗传外,外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诱因”。如果孕前和孕早期受到不良环境影响,如药物、环境激素污染,都可能导致胚胎分裂异常。现代人正不可避免地暴露在环境污染中,在已知的环境激素污染中,有农药、树脂增塑剂、洗涤剂、二恶英类和重金属类化合物等70 多种,它们侵入人体的途径包括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目前,已发现因环境污染引起胎儿生长发育不良、生殖相关疾病呈上升趋势。还有一个重要的外源性因素是母亲孕期吸烟, 已有很多报道证实了孕期吸烟与足内翻的相关性。

宫内发育阻滞

有人认为足内翻畸形是由于宫外压迫和羊水过少而导致胎儿的足被挤压在足内翻的固定位置引起的。

其他

一些其他因素如神经肌肉发育异常、血管发育异常、骨骼发育异常等引起胎儿足内翻都有报道,但这些因素到底是因还是果尚未明确。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孕妇最为关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胎儿的生长发育,我们建议广大的孕妇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胎儿,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胎儿双足内翻的原因。

2足内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

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

2)测量第一跖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

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5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跖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距骨与第一跖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跖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6治疗原则

1.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2.手法矫正法:一般适宜6个月以内或较轻型者。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愈好。由医师教会母亲或带领患儿,先矫正足前部内收,再矫正距骨下关节内翻,然后矫正踝关节的跖屈。手法应轻柔,以免损伤骨骺。每种矫正位置保持10秒钟,每次10—15分钟。每日运算元次,一般主张喂奶前进行。

3.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适应于3月—1岁每2—3月更换一次。

4.手术治疗,适用于6个月以上,手法无法矫正者。术式按年龄而异。

(1)足内后侧软组织松解术,适用于6个月至6岁患儿。

(2)足外侧柱缩短术,适应于畸形严重3岁以上患儿,在足内侧、后侧软组织松解术同时,行跟骰关节骰骨或跟骨楔形切除,或行跟骨外侧楔形截骨术。

(3)三关节融合术,适应于12岁以上畸形严重之患者。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了小孩子出现了足内翻,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在检查的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矫正治疗是非常关键的,这时候对于小孩子的骨头进行引导性修复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以后进行治疗会大大增加治疗的难度。

3从足开始使您健康

俗话说:“人之有脚犹如树之有根”、“人老脚先衰”等等。一个真正懂得呵护生命的人,必定是一丝不苟地呵护自己的双脚。

足浴+足疗:效果会更好

据市中医院按摩保健中心主任潘德祥介绍,足浴和足疗一般配套进行。足浴就是用中草药配制的药液浸泡足部。药液由20多种中草药配制浸泡而成,其目的是使其中的药物、热水的热力共同作用于足部,达到活动筋络、祛病强身的效果。

而足疗是运用中医原理,通过按摩足部的相关穴位而达到理疗的作用。双脚共有64个反射区;对不同反射区实施不同的手法和力度,可以预先发现某些疾病,并能起到一定的理疗和保健作用。

初次做足疗有点疼

据省足健法副理事易春堂介绍,初次做足疗的人会感到很疼,做的次数多了疼痛感会逐渐减轻,因为足疗不是一般的抚摸,只有对相应反射区用力按摩才能达到效果。

因而足疗专家建议,12岁以下的儿童不宜做足部护理,妊娠期妇女严禁做足部护理;有足部皮肤感染的、骨折以及有严重足部外伤的,不宜做足疗。

专家教你足部知识

正常的趾甲光滑、半透明、亮泽、略呈弧形,是健康的象征;趾甲变得不平,薄软,有纵沟,甚至剥落,说明人体营养不良;趾甲嵌入肉中或呈钩状,往往表示有多发性神经炎、神经衰弱或脉管炎等;趾甲凸凹不平时,应检查一下肝肾有无慢性疾患;趾甲麻木为心血管疾病的表现。足趾红润饱满,有弹性,是健康的体现。若大脚趾经常肿胀,应该认真查一查,以排除糖尿病;右足第二与第三趾间的鸡眼则表明右眼视力障碍;第四趾侧苍白水肿者可能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第二、三趾的足底侧水肿往往伴有眼底病。足背的足趾根部出现小白脂肪块为高血压的象征;足背部趾关节部水肿常表示盆腔炎或胸膜炎;足踝部水肿为心、肾疾病的表现。

“自助”足疗就在身边

潘德祥主任说,由于脚部反射区多达64个,并且用力标准也不一样,因此在家里不可能做严格意义上的足疗,但经常用开水泡脚和按摩足部,可以起到消除疲劳、舒筋活血的作用。他建议多走石子路,有条件的在家里铺上一块卵石垫,经常光脚在上面走走,就可以起到类似足疗的作用。

4内翻病因有哪些

足内翻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发现。足内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家长担心孩子的健康。家长一直对足内翻是什么,足内翻病因有哪些想有个了解。下面还是由专家为你介绍足内翻是什么,足内翻病因有哪些吧!

足内翻是什么?足内翻病因有哪些?足内翻的病因有哪些首先是遗传因素小儿先天性足内翻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单卵孪生的发病率远比双卵孪生为高,比例为33∶3。虽然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确定显性、隐性或伴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足内翻是什么?足内翻病因有哪些?其次是胚胎因素 胚胎3个月之内,足处于马蹄内翻的三个原始畸形状态,即下垂、内收和旋后(内翻)。自第4个月开始,足处于中和旋转位,跖骨轻度内收,足也开始沿长轴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任何发育障碍都将使足保持于胚胎早期的畸形位。

足内翻是什么?足内翻病因有哪些?最后、小儿先天性足内翻的发病机制还包括宫内因素 胎儿在宫内体位不佳,足部受压,长时间处于足内收、后跟内翻、踝部下垂位。相应地,小腿后侧和内侧的肌肉缩短,内侧关节囊增厚,使足进一步处于畸形位。

除了以上的几种原因之外,足内翻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孩子的环境因素也和足内翻病因有一定的关系的。

5介绍下治疗足内翻的常用翻身训练

足内翻患者治疗方法中康复训练最重要,好的康复训练可以避免疾病的复发,也大大降低了患者再复发的概率。下面介绍一下治疗足内翻的常用翻身训练。

(一) 训练时,将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也可用双手分别握住患儿两臂上举过头,将两臂左右交叉,从而带动患儿身体向两边侧转身。(二) 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训练者握其两脚踝部,向左翻时,右腿曲向左侧扭动,并同时逗引其头向左侧旋转,这样身体的重心就随着头,腿的带动翻过来,这样很好得训练了肢体的转移重心,上下肢得以协调。(三) 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握其两脚踝部,让患儿向左翻身时,使患儿右腿屈曲,跨过左腿中线,使左臂屈曲,并逗引其头部慢慢向左倾斜使患儿身体随着球的滚动来完成翻身动作。(四)患儿横躺在楔形垫的斜面上,斜面可以辅助患儿躯干的旋转。

足内翻是一种发育性畸形,在孩子一出生时就能发现的由于胫骨后肌痉挛引起的踝关节畸形。所以以上的治疗康复训练,在孩子出生后由此情况的应尽早就医,尽早做好康复训练。宝宝才能在接下来的成长生活中免去痛苦,健康快乐的生活。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足内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