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3
把一个什么都不会说什么都不会做的宝宝抚养成一个成人,这其中的艰辛只有爸爸妈妈们能体会,因为一路坎坷,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宝宝耳朵后面长了个硬包该怎么办,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乱了针脚,但是最有效的办法是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根据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或者用药膏消除即可。
1婴儿听力知识大全
现在,就让我们聚焦在这双小耳朵上:出生时,宝宝能听到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听觉功能又是如何逐步地完善的?
耳朵远远不是在我们五大感官中最受宠的一个,然而,正是由于新生儿能够听见并且识别出妈妈的声音,他才能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感到安全。正是因为一点点地学会听出妈妈准备奶瓶的声音,他等待吃奶时才会不那么焦虑。同样,经过几个月母语的音色和节奏的输入储备之后,他开始学说话,和妈妈以及外部世界进行交流。
婴儿无论在智力发育还是情感发展中,良好的听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听觉的历史,如同其他感官的发育一样,可以追溯到出生之前。
在子宫中,耳朵形成
在怀孕的第7个月,胎儿的耳朵已经形成。注意,这并不是说子宫中的小寄宿者的听力可能同已经出生的小伙伴或者成年人的听力一样好了。
影响胎儿听力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妈妈胃肠蠕动声和心跳声的干扰。幸运的是这些声音在30分贝左右,更像耳边的窃窃私语声,而不是交响乐的演奏。时间长了,胎儿就不会有什么强烈的感受了,这有点像久居在海边的居民最后听不到海浪声。
妈妈腹壁的反射作用。腹壁会将外面的声音降低大约20分贝。
最后,我们还应该知道,胎儿有点“耳背”,他的听力比成年人的低20~30分贝。
这些小小的障碍,使得外面的大声吼叫传到胎儿那里,已经仅仅是在说悄悄话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胎儿听到爸爸的低音难度相对大一些,而妈妈的声音就好区别得多,尽管这声音被“除掉”了所有的高频,显得有些失真。
新生儿,有点“耳背”
出生时,婴儿的听力比在胎中要好些,但是同成年人比起来,还是弱得多。3个月的婴儿的听力比妈妈和爸爸的听力还低15~30分贝。也就是说,3个月的婴儿还听不见大人的窃窃私语。
2婴儿什么时候才有听力
婴儿什么时候有听力?这个问题归根于婴儿听力系统的发育,现在我们从婴儿听力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谈一下婴儿什么时候有听力的问题:
1、婴儿在妈妈体内的时候听力已经开始形成,出后就能分辨不同的音色音调;
2、婴儿8~12周,听见轻柔的旋律时能停止不安的动作和哭叫;
3、8~20周,微笑、呱呱声都是婴儿的声音,他们会对这些兴奋或熟悉的声音产生反应,并转头寻找声音;
4、婴儿8~12个月,就能学着发出听到的声音,并且能够随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自发地手舞足蹈;
5、10~12个月,婴儿还能用不同方式敲打、摇动物体,喜欢模仿听到的各种声音;
6、婴儿1~2岁,明白“不”、“再见”、“谢谢”等简单词汇,并且会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7、到婴儿成长到18~24个月时,儿歌或者有声故事就会成为他们的最爱,不但会跟着唱,还会会说简单句子;
8、2~3岁的婴儿,语音语调有起伏的故事会对特别有吸引力,他会开始表现出对某些音乐的爱好并尝试随音乐跳舞;
9、婴儿成长到3岁以后,会用打击乐器表现乐曲的节奏,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看过了上文,现在爸爸妈妈大概已经了解婴儿什么时候有听力的答案吧,其实婴儿出生就具备听力,但要经过2~3年才会发育到正常成人的水平。所以,爸爸妈妈要谨记,在婴儿出生后的头三年,给予婴儿足够的关注,才能让婴儿的听力发展得更好。
3重新认识早产儿脑损伤
重新认识早产儿脑损伤
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早产儿脑损伤带来的远期后遗症,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长发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我国依据医院产科记录统计的早产儿发生率为 7.8%,其中 VLBWI 占 9.1%。过去认为,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围产期缺氧缺血,其经典病理形式是脑室周围 - 脑室内出血 (PVI-IVH) 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随着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积累以及临床神经影像学、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对早产儿脑损伤的病因、发病机制还是神经病理学改变的认识,都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围产期宫内感染/炎症导致白质损伤以及随后对脑发育的干扰导致不良神经结局的重要机制已引起广泛关注。
近期袁天明等发表文章就早产儿脑损伤的神经病理学、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治进展等进行讨论。
一、早产儿脑损伤的神经病理学分类及特点
1962 年,Banker 和 Larroche 首次通过尸体解剖病理学检查确立了 PVL 的概念,其典型病变是脑室周围白质坏死并形成囊腔,这种损伤主要见于出生胎龄<32 周、出生体重 <1 500 g 的早产儿,是既往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主要形式,也是造成脑性瘫痪等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而 Paneth 将早产儿脑损伤分为脑白质损伤 (WMD)、脑非实质区出血、脑其他部位(小脑、基底核、脑干等)损伤等;其中早产儿 WMD 的病理改变包括: (1) 囊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2)孔洞脑。(3)缺血和出血性梗死。(4)脑室扩大。
WMD 在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 3 种类型: (1) 囊性 PVL: 侧脑室周围深部白质区呈灶性坏死,所有细胞成分丢失,形成多发性囊腔,即经典 PVL,软化灶可为单灶,也可为多灶,多分布于侧脑室前后角极的外侧,也可发生于侧脑室外侧及背侧白质。此类损伤最重,发展至脑性瘫痪的比例极高。
4宝宝耳朵后面长了个硬包怎么应对
把一个什么都不会说什么都不会做的宝宝抚养成一个成人,这其中的艰辛只有爸爸妈妈们能体会,因为一路坎坷,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宝宝耳朵后面长了个硬包该怎么办,有的爸爸妈妈可能会乱了针脚,但是最有效的办法是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根据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或者用药膏消除即可。
如果是耳后淋巴结,宝宝上呼吸道感染,或者颜面部长疖肿或者痱子等情况,耳后淋巴结会肿大。用手摸上去,可以感觉有东西在皮下活动。但是随着疾病治愈,淋巴结会逐渐消失。如果是皮下的,光滑的,活动性好的小结节,可能是淋巴结。接种疫苗或感染都可以导致淋巴结肿大。如果没有红肿疼痛,可以继续观察。如果是表皮长了个脓包,需要使用抗生素药膏,必要时需要到医院检查确诊。
不排除是淋巴结发炎,建议多喝白开水,如果宝宝上呼吸道感染,或者颜面部长疖肿或者痱子等情况,耳后淋巴结会肿大。用手摸上去,可以感觉有东西在皮下活动。但是随着疾病治愈,淋巴结会逐渐消失。如果没有出现我说的情况,宝宝的耳后就有包块,应该排除囊肿的可能,建议带宝宝到儿童医院检查。
此外,耳朵后面长了个硬包应对措施:
1、皮脂腺囊肿应对措施
皮脂腺囊肿在耳部,尤其耳垂部位是比较多见的。硬包增生不明显或者较小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消炎加调理治疗即可,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卫生,洗脸时记得清洁耳朵外表,不用治愈可消失。
5 处理宝宝发烧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
发热捂汗 可以帮助退烧
宝宝一发烧,家长就给宝宝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或是干脆喝碗姜汤盖上大棉被。有的老人说,孩子发烧了很怕冷,千万别再受寒;有的家长则表示,穿得厚点是为了捂汗,孩子一出汗就退烧了。
“发烧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李栋方介绍,孩子发高热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确实可能出现头部滚烫、手脚冰凉情况,但不能一味盖被子或加衣服,正确做法应该是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让其充分散热,而手脚部位则要适当保暖。
“很多老人认为宝宝发烧了就不能洗澡,洗澡容易着凉。其实孩子发烧了洗热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洗身体也是非常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李栋方表示。
误区二:
一发烧就应 立即吃退烧药
一对年轻父母抱着刚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冲到儿科,焦急地告诉医生孩子发烧了,必须马上吃退烧药!“听说如果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可能会烧坏大脑!”这对父母表示。
“其实这样做大错特错,新生儿不能使用退烧药。”李栋方介绍,事实上,2个月以上的婴儿才能“考虑”用退烧药,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一般情况下,退烧药也是要体温到38.5℃以上才用,低烧不用使用。”
他表示,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通常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贴退热贴、洗热水澡等。“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以前出现过高热惊厥,此次再次发烧,则来势比其他孩子更为凶险,对这类孩子应该积极退热,可以在体温38℃或之前就服用退热药,以求尽快降温。”
误区三:
高烧也不吃退烧药 怕影响医生诊断
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了,家长见到医生还说没有给吃退烧药,说怕吃了退烧药,影响医生判断病情。
李栋方表示,最好随时配备体温计给孩子测体温,一旦高烧超过38.5℃以上,就应该及时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诊治患儿。现在门诊病人多,轮候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一等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看病、治疗,然后缓解。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
误区四:
输液一定 会退烧快一些
据儿科医生反映,常有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输液,认为输液孩子可以快点退烧,快点回学校上课。
“其实小儿发热治疗,原则上是不用给予输液的,因为绝大部分孩子的发热感冒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李栋方介绍,这些感冒都有“自限性”,其发生、发展、消退都有一个过程,输液并不见得使其病程缩短。
“扎针补液对很多孩子来说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存在过敏风险,而且治疗时间长,会耽误父母正常工作时间。总之,它不是医生治疗孩子发烧的首选办法,但很多家长热衷当‘内行’,坚持要输液治疗。”李栋方表示,当长时间高热不退、患儿精神不佳、进食差,或者不愿选择口服药物时,除了常规的退热手段外,一般才考虑输液。
“其实补液不是可以帮助退热,而是为了静脉给药,补充水分,预防脱水,改善电解质平衡。补了足够的液体、糖和电解质后,患儿会感觉舒服一些。”李栋方解释。
误区五:
中药敷脚底退热 没毒副作用
记者了解得知,还有不少笃信中医的父母或长辈,会自选中药给孩子敷脚底,希望性凉的清热退烧药材能够帮助其快速降温,而中药温和,不会伤及孩子身体。
对此,李栋方表示,是药三分毒,中药与西药一样,如果有疗效,则势必也有毒副作用存在。“之所以很多市民笼统地认为中药安全、没毒副作用,是因为没有人去详细研究、标明每味中药的毒副作用,而西药的说明书往往描述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虽然看似吓人,却是说明该药得到充分的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李栋方介绍,在选药方面,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要要求使用安全性高、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过的药,这是儿科用药的原则。“中药在很多慢性疾病、感冒发烧、骨伤等疾病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西药房里也有很多中成药。但是对于婴幼儿而言,中药口感不佳,而且分量很难把握,需要按照医嘱来使用。至于敷脚底退热,或为物理降温途径之一,但效果因人而异,不一定人人奏效。”李栋方表示。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宝宝耳朵后面长了个硬包怎么应对》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