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狂犬病应该怎么预防

更新时间:2023-05-23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目前的实验和观察表明其只感染哺乳动物。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人兽没有界限,这种情况极为可怕。那么这种传染病我们该如何预防呢?小编为大家支招!

1狂犬病传播途径

据统计,人被各种动物咬伤患狂犬病的比例为:被狗咬伤占80.07%,被猫咬伤者占9.25%,被狼咬伤占0.64%,被狐狸咬伤0.03%,被农畜咬伤占 0.64%。其中狗占的比例最高,所以说,狗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1、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或被其舔粘膜而感染。狂犬病毒通过伤口和粘膜侵入神经而发病。这是主要的传染方式。

2、宰杀或剥皮当中不慎刺伤手部感染发病。据统计86例狂犬病人中,被咬伤者78人,宰杀狗剥皮刺伤手感染者8人。

3、经消化道感染。得狂犬病死的动物,被埋入地下,冬天被冻,被野狗或其他动物扒出,将肉吃掉,感染而得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染肌细胞或者皮肤细胞,并在其中渡过潜伏期,而后通过肌细胞、皮肤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乙酰胆碱受体进入神经细胞,沿神经细胞的轴突缓慢上行,上行到脊髓,进而入脑,并不沿血液扩散。病毒在脑内感染海马区、小脑、脑干乃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灰质大量复制,沿周围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肤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Negri bodies),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

狂犬病病毒在周围神经组织里的平均移动速率是3mm/h,上行到中枢神经组织(脑-脊髓)后可在一天内繁殖扩散到整个中枢神经组织内。因此,伤口离脑-脊髓越远,潜伏期就越长,疫苗就越有可能及时生效从而有效预防狂犬病发作。

2狂犬病应该怎么预防

控制传染源

对野犬野猫通过投喂含口服狂犬疫苗的诱饵实现控制。对饲养的猫狗、警犬及实验用猫狗等温血动物,应进行登记,并强制性接种狂犬疫苗。狗(猫),只有狂犬病发作才带毒。已经发作狂犬症的温血动物咬人,才有可能通过唾液将狂犬病毒传播到人身上,此时需要尽快打狂犬病疫苗预防。发现已染病的温血动物,应立即击毙,以免伤人。对咬过人的可疑的狗或猫需要隔离观察10天,在此期间如果动物不发病死亡,被咬伤的人可以不要或中止免疫预防。

伤口处理

人被咬伤后应及时以20%肥皂水充分地清洗伤口,并不断擦拭。伤口较深者尚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作持续灌注清洗。如有免疫血清,作皮试阴性后,可注入伤口底部和四周,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被流浪动物或者是不能辨明其健康与否的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不是碘酒,碘酒即碘酊,会刺激皮肤黏膜)。伤口不要包扎,要保持暴露,因为狂犬病菌属于厌氧菌,包扎导致伤口缺氧反而会加速病菌繁殖。在被咬(抓)伤24小时内到防疫站,疾控中心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

接种对象为:

被狼、狐等野兽所咬者。

被发病随后死亡(包括观察期内)或下落不明的犬、猫所咬者。

为已被击毙和脑组织已腐败的动物所咬者。

皮肤伤口为狂犬唾液沾污者。

伤口在头、颈处,或伤口较大而深者,如咬人动物(指非流行区而言)5日后仍安危无恙,注射即可中止。

医务人员的皮肤破损处为狂犬病病人沾污者等。

3如何接种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疫苗注射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内,儿童应在大腿前内侧区肌内注射。全程需注射5支,即被咬伤当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第30天,各注射1支。如同时使用抗狂犬病血清,需在第45天、第60天各注射1支。距离上次注射疫苗超过1年,则应按上述程序重新注射。对未咬伤健康者预防注射,可按0、7、21天注射3针。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1~3年再加强1针。

接种狂犬病疫苗禁忌

治疗性接种:由于狂犬病是致命性疾病,为挽救生命任何禁忌症都是次要的 ,故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后预防无禁忌症。

预防性接种:在保证近期不会有接触传染源及狂犬病毒机会的前提下,妊娠期及有急性疾病、过敏体质、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者可推迟接种。

对链雷素、新霉素过敏者慎用。

接种狂犬病疫苗注意事项

(1)若发现制品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变色,或安瓿有裂纹,液体疫苗曾经冻结等情况,均不得使用。

(2)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注射疫苗期间可照常工作,但切忌饮食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进行剧烈劳动,以避免引起反应。

(4)严重咬伤者一定要联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

(5)备用11000肾上腺素。

4狂犬病能治好吗

狂犬病的症状、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不一,4天~19年,绝大多数在1年以内。影响潜伏期的因素为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早)、伤口性质(深咬伤较短)和入侵病毒的数量、毒力及宿主防御机制等。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3期。

潜伏期:潜伏期10日至1年以上,一般为20~90日,超过3个月者约占15%。

前驱期:多有低热、头痛、倦怠、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烦躁、恐惧不安,继而对痛、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并有咽喉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征候是已愈合的伤口,伤口附近及其神经通路处有麻木、痒、痛等异常感觉,四肢有蚁走感。本期持续2~4日。

兴奋期:患儿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等。多数患者在饮水、见水、听到流水声甚至听到水字便可引起咽喉肌严重痉挛。患儿极度口渴,但不敢饮水,常致声嘶及脱水。对风、光、触动等刺激不仅可引起咽肌痉挛,严重发作时尚可致全身疼痛性抽搐及由呼吸肌痉挛而致的呼吸困难、缺氧及紫绀。因交感神经功能增强,可出现大汗、流涎、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患儿神志多清醒,但部分患儿可出现定向力障碍、幻觉、谵妄、精神失常。本期1~3日。

麻痹期:痉挛发作减少或停止,患儿渐趋安静。肢体呈弛缓性瘫痪,亦可出现眼肌、颜面肌及咀嚼瘫痪症状。进而进入昏迷状态,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本期持续6~18小时。

5狂犬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狂躁型

我国较为多见,国外约占总病例的2/3。病程进展迅速而凶险。临床经过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瘫痪期。

(一)前驱期

大部分患者有全身不适、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或发热、咳嗽,多伴有咽部不适或咽痛、扁桃体肿大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早期临床表现。亦有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不通而呈麻痹型肠梗阻样表现而起病的。患者多同时伴有紧张、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精力不集中,以枕部为主的头痛、腰背痛等症状。继之对疼痛、声音、光亮和风开始敏感,有咽喉部紧缩感等具有狂犬病重要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约有40%~80%的病人在已愈合的伤口及伤口附近或神经通路上出现烧灼感、麻木感,间歇性或持续性针刺样疼痛、瘙痒,或似小虫、蚂蚁爬行等感觉,并可从肢体远端向心性波及到躯体各部位,甚至全身。本期约持续1~3天。

(二)兴奋期(痉挛期)

患者逐渐进人高度兴奋状态,表情极其恐怖、烦躁不安、惊惧,有大难临头、死亡即将降临的预感。多数病人两目惊愣而绝望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时而躁动不安,冲撞,狂呼乱叫,力大超人,十分恐惧死亡。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受损,引起呼吸肌、吞咽肌痉挛面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绝大多数狂躁型狂犬病特有症状之一,饮水、闻及流水声、看见水或仅仅提到“水”字都可导致咽喉肌严重痉挛、吞咽困难。随病程发展,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大汗淋漓、唾液分泌增多、大量流涎。

怕风亦是狂躁型狂犬病患者较为特殊的症状,即使是微风亦能激惹患者咽肌痉挛。患者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对声音、光亮、疼痛甚至医师触摸肢体等任何刺激都特别敏感。患者无法进食、饮水,呼吸困难、缺氧、出汗、流涎,体温高达38~40℃以上。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表情极度惊恐、焦急、痛苦,但神志大多数清楚。

(三)瘫痪期

兴奋期后,痉挛抽搐逐渐停止,患者似乎逐渐趋于安静,少数病人有短暂的一过性理智状态,可勉强饮水,少许进食,疾病似有好转,但反应很快减弱到消失,出现各种迟缓性瘫痪症状,尤以肢体软瘫较多见。患者迅速由安静进人昏迷状态,呼吸逐渐减弱、变慢、不规则,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弱、不规则,血压逐步下降,皮肤湿冷,出现花纹,指端青灰。瞳孔散大,口鼻腔中流出咖啡色液体,迅速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本期仅持续6~18小时。

二、麻痹型(抑郁型、静型或称哑狂犬病)

本型在印度和泰国常见,约占当地病例的1/3,我国仅见零星报道。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以及咬伤处疼痛等,与狂躁型狂犬病前驱期表现无明显区别,但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吞咽困难等表现。

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始自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腹胀(肠麻痹所致)、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讲不出话,故称“哑狂犬病”。平滑肌麻痹致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病程可达10~20天或更长,病死率相对低于狂躁型,直接致死原因多为严重呼吸肌麻痹和球麻痹。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早知道:狂犬病应该怎么预防》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