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有什么症状

更新时间:2023-05-23

乙肝是一种极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也是测试肝功能的一种指标,有些患者对乙肝的了解不是太多,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便是困乏,很想睡觉,那么这些症状其实看着很普通,但是长久下去肯定会损伤人体健康,所以对于大三阳的症状一定要学会辨认,专家给出了六种分析说明。

1乙肝有什么症状

1、乏力、消瘦:不明原因的疲劳,可能是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能量不足,或肝细胞损伤,功能下降,代谢紊乱、某些毒素不能及时灭活等。消瘦也是乙肝大三阳最为常见的状症,系肝功能受损,引起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

2、腹胀:乙肝大三阳患者体内消化道运动减弱,分泌吸收减少,使消化道对细菌的顺应性机械排空作用减弱,抗体、溶菌酶、黏液及酸碱分泌减少,使胃肠环境利于细菌生成。大量的细菌增殖,不仅会造成胃肠内气体的增多,还会导致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绒毛脱落变短、黏膜下炎性病变等等,赞成排空延迟,使患者感到腹胀。

3、恶心、呕吐:肝脏是人体的一个大的“化学工厂”,人吃进去的食物经胃肠吸收后都运送到肝脏。一旦这个“化学工厂”受到破坏,吃进去的食物不能正常地进行“加工”,患者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4、黄疸:在急性发病过程中一般常见发热症、高热并伴有畏寒。其原因是由于肝炎引起的肝细胞坏死,肝功能受到损害,肝脏解毒功能降低,促使人体新陈代谢发生改变,且代谢物不能及时被清除,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

5、肝病面容:许多病程较长的乙肝“大三阳”病人皮肤色素暗沉,面部呈现暗灰色,夹杂着“钞票纹”(毛细血管扩张),失去正常应有光泽和弹性,尤其是眼眶周围更为明显。这种皮肤黝黑称为“肝病面容”。

6、肝掌与蜘蛛痣:乙肝“大三阳”患者有的会发现在脸部、颈部、手部有一种形态很像蜘蛛网样的痣,痣的中心是一个小红点,周围放射出许多细小的红丝,整个直径约0。2~2厘米,这种痣称为蜘蛛痣。肝掌表现为手掌的大、小鱼际及手指掌面、手指基部呈现粉红色胭脂样斑点,压之退色,久者可形成紫褐色。

2乙肝患者需留意甲胎蛋白升高

乙肝等慢性肝病患者是肝癌的好发人群,应定期检查AFP、超声甚至增强CT,以期在肝癌发生发展的早期明确诊断。在肝癌发生发展的初期,因癌灶较小、位置隐匿等原因,常规的超声和ct检查不一定能够发现,如果发现AFP升高,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应进一步进行血管造影和碘油染色试验等。

专家表示,由于小肝癌不易被发现,如果能在较早期获得了明确的诊断,就能提早进行治疗。上述案例中的唐女士比较幸运,发现AFP升高后穷追不舍,终于发现了直径小于1厘米的小肝癌,为获得好的远期疗效和采用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

血清甲胎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存在胎儿发育的早期肝脏和卵黄囊中,胎儿出生后不久即逐渐消失。正常人含量极低,当含量明显升高时,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目前常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也可用于提示肝癌手术切除的疗效(即是否彻底或复发)。

33点证明乙肝并没有那么可怕

1 乙肝病毒并不容易感染:提起乙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传染病,乙肝患者为此充满了自卑,甚至终日郁郁寡欢、不与人交往,生怕传给别人,周围的人群也往往因为某人是乙肝患者而疏远了朋友。其实,乙肝是血液传播,一般的日常接触根本不至于感染。

2 成人期即便感染了乙肝病毒也不可怕:我们生活在自然界里,周围充满了各种病原微生物,乙肝病毒只不过是其中一种,对于成人来说乙肝病毒并不比其他病原微生物更可怕。乙肝病毒感染人体,仅约1/3的成人表现出急性感染的临床症状,称为急性乙型肝炎。约65%的成人不表现临床症状,也称为 呈亚临床感染。且95%的成人感染者能够自然彻底清除乙肝病毒,不会转为慢性,仅有约5%(男性7%,女性2%)的患者可能转为慢性。

3 即使您已经是慢性乙肝也是可以控制病情发展的:近十年来随着对乙肝病毒的深入认识、长效干扰素及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问世,乙肝的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延缓病情进展、防止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逆转肝硬化,这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更可喜的是还有数种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正在研发过程中,新药将会比目前上市的药物有更好的疗效、更少的不良反应,所以乙肝的治疗前景是非常光明的,所有的乙肝患者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4中医疗法对乙型肝炎的解读

第一,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大量临床观察表明,乙肝尤其是急性乙肝的病因为湿热之邪,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为湿、热、毒三者相合,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湿热内蕴则毒邪炽盛,毒邪炽盛则湿热胶固,故一旦染病,病程长,往往由急性变成慢性。因此,清热利湿是首要的坚定不移之方略。

第二,脾气易虚,顾护脾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治疗乙肝,尤其应重视益气健脾,因为益气健脾法具有补充元气,健运脾胃,升清阳,固卫表,止虚汗,退虚热,解毒,利水、生津救脱等扶正作用。尚有生血、摄血(止血)、活血祛瘀、消肿排脓等间接作用。能调节机体多种免疫功能,促进细胞的转化,增强细胞免疫,促进抗体生成,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在中医理论上认为,毒为实邪,解毒排毒。乙肝多因郁、瘀、毒形成,“郁”为气病,有木土之分。“瘀”为血病,在经在络。而毒为实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故贯肝病之始末。肝脏是一个强有力的解毒器官,能将人体代谢过程的有害废物进行解毒,排出体外。如肝功发生障碍,其解毒功能降低,有毒物质即对机体,尤其是特适性的肝脏产生损害,在治疗上“不离于肝、也不止于肝”——扶土抑木,佐金平木,滋水涵木,泻火疏木。重在利胆,因肝胆相照,胆为肝脏排泄胆汁,为肝排邪泄毒。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在胆者自当利之。

第四,气滞血淤,活血化瘀。几乎所有的乙肝患者的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大多由气滞血瘀造成,情绪不畅,并非肝郁的唯一原因,湿热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可以致郁致瘀,肝之清阳被遏,也是一种郁滞,气为血帅,气滞血瘀,血脉不通,则瘀血内生,临床上两胁疼痛,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舌质暗有瘀斑,面色黑或晦暗,皮肤发硬甚至开裂说明瘀血阻滞,是乙肝的基本病机之一。

因此,解除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使受损害的肝细胞得以恢复,才能使肝病较快治愈,在中医上常用药物如:丹参、赤芍、川芎、三七、三棱、当归、桃仁、红花、泽兰等。故治疗乙肝,活血化瘀也应贯彻始终。

5日常生活中乙肝是如何传播的

1、经血液传播: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或其他血源性注射传播。

2、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晚期发生肝炎的孕妇对胎儿的感染等,最年已经采取了相应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此环节的传播几率。

3、医源性传播:补牙、修面、修脚,医疗器械如针具、口腔器材、内镜等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乙肝传播途径之一;血液透析也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途径。

4、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的亲密性行为是重要的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这种传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间的传播,夫妻之间的无防御措施的性行为传播率大概在14%左右,具体引人而异。因乙肝病人的唾液中可以查到乙肝病毒,在接吻时有可能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造成传染。因此在口腔有破损(如溃疡,咬伤,牙龈出血等)的情况下应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吻。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乙肝有什么症状》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