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3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通过注射或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机体后,迅速通过血流到达肝脏和其他器官,包括胰腺、胆管、肾小球基底膜、血管、皮肤、白细胞和骨髓细胞等。HBV在肝外组织中可潜伏下来并导致相应病理改变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得乙肝的原因是什么?乙肝的症状有哪些?一起来看下。
1乙肝的症状有哪些
乙肝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和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严重者可伴随有慢性肝病面容(面色黝黑晦暗)、蜘蛛痣、肝掌(手掌大、小鱼际明显充血)、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发现以下症状要警惕乙肝
1、看大小便:孩子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形,颜色变浅,变得像白陶土一样;或者小便呈深黄色,看上去像浓茶水一样,有时尿液沾在衣服上,会留有黄色的痕迹等,这些都是黄疸型肝炎的早期症状。
2、看上腹部是否疼痛:孩子患有肝炎,肝脏发生肿大时,会表现出右上腹有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疼痛感在夜间尤为严重。个别肝炎患儿会表现为脾脏肿大,并伴有脾区疼痛,常用手自觉不自觉地按抚上腹部。发现孩子有捂肚子的动作,细心的妈妈就要详细问问孩子“哪里疼”,还要亲自动手摸摸,确定疼痛的部位。
3、看面色: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白眼球)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等,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4、看食欲:观察孩子的食欲是否正常。需要和过去进行比较,看他最近吃饭香不香,饭量是否下降了,如果一见到肉或闻到油腻味就呕吐,那就要特别当心了。
2得乙肝的原因是什么
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抵抗力极强,在60℃的条件下都难以将其杀灭,在100℃的高温下能存活7—8分钟左右。在各种类型的肝炎中,乙肝病毒潜伏期最长,在4—22周之间。
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后。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仅血流中病毒高负荷,而且肝脏的大多数肝细胞都被感染。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的病变,只是在肝细胞内生存、复制,其所复制的抗原表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清除反应。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同,从而病程发展也不同。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统被激活后识别乙肝病毒,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并清除之,这就导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激活,但处于低下状态,机体对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反复攻击,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导致肝组织慢性炎症反复发作,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处于耐受状态,不能识别乙肝病毒,因此不攻击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病毒与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型肝炎病毒(HBV)为直径42~47nm的球形颗粒(Dane颗粒),由外壳与核心两部分组成。外壳有许多小球状颗粒,只含病毒表面抗原(HBsAg)。核心含环状双股脱氧核糖核酸(DNA)、DNA多聚酶、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双股DNA的正链短且不完整,长度仅为负链的50%,不含开放读码区,不能编码蛋白。负链完整,长度恒定,约含3200个核苷酸,有4个大开放读码区,可编码全部病毒蛋白:①S区基因。编码病毒外壳蛋白(HBsAg),分为S、前S1、前S2基因区共同编码3种外壳蛋白肽段,即主蛋白由S基因编码,中蛋白由前S2和S基因编码,大蛋白由前S1、前S2和S基因编码。3种外壳蛋白的功能和性质有所不同;②C基因。编码核心抗原蛋白及其可溶成分e抗原,前C基因区可能在HBV的装配和分泌中起作用;③P基因。其翻译产物为病毒的DNA多聚酶;④X基因。编码HBxAg,存在于HBsAg或HBcAg阳性病例肝细胞核内,可能是一种转录调节蛋白。
在HBV感染者的血清中存在3种不同形态的病毒颗粒,即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管状颗粒(直径22nm、长度100~1000nm)、Dane颗粒(直径42nm)。前二者分别为过剩的HBV外壳蛋白和不完整或空心的颗粒,无传染性,仅Dane颗粒在肝细胞中复制,具有传染性。黑猩猩及恒河猴为易感动物。HBV可在人肾和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中生长,可从上述组织培养液中检出HBcAg,并引起细胞病变。
HBV抵抗力强,煮沸30min121℃高压蒸汽15min160℃干热2h、环氧乙烷1.6g/L45min、0.5%二氯异氰尿酸钠30min、0.5%碘附10min、2%碱性戊二醛、0.5%过氧乙酸7min可灭活。醇类、季铵盐类、氯己定不易灭活。紫外线照射30min可杀灭HBV。
HBsAg的亚型及其意义:HBsAg的组抗原决定簇“a”是共同的,亚型d和y,w和r互为等位基因,因而分为4个主要亚型:adw、adr、ayw和ayr。W亚型又可分为Wl、W2、W3和W4。HBsAg的亚型分布因地域、时间和民族而异。我国汉族以adr为主,adw次之;少数民族以ayw居多、ayr罕见。应用亚型单克隆抗体研究证明,d与y、w与r可以共同存在于同一抗原颗粒上,形成adwr、aywr、adyw或adyr等复合亚型。HBsAg各亚型间,虽然由于有组抗原决定簇“a”,存在一定的交叉免疫,但这种交叉免疫是不完全的。
查看详情>>3乙肝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主要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
2、医源性传染: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被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3、输血传播: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4、破损的皮肤黏膜: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
5、性传播:乙肝患者可以通过性传染,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6、父婴传播:乙肝的父婴传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孩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感染方式,我们称之为水平传播。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注意。
4乙肝如何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对于乙型肝炎病人可不定隔离日期,对于住院病例,只要肝功稳定就可以出院,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应定期随访。对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及保育人员,应每年定期作健康体检,急性期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持续正常,HBsAg转阴者,可恢复原工作。慢性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疑似病例未确诊前,应暂停原工作。按国家规定要求,严格筛选献血员。
HBsAg携带者是指HBsAg阳性,无肝炎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此类人员不应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携带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行业卫生,防止自身唾液、血液和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食具、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具应与健康人分开。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与不清楚是否携带乙肝病毒的人进行性行为前应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正确地使用避孕套,可以减低感染的机会。
不用他人的有可能与血液及体液接触的私人物品,如牙刷(刷牙出血)、剃刀及针筒。
对纹身、纹眉、穿耳洞、针灸、脱痣等接触血液的手术谨慎对待,尤其不应使用消毒不合格的仪器进行,尽量使用“用后即弃”(一次性)的器具。
如工作需要与病者接触,应实行一些安全措施。如会接触大量病者的血液及体液,应戴上手套、面罩和保护外衣。也可用稀释的家用漂白水(1份漂白水加49份水)消毒受血液染污的物品。
加强卫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防止医源性传播,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注射器,对带血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三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
中国仍有1.2亿乙肝带菌者针对乙型肝炎可以种疫苗。儿童和青少年均应该免疫。如果家庭或伴侣中有人患有乙肝,应对其家人或伴侣等常接触者接种疫苗。医务人员、接受点滴的人、性交杂乱的人、滥用毒品的人也尤其应该免疫。为了防止生育时的感染在婴儿出生后12小时后还可以接受乙型肝炎的疫苗。这个婴儿免疫必须在一个月和半年后相继重复才能达到完全免疫。
注射有效对抗乙型肝炎的疫苗。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别为0、1及6个月。按以上程序完成三次注射后应该再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通常无须再接受加强剂注射。任何有条件的人,从新生儿(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后代)到成年人都应该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生产的婴儿在产后48小时之内接注疫苗会使乙肝感染的可能性下降95%。
疫苗加强针
乙肝疫苗接种数年后,抗体会慢慢下降甚至阴性。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认为不必定期加强,理由是只要接种3剂后能产生抗体者,即使日后抗体下降,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被病毒入侵亦不会引起慢性感染。但某些免疫力较低的病人,如慢性肾衰竭的病人,则应定期检测及接种。 很多医生不这样认为,中国大陆医生认为:当注射乙肝疫苗产生表面抗体之后,大概三到五年,需要再次检查是否需要接受加强剂注射。在乙肝表面抗原呈阴性的前提下: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大于10个单位,即阳性,暂不需要注射加强针;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10个单位,为弱阳性,甚至到达3~4个单位时,则需要注射加强针;
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呈阴性时,则需要重新按照0-1-6(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别为0、1及6个月)注射疫苗。
查看详情>>5乙肝患者吃什么好
1,三瓜煎:
[原料]蒲瓜壳60 g,冬瓜皮60 g,西瓜皮6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3种鲜瓜皮、壳清洗干净、切碎,然后加水放入沙锅中煎煮约20分钟,冷却后加入砂糖即成。
[功效]清热除湿。用于湿热黄疸,发热,纳差,皮肤发黄者。
[服法]40~80 mL/次,2~3次/d。
2,薏苡仁金针赤豆粥:
[原料]鲜金针菜15 g。赤小豆50 g,薏苡仁100 g,白糖适量。
[制法]鲜金针菜洗净切碎,入锅加水适量煎20分钟,过滤去渣;放入赤小豆、薏苡仁,煎煮至稠后加入白糖适量。
[功效]清热利湿。用于小儿湿热、急性肝炎属阳黄者。
[服法]1剂/d,分2次早、晚服。
3,鸡骨草蜜枣肉饼:
[原料]鸡骨草30 g,蜜枣7~8枚,瘦猪肉100 g,清水适量。
[制法]瘦猪肉洗净剁成肉末,鸡骨草切碎,将肉末放在碗中摊成饼状,上面放上蜜枣,撒上切碎的鸡骨草,加水适量,加盐少量调味。放在锅内隔水蒸煮半小时即成。
[功效]清湿热解热退黄。用于黄疸、发热、恶心、肝区不适者。
[服法]喝汤吃渣,1次/d。
4,西瓜小豆汤:
[原料]西瓜皮30 g,赤小豆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西瓜皮和赤小豆清洗干净,放入沙锅中,用文火煮成稀粥状。
[功效]清热除湿,利水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发热,小便赤短者。
[服法]2次/d,早、晚各一。
5,红枣花生汤:
[原料]红枣30 g,花生30 g,冰糖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红枣和花生洗干净,加入清水煎30分钟后,加入冰糖即成。
[功效]降低血清ALT。用于急性或慢性肝炎,不发热,神疲乏力,皮肤色黄晦暗者。
[服法]2次/d,连服30日为1个疗程。
6,泥鳅木耳汤:
[原料]活泥鳅250 g,水发木耳150 g,水发黄花菜3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泥鳅洗净漂水吐泥,然后切片,黄花菜洗净切碎,黑木耳洗净,三者同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炖至熟烂。
[功效]温中益气,利水退黄。用于小儿急性或慢性肝炎,低热者。
[服法]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
7,瘦猪肉蘑菇汤:
[原料]鲜蘑菇100 g,山药100 g,瘦猪肉10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鲜蘑菇清洗干净切碎,山药洗净切成小块,瘦猪肉洗净切成小块,同人锅内加水适量,炖至烂熟,加入白糖、味精、食盐少许调味。
[功效]健脾温肾化湿。用于小儿慢性肝炎,阴黄证,低热,恶心,纳差,皮肤暗黄者。
[服法]温服,每日早、晚各1次。
8,板蓝根煨红枣:
[原料]板蓝根30 g,红枣20枚,清水适量。
[制法]将板蓝根洗净、切片后放入纱布袋中,扎口,与洗净的红枣同入沙锅。加水浸泡片刻,中火煨煮30分钟,取出药袋即成。
[功效]用于各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早、晚2次分服,连续服30日。
9,枸杞当归煲鹌鹁蛋:
[原料]拘杞子30 g。当归30 g,鹌鹑蛋10枚,清水适量。
[制法]将当归洗净、切片,与洗净的枸杞子、鹌鹁蛋同入沙锅,加水适量,煨煮30分钟,取出鹌鹑蛋,去壳后再放锅中,小火同煨煲10分钟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调益胃气。主要用于肝阴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早、晚分2次服,当口趁热1次服用完。
10,首乌枸杞肝片:
[原料]制何首乌20 g,枸杞子30 g,猪肝10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何首乌和枸杞子洗干净,放入砂锅内,加水浸泡片刻。浓煎2次,每次40分钟,合并2次煎液,回入沙锅,小火浓缩成50 mL,配以水发木耳、嫩青菜、葱花、蒜片,加适量料酒、酱油、姜末、精盐、味精、香醋、水淀粉,将猪肝(切片)熘炒成首乌枸杞片。
[功效]养肝肾。用于肝阴不足型病毒性肝炎。
[服法]佐餐当菜,随意服食,当日服完。
11,鸡骨草煮田螺:
[原料]鸡骨草30 g,田螺20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清水养田螺1~2日,每日换水2~3次。以除泥土,然后加清水,与鸡骨草同煮成汤。
[功效]清利湿热,解毒消黄。用于早期肝炎。
[服法]1剂/d,分2~3次饮汤,可连服7~10日。
12,绿豆酸枣酿藕:
[原料]绿豆100 g,酸枣仁30 g,大藕4节(约500 g)。
[制法]将绿豆和酸枣仁洗净,分别以清水浸泡半小时备用,再将藕一端切断后,把绿豆装入藕孔中,装满后将断端之藕盖于原处,用竹签插住,入大铝锅中加冷水,放入酸枣仁,上火煮,到藕烂熟而得。
[功效]
清热解毒,除烦利湿。养肝安神。用于肝气旺伴梦多不宁者。
[服法]适量食藕饮汤,2~3次/d,可连服用 7~10日。
13,虎杖王味蜂蜜:
[原料]虎杖500 g,五味子250 g,蜂蜜1 00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上2味药洗净,用炒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以中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煎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适量水煮煎,滤出药液;另将2次药液合并入沙锅内加热适当浓缩,加入蜜汁,适当加热混匀即可,冷藏保存。
[功效]虎杖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去瘀止痛;五味子能降转氨酶,保护肝细胞;蜂蜜含有多种糖类和维生素,三者合用,可清热利湿,解毒保肝,退黄降酶。用于急性肝炎胁痛及转氨酶增高者。
[服法]每次1勺,用开水冲服,3次/d,可连服30~60日。
14,茵陈栀子仁粥:
[原料]茵陈30 g,栀子6 g,香附6 g,鲜车前草30 g,粳米5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将4味药加水共煮为汤,去渣取汁,与粳米一起加水煮成粥,加适量白糖。
[功效]茵陈与栀子均有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功效;香附疏肝行气,止胁痛;车前草利水去湿;粳米、白糖养肝益阴。渚味合用,能清热利湿,消退黄疸,用于湿热黄疸。
[ 服法]每日分2~3次,适量服用,必要时可重复2~3周。
15,地耳草煮鸡蛋:
[原料]地耳草30 g(鲜品60 g),木香6 g,鸡蛋2枚,清水适量。
[制法]把前2味药与鸡蛋加水同煮,待蛋熟后,去壳再煮15分钟即可。
[功效]地耳草性味甘淡而凉,可清热解毒,利水除湿;木香疏肝行气,调中止痛;与鸡蛋同煮,清热利湿,疏肝解毒,退黄消胀,而又养肝扶正。用于湿热黄疸。
[服法]饮汤服蛋,每日分2次服食,连服1周。
16,梅花粥:
[原料]红梅花6 g,粳米5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梗米煮成粥,离火前加入梅花同煮片刻即成。
[功效]红梅花性味平而酸涩,入此药膳能清肝解郁止痛。用于肝气郁结型黄疸。
[服法]分2次服食。
17,炒猪肝萝卜:
[原料]鲜猪肝150 g,白萝卜250 g,植物油、香油、食盐、葱、味精、淀粉、清水适量。
[制法]将前2味分别洗净、切片。适量植物油烧成八成熟,先炒白萝卜片至八成熟时,加入盐搅拌后,盛入盘中;锅内再加入植物油适量,旺火爆炒猪肝2~3分钟,再将萝卜和肝片同锅快速翻炒2~3分钟,加入调料,最后淋入香油少许。
[功效]萝卜味辛而甘,能清热消食利水,宽中通气,又有降逆和肝作用,配以猪肝以脏补脏。此菜肴能行气宽中,补肝消食。用于肝气瘀滞型黄疸。
[服法]可分数次佐餐服用。
18,桃仁粥:
[原料]桃仁10 g,粳米50 g,白糖、清水适量。
[制法]将桃仁去皮,捣烂如泥,加水取汁液去渣;入桃仁液汁,再煮片刻即成。粳米淘净加水煮粥,待粥熟,对入桃仁液汁,再煮片刻即成。
[功效]桃仁性味平而甘苦,能活血化瘀,润燥滑肠,通络止痛,用于本病证属瘀血阻络者。
[服法]在临食前加适量白糖,每日分2次服用。
19,化瘀养肝蜜:
[原料]山楂250 g,丹参500 g,拘杞子250 g,蜂蜜1 000 g,冰糖60 g,清水适量。
[制法]先将前3味药授泡2小时后煎成药液,再把蜜糖对入沙锅内,以微火煮开30分钟,待至蜜汁与药液融合而成黏稠状时离火,冷却后盛入容器内密封保存。
[功效]山楂性温味酸甘,可化瘀止痛;丹参性微寒而味苦,活血祛瘀;拘杞子性平味甘,补肝肾,生精血;蜂蜜补中缓急,润肠通便。三者合于蜜中,可活肝血,破瘀滞,通经络,滋肝肾,润大肠。
[服法]每次服1~3汤匙,2~3次/d。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乙肝的原因是什么》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