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虚脱应该怎么办

更新时间:2023-05-23

对于大家来说腹泻在生活中是一个很常见的情况了,常常就是有一些人因为饮食不到位或者没有照顾好自己出现的情况。但是如果说腹泻出现虚脱的情况,就是很严重的情况。虚脱就是说明身体已经极度的缺水了,这个时候如果不能采取措施就是很危险的。那么,腹泻虚脱应该怎么办?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1如何预防腹泻

1、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2、要注意手的卫生。饭前、便后手要洗净。

3、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但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透蒸熟。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凉拌菜不妨加点醋和蒜。

4、要清洁环境,灭蝇、灭蟑。

5、要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饮用具。

2腹泻虚脱应该怎么办

虚脱主要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不适、头痛,轻度的头晕和疲倦。如果主要是水分的丧失,轻度的虚脱时会感到口渴,随着程度的加重意识会模糊不清,仍然有出汗,会有轻度的发热。如果病人不清醒的话,经口补充水分并移到凉爽的地方则可迅速恢复。缺盐为主者则甚少感到口渴,虽然会出现更加昏睡、呕吐和肌肉痉挛,但仍然保持着理智。

虚脱的患者应给予盐水。严重的虚脱可由于适应了气候、适当的液体摄入和在餐中加盐而得到预防。盐缺乏引起的痉挛也可用盐水治疗并得到预防。旅游者应该带充足的液体,这点应为每一个人的常识。有的病人突然表现恶心,头晕,面色苍白,呼吸表浅,全身出冷汗,肌肉松弛,周身无力,往往突然瘫倒在地,有的伴有意识不清,这就是虚脱的表现。

对于拉肚子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防止由于饮食不当所造成的腹泻。腹痛时紧急的止痛法也可以按压、捶打一下足三里穴,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所造成的腹痛。临床上病人由于大量的排便,导致身体严重缺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必须补充大量的水分。

对于虚脱的患者应该大量补充含有氯化钠、氯化钾和葡萄糖、枸橼酸钠的补液盐,因为它们能补充体内流失的葡萄糖、矿物质,并且调节钾、钠电解质、水分酸碱平衡;而胡萝卜汁、苹果汁、西瓜汁等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可以补充必需维生素,也是很好的补充品。它们都是防止机体因腹泻而脱水和虚脱的良方。

3如何区别腹泻

【从腹泻症状之腹泻的量次 区别腹泻】

◆霍乱的腹泻是最严重的。如上所述,霍乱弧菌会黏附于小肠黏膜上迅速大量繁殖。人的小肠总长度约有6米。这么长的肠腔同时分泌肠液,产生腹泻,可有大量液体从肠道倾泻而出。病人每天大便排出量为4000~6000毫升,重型病人每天大便排出量可达18000毫升。

◆比起霍乱,其他细菌肠毒素引起的腹泻可就轻多了。因为其他细菌多是在食物上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人进食了含有细菌及其毒素的食物后发病。但这些细菌很少像霍乱弧菌那样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同时产生毒素。

◆痢疾杆菌主要侵犯结肠,且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主,其病变的总长度不过50~70厘米。人的直肠壁内有胀满感觉感受器,该部位的炎症病变可对该感受器产生刺激,使人总有便意。有人形容痢疾的腹泻情况是:“十分钟一次,一次十分钟。”意思是痢疾腹泻的次数频繁,每次总有便不净、排不完的感觉而不愿结束排便,但每次排出的大便量并不多。医学上称这种感觉为“里急后重”。

【从腹泻症状之呕吐 区别腹泻】

上吐下泻是感染性腹泻最好的写照。无论是痢疾、食物中毒,还是霍乱,都有呕吐的表现,但呕吐出现的时间和程度不完全一样。

◆食物中毒的呕吐比较明显,多在腹泻之前先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绞痛和腹泻,吐泻过后可有症状好转的感觉。人们常说食物中毒是“先吐后泻”

◆霍乱的呕吐多因肠道内的大量液体来不及排出体外所致。因此一般先发生剧烈腹泻,继之出现呕吐,呕吐为喷射性的,恶心的症状不突出。人们常说霍乱是“先泻后吐”

◆由于痢疾的肠道病变部位较低,所以,痢疾的呕吐症状较轻。

【从腹泻症状之腹痛 区别腹泻】

腹痛是腹泻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别看霍乱的腹泻严重,但由于霍乱弧菌并不引起肠道病变,所以很少有腹痛的感觉,而痢疾和食物中毒都可伴有明显的腹痛。

【从腹泻症状之发热 区别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否伴有发热,要看致病菌及其毒素是否侵入血液。痢疾杆菌的内毒素、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均可侵入血流,因此感染后有发热的表现。霍乱菌及霍乱毒素均不侵入血流,因此霍乱早期不发热,只有一些严重病例可在恢复期出现发热。

4腹泻病因

一、急性腹泻的病因:常见病因是感染和药物。

细菌感染(20%):

①细菌性痢疾:起病较急,常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感,可伴恶心与呕吐,腹泻特征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次数不等,显微镜下发现大便中含大量红细胞,白细胞,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杆菌。

②沙门菌属感染:多有不洁饮食史,常有腹胀,腹痛与腹泻症状,大便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少有脓血,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沙门菌或伤寒杆菌等)。

③大肠埃希杆菌性肠炎:常有不洁饮食史,起病较急,可有畏冷、发热及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呕吐、腹泻,多以水样便为主,也可有黏液和脓血,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④小肠弯曲菌感染: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中上腹部疼痛伴有腹泻,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要表现,抗生素治疗效好。

⑤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感染:临床表现与弯曲菌感染大致相似,腹泻等症状常较轻。

⑥肠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腹痛与腹泻等症状,腹泻以稀便为主,可伴有少量黏液脓血,大便培养可确立诊断,本病常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或外科大手术后发生,大便培养可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

⑦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现多认为与产气荚膜杆菌或魏氏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有关,起病较急,腹痛,腹泻等症状一般较重,腹痛较剧烈且可遍及全腹,可为持续性痛或阵发性加剧,早期腹泻可为稀便或水样便,每天10余次不等,继而可带血,重者大便可呈血水样,常伴有畏冷,发热,恶心与呕吐等症状,本病以青少年多见。

⑧假膜性肠炎:系在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发生,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因肠道继发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所致,该菌的毒素对肠黏膜有损伤作用,临床特点为大便次数多,重者每天可达20次以上,粪便可有黏液脓血,甚至呈血水样,有时可排出呈蛋花样的假膜,常伴有发热,心悸,脱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全身中毒症状,大便作厌氧菌培养时可发现致病菌,甲硝唑,万古霉素等治疗有效。

⑨霍乱:系霍乱弧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症状较轻,常为水样泻,每天数次不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重者大便次数更多,大便可呈米汤样,患者常有发热,脱水,低血压等全身中毒表现,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原虫与寄生虫感染(20%):

①阿米巴痢疾:起病一般较急,常有发热,腹痛及腹泻等症状,腹泻每天数次至10余次,大便伴黏液脓血,有时大便呈暗红或果酱样,量较多,具恶臭,新鲜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即可确诊,甲硝唑或替硝唑治疗有效。

②急性血吸虫病:一般发生在初次感染大量血吸虫尾蚴者,常有畏寒,发热,腹胀,咳嗽,腹痛与腹泻等症状,腹泻并不严重,每天3~5次不等,可为稀便或带有黏液,末梢血中嗜酸性细胞增高,如果患者是反复多次感染,则常伴有肝脾肿大等表现。

③梨形鞭毛虫感染:大便每天3~5次,多为稀水样便或稀便,少有黏液,粪便中找到鞭毛虫即可确诊,甲硝唑治疗效好。

④滴虫感染:肠道滴虫感染也可导致腹泻,大便每天数次不等,以稀便为主,可带黏液。

病毒感染(10%):

多见于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肠道腺病毒感染,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可有腹痛,腹泻等,腹泻每天数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

真菌感染(15%):

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肠道可发生真菌感染,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形成而导致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轻者为稀软便可伴黏液,每天数次不等,有时大便呈蛋清样表现;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脓血样,粪便常规检查找到或培养发现致病的真菌时可明确诊断。

食物中毒(10%):

①进食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嗜盐杆菌或肉毒杆菌等污染了的食物后,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腹泻及脱水的症状,称之为食物中毒,患者大便可呈稀便或水样便,常伴有黏液,少数可有脓血。

②服用了毒蕈,河豚鱼,较大的鱼胆及其他有毒化学性毒物,如毒鼠药,农药等可发生腹泻,腹泻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少有脓血,可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上述各种毒物除腹泻外,尚有其各自的特殊症状。

变态反应(5%):

如食物过敏(牛奶,鱼,虾,海鲜产品等)可引起腹痛,腹泻;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伴有肠蠕动增快而发生腹泻,腹泻特点常以稀水样便为主,常伴有腹痛。

药物:多种药物可导致腹泻,如红霉素,氢氧化镁,新霉素,林可霉素,硫酸镁,山梨醇,甘露醇,5-氟脲密啶,利舍平(利血平),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这些药物导致腹泻的机制不尽相同;某些化学物质如磷,砷,汞及酒精中毒等均可导致急性腹泻,腹泻常以稀便和水样便为主,常无黏液脓血。

二、慢性腹泻的病因 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甚多,一般而言,可分为以下七方面,临床上因慢性腹泻较多见,故对有关疾病的特征作简要阐述,以资鉴别。

(1)肠道感染:是引起慢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

①细菌感染:

A.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未彻底治愈可演变为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础上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脓血,多有里急后重感,少数患者有左下腹疼痛,慢性菌痢时大便培养阳性率较低,一般只有15%~30%,故应反复多次培养始能发现致病菌。

B.肠结核:多见于青少年和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好发部位是回肠末端或右半结肠,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症状,常与便秘交替出现,腹泻的特点是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每天3~5次不等,重者可达10次以上,常伴有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X线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②原虫和寄生虫感染:

A.慢性阿米巴痢疾(亦称慢生阿米巴肠炎):大便每天3~5次,呈糊状和稀水样,可伴有黏液或血,典型的果酱样大便在慢性者少见,病程可迁延数月,数年之久,病程中可反复急性发作,反复多次在新鲜粪便中常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B.慢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者可发生腹泻,每天3~5次不等,多为稀便,可伴有黏液或脓血,患者常有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表现,确诊有赖于血清抗体测定及粪便或直肠黏膜活检发现虫卵。

C.梨形鞭毛虫或肠滴虫感染:慢性者每天大便数次不等,常为稀便或水样便,有时伴黏液,粪便中发现梨形鞭毛虫或滴虫时可确诊。

③慢性真菌性肠炎:常发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之后,亦易发生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表现为腹泻,重者伴黏液或脓血,且可反复发作,大便中发现真菌即可确诊。部分患者感染性腹泻后可出现肠易激综合征。

(2)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或非感染性炎症:

①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多认为是自体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增多的趋势,好发于中青年,病变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也可侵犯右半结肠,可分为轻,重及暴发3型,以轻型最多见,轻者每天大便3~4次,重者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稀便,常混有黏液脓血,重者仅排出黏液脓血而无粪质,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关节痛等肠外症状,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对诊断甚有帮助,本病在症状发作期,经过治疗后一般可得到控制,使疾病处于缓解期,如未行维持治疗则又可复发。

②Crohn病(克罗恩病):也属自体免疫性疾病,我国远较欧美少见,好发于青壮年,病变可侵犯全消化道,但多见于回肠末端及其相邻近的盲肠,升结肠,腹泻的特点为每天大便3~6次不等,多为糊状或稀便,少有黏液脓血;右下腹常有压痛,有时右下腹可扪及包块,少数病人可有关节炎等肠外表现,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也有症状发作与缓解的特点,疾病可迁延多年。

③慢性放射性肠炎:患宫颈癌或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数周或数月内如发生腹泻,应考虑放射性肠炎的可能,主要表现为黏液血便,常伴里急后重,直肠局部有疼痛感,结肠镜检查时可见病变黏膜(放射治疗后损害的黏膜)有充血,糜烂或呈渗血样表现,本病可持续多年而不愈。

(3)吸收不良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分类十分复杂,吸收不良可因胃及小肠疾病而引起,也可因肝胆,胰腺疾病所致。

①原发性吸收不良:

A.热带性脂肪泻(tropic steatorrhea):也称为热带口炎性腹泻,发生在热带,病因尚不明,一般认为与蛋白质,叶酸及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腹泻的特点是粪便量多,具恶臭,约1/3的患者表现为脂肪泻。

B.非热带性脂肪泻(nontropic steatorrhea):也称为麦胶性肠病,原发性脂肪泻或乳糜泻,患者的肠黏膜内缺乏一种肽类分解酶,故不能分解有毒性作用的α麦胶蛋白,α麦胶蛋白对肠绒毛及肠上皮细胞有损害作用,最终导致吸收不良(大麦,小麦及燕麦中均含有α麦胶蛋白),腹泻的特点是脂肪泻,粪便量多呈油脂状,具恶臭,大便每天数次不等。

②继发性吸收不良:

A.胃切除术后:多见于全胃切除术及毕罗Ⅱ式手术后,由于食物很快进入小肠,使肠激酶,胰消化酶及胆汁分泌不足,或胰液胆汁与食物混合不充分,都可造成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此外,如胃肠手术后,造成细菌过度生长(盲襻综合征)时,因细菌分解结合胆盐而影响微胶粒的形成,可导致脂肪泻。

B.慢性肝胆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内外胆管梗阻等,可因胆盐的缺乏,使脂肪不能乳化及转运,故可导致脂肪泻。

C.小肠疾病:小肠切除过多(如小肠被切除全长的75%以上或仅剩余120cm时,称为短肠综合征),胃,结肠瘘或胃,回肠瘘都可因小肠的吸收面积减少,或食物不经过小肠或空肠而经瘘管直达结肠,最终均可导致腹泻。

D.慢性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可因胰液分泌不足,胰酶缺乏而造成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5腹泻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常规化验

血常规和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新鲜粪便检查是诊断急、慢性腹泻病因最重要步骤,可发现出血、吞噬细胞、白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未消化食物等。隐血试验可检出不显性出血。粪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如弯曲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艰难梭菌等。通常水样便培养不易获得阳性结果。此外,耶尔森菌属、邻单胞菌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属O157:H7、气单胞菌属及非霍乱弧菌属等因不予常规检查而易漏诊。但应强调粪便化验时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否则会影响诊断,此外,如一次培养阴性时,不能轻易否定感染性腹泻,还应多次送粪便培养,有时会获得阳性结果。

2.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如怀疑腹泻是胰腺疾病所致时,应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试餐试验(Lundh试验),苯甲酰-酪氨酸-对氨基苯甲酸试验(PABA试验)及促胰泌素试验等。

3.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纤维和糜蛋白酶含量测定: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时(苏丹Ⅲ染色法),可考虑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氮量增加时,考虑系糖类吸收不良;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时,都提示小肠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试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

(3)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者,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4.呼气试验

多为14C-三酰甘油呼气试验,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标记的三酰甘油后,由肺内呼出的14C标记的CO2减少,而粪中14C标记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来开展较多的13C呼气试验可观察糖类的吸收情况,对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此外还有14C甘氨酸呼气试验等方法。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2.B超,CT或MRI检查: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因此,B超,CT及MRI检查对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等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回肠末端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其他溃疡性病变以及大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息肉及癌肿,慢性血吸虫肠病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4.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5.小肠镜检查:虽然小肠镜检查未能普遍开展(新型小肠镜即将问世),但其对小肠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较重要诊断意义,小肠镜直视下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判断微绒毛及腺体的变化等。

6.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 某些寄生虫,如贾第虫属、类圆线虫属等感染大便中难以检测到病原菌,弥漫性小肠粘膜病变,如热带性口炎腹泻、乳糜泻、Whipple病、弥漫性小肠淋巴瘤等,可经口插入小肠活检管吸取小肠粘膜作病理检查以帮助诊断。

7.血清胃肠道激素与化学物质测定。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腹泻虚脱应该怎么办》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