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3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关于小儿猩红热的食疗方法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小儿猩红热的症状表现
1、前期猩红热症状
小儿猩红热早期症状往往是发热,体温一般较高,常常在39℃以上。小儿有明显的嗓子痛,不敢吞咽,影响进食进水。如果检查咽部时,扁桃体明显肿大、发红,表面常常有脓形成。
2、猩红热的典型症状
猩红热的典型表观是皮疹,多在起病后24小时内出现,先从颈部、前胸、后背开始,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的点状疹,疹子细小如沙,看上去很像是受寒冷刺激后引起的“鸡皮疙瘩”,所以又称“鸡皮疹”。疹子之间常常一片红晕,见不到正常皮肤,这时如果用手掌压迫皮肤,皮肤红晕消失,出现苍白的手印,可持续约10秒钟,医学上称之为“皮肤划痕征阳性”。在小儿皮肤皱褶处如腋下、肘部、大腿根部皮疹密集形成线条状,称之为“帕氏线”阳性。
由于小儿面部皮肤只有红晕而无皮疹,口鼻周围显出白色,称之为“口周苍白圈”。大约半数以上的小儿舌苔脱落,伸舌后,肿大的舌刺衬着鲜红的舌面像红色的杨梅,又称为“杨梅舌”。大约发病1周后皮疹开始消退,同时伴有皮肤细小的脱屑,皮疹严重的部位可有大块脱皮。小儿手指、脚趾脱屑也是猩红热的特征之一。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典型猩红热的皮疹已很少见,常常仅表现为发热、扁桃体化脓,较轻的杨梅舌和稀少的鸡皮疹,而帕氏线、口周苍白圈、皮肤划痕征都比较少见,还有少数很不典型的患儿在恢复期出现皮肤脱屑后,才被考虑到曾患过猩红热,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2小儿猩红热的鉴别诊断
(一)麻疹
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第3~4病日出疹,疹型与猩红热不同,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面部发疹。颊内粘膜斑及白细胞计数减少为重要区别。
(二)风疹
起病第一天即出皮疹。开始呈麻疹样后融合成片,类似猩红热,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退疹时无脱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结常肿大。风疹病毒特异抗体效价上升等有助诊断。
(三)药疹
有用致疹药物史。皮疹有时呈多样化表现,分布不均匀,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全身症状轻,与皮疹的严重程不相称。本病无咽峡炎、杨莓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亦能产生红疹毒素,可以引起猩红热样的皮疹。鉴别主要靠细菌培养。本病进展快,预后差,应提高警惕。
(五)川崎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本病好发于4岁以下乳幼儿,病理特征为血管炎。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烧起病,热程约1~2周;眼结膜充血,舌似猩红热之草莓,口腔粘膜充血;淋巴结肿大(颈、颌下、腹股沟),不化脓,不粘连;手指及指(趾)末端对称性水肿;皮疹呈多形性,主要见于躯干部,表现猩红热样,不痒或轻度瘙痒,红疹消退后有糠状或膜状脱屑。该病往往伴有心血管病变,消化道病变,泌尿系病变等。化验室检查示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细胞增高、有时血小板增加,血沉增快。
猩红热猩红热是由产红疹毒素的A群(组)P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咽炎、草莓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退后片状脱皮为特征。患儿多为3岁以上小儿,6个月以下极为少见。少数患儿病后I—5周可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本病属中医学“喉痧、烂喉痧、丹痧、疫喉”等范畴。
3小儿猩红热的食疗方法
(1)五汁饮
使用范围:婴幼儿时期的宝宝
材料:梨、荸荠、藕、麦冬、芦根。
做法:五种材料共煮,待温度适合后给宝宝引用。次数不限。
(2)罗汉果饮
使用范围:婴幼儿时期的宝宝
材料:罗汉果。
做法:罗汉果切成片泡水,待温度适合后给宝宝引用。
(3)绿豆薄荷汤
使用范围:婴幼儿时期的宝宝
材料:绿豆50克,薄荷3克。
做法:加水适量,把绿豆煮熟后,取汤汁500毫升,加入薄荷3克,煮沸1~2分钟即可。待温度适合后给宝宝引用。次数不限。
此外青橄榄、桉叶糖、薄荷糖:将青橄榄、桉叶糖、薄荷糖经常口含服用,可减轻喉痛。生拌白萝卜:白萝卜切块加白糖,可佐餐食用。有清热、通气、开胃的作用。
4小儿猩红热的病因病理
致病菌为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为一种外毒素,进入血循环后可产生全身毒血症状及皮疹。目前已知有60多个型,引起猩红热的以 27、11、28、1、26、12、3和2型等较为多见。A族产生外毒素叫红疹毒素,可产生皮疹和其他的症状。不同菌株所产生的红疹毒素的抗原性也不同,期间无交叉免疫力,故猩红热治愈后,如再感染另一型菌株可再致病。
流行病学:
1.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尤其是轻型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或食物传播,或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以2~10岁小儿多见,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感染后人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免疫。抗菌免疫有型(血清型)特异性,型间多无交叉免疫。因此,患猩红热后,如再感染其他型的A组链球菌,虽不出现皮疹,仍可引起咽峡炎、扁桃体炎等。
发病机制
链球菌侵入人体后,凭籍其表面的纤丝和胞壁分泌的脂性胞壁酸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其纤丝含有的M蛋白能抵抗机体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其释出的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等多种毒素和酶则可导致血栓形成和化脓过程,使感染进一步扩散到附近组织,引致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中耳炎、鼻窦炎、甚至肺炎、败血症和骨髓炎等严重感染。链球菌产生的多种致热性外毒素(A-C)具有发热作用和细胞毒性,可导致发热,并使支肤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这类毒素还可增强内毒素的作用引致中毒性休克。少数患儿对细菌毒素可发生过敏反应。在病程2~3周时会发生心、肾和关节滑膜等处的胶原纤维变性或坏死、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单核细胞浸润病变,临床呈现风湿热、肾炎等疾病。
病理: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主要产生化脓性、中毒性、变态反应性三种病变:
1.化脓性病变:病原体通过M抗原黏附于咽部黏膜,使局部产生炎症而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因本菌有较强的侵袭力,故可由局部直接或经淋巴管侵入邻近组织,从而引起咽后脓肿、扁桃体脓肿、中耳炎等。
2.中毒性病变: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及其他产物,由局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和皮疹。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弥漫充血,从而使皮肤普遍潮红并在充血明显处形成猩红色皮疹。
3.变态反应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第2~3周可在心、肾、关节滑膜组织等处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
5猩红热有哪些危害
猩红热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多是小童,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15岁,一年四季都有可能会发生。发病时,患儿的主要表现是咽峡炎、发热、弥漫性鲜红色的皮疹。少数患儿染病之后出现变态反应,到时心脏、肾脏和关节都受到损害。
猩红热的致病细菌是一种溶血性的链球菌,此种细菌能够产生链激酶和透明质酸梅。者两种物质会导致细菌在人体的组织内扩散,细菌的致热性外毒素可引起发热、头痛扽全身中毒症状。这种溶血性链球菌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三种病变。
感染性病变
细菌通过呼吸道侵入到人体,会粘附在咽峡部,引起咽峡炎,同时会使咽部和扁桃体红肿,产生浆液性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有时可有溃疡形成。如果细菌经由淋巴间隙进入到附近的组织,可能会引起扁桃体周围出现脓肿,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颈淋巴结炎、蜂窝织炎等。临床上,少数患儿出现败血症和迁徙性的化脓病灶。
变态反应性病变
致病的链球菌与患儿的某些组织有类似的抗原,产生了免疫反应。变态反应性病变主要会引起心、肾和关节 的变态反应性病变。
中毒性病变
致病的溶血性链球菌,胡产生红疹毒素,这种物质能够使皮肤血管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增生,白细胞浸润,以毛囊周围最为明显,形成典型的猩红热样皮疹。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表皮死亡脱落。如果红疹毒素经由咽喉进入了人体的血循环,就会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常见的有发热、头晕、头痛、食欲缺乏、纳差等。
总的来说,引起猩红热的溶血性链球菌存活能力很强,但会在60摄氏度的环境下30分钟就会被杀死,因此加重平时可以将孩子的物品高温消毒,就能有效预防猩红热。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儿猩红热的食疗方法》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