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3
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冰箱,冰箱成了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你可知道,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品不当可能引起形形色色的“冰箱病”。注意健康问题,我们要多多警戒,突如其来的病痛才不会发在我们身上。那么什么是冰箱病,冰箱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现在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1什么是冰箱病
冰箱病”指的就是人吃了存放在冰箱中的食物,引起腹泻或是肠胃疾病的不良反应。食用从冰箱取出的食品不当可能引起形形色色的冰箱病”,如冰箱头痛、冰箱肺炎、冰箱胃炎、冰箱肠炎等。冰箱冷藏室内的低温虽能抑制多数细菌的繁殖,但有些嗜冷霉菌仍可继续生长。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有一种耶氏菌小肠结肠炎可能与电冰箱的普及有关,耶氏菌广泛存在于猪、狗、猫、牛、马、羊、兔、鸽等动物体内,并可长期存活。
2冰箱病的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经消化道传播,人也可以通过接触而感染。耶氏菌在一4℃度仍能繁殖生长。最容易污染瓜果、蔬菜、鱼类和乳制品。如果食用这些食品时未完全加热,就很容易引起冰箱肠炎,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病症发生。因此,此菌引起小肠结肠炎很可能与普遍使用冰箱有关。本病以幼儿为多见,主要症状是腹痛、腹泻和发热。腹泻多数为水样,无粘液。
3冰箱细菌的来源
目前家庭使用的电冰箱内的温度一般在摄氏10℃至零下30℃的范围内,虽可抑制多数细菌的活动,但仍有一部分喜欢在低温条件下活动的细菌存在于各类食品上。细菌学家曾做过一项实验:取一杯每毫升内放入5000万个伤寒杆菌的雪糕冷藏在冰箱内,5天后取出一检查,结果每毫升内伤寒杆菌的存活数为1000万个,继续冷冻20天后,每毫升存活的伤寒杆菌数为200多万个,60天后有60万个。此后一直冷冻到两年又四个月,时每毫升内存活的伤寒杆菌还足有6000多个。
由此可见,即使在低温的冰箱内,侵入食物上的细菌仍可以借助食品上丰富养料”维持其生命。当人们从冰箱中取出这些食物,一旦温适宜,细菌便会死灰复燃”,并在富有充分营养的食物上大量繁殖生长。老人们不加任何热处理,食用就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此外,若冷藏温度太低,易将蔬菜、水果冻坏,使鱼、肉鲜度变低,甚至引起食物中毒。
4夏季使用冰箱要注意4点
1、电冰箱安放的环境应阴凉、干燥
冰箱的安放要注意远离各种热源,如煤气灶等;亦要避免阳光的直晒;不要摆放在潮湿的地方,否则容易引起故障和金属件生锈。此外,要经常检查冰箱里的电器设备和规定的温度,遇有停电、漏电、机械故障或温度不够等,应及时维修。
2、从冰箱内拿出的冷食不宜马上吃
冰箱内取出的、不能再加热的食品,宜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
3、食物存储要讲究方法
冰箱里面的食物摆放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食用前应检查食品质量。食品互相之间要留适当的间隙,不可堆积存放。同时,要注意有些食物不宜放入冰箱存储。从冰箱里往外取食物时,用多少取多少,不要用不完又放进去。
要掌握不同食品的存放时间,选择适当的存放区。冰箱存放食物的时间不宜过长,肉类生品冷藏时间一般不宜超过2天,瓜果蔬菜不宜超过5天。
4、冰箱要定期消毒
冰箱要保持清洁,定期清洗,尤其是排气口和蒸发器。夏季要每星期对冰箱清洗、消毒一次。
5孕妇要警惕“冰箱病”引发流产
所谓“冰箱病”,指的是冰箱保存的食品,被一种“单增李斯特氏菌”污染,人们在未经高温彻底加热处理的情况下食用,就可能出现感染症状。
冰箱并不是食品的“保险箱”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把冰箱当作食品的保险箱,将一次吃不完的食物放进冷藏室,未经加热消毒就食用。
所谓“冰箱病”,指的是冰箱保存的食品,被一种“单增李斯特氏菌”污染,人们在未经高温彻底加热处理的情况下食用,就可能出现感染症状。
单增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由于它在4℃冰箱保存的食品中也能生长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去年7月4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证实,由于食用了受李斯特菌污染的奶酪,美国已有4个州发现染病病患,其中一人死亡,一名孕妇因此流产。
这种单增李斯特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轻者可仅表现为发热、肌肉疼痛的流感样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脑膜炎或败血症,孕妇感染可累及胎儿或新生儿,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和新生儿败血症,而孕妇本人症状反而较轻。老人、孕期妇女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比较容易感染。
单增李斯特氏菌生存能力非常强,可以在低温下存活,引发中毒食品种类主要有乳及乳制品,尤以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乳制品、肉制品最为多见。
提醒,在夏季,每个家庭都要格外注意饮食卫生,电冰箱要定期清洗。由于单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长繁殖,冰箱存放的食品食用前,尽量高温充分加热,再次完全煮熟方可食用。
婴幼儿、孕妇、老年人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的人,应尽量避免进食存放在冰箱超过一天的即食食物。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冰箱病》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