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宝宝善待情绪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3-05-23

对于刚刚出生的宝宝来说,他们虽然具有一些先天特征和差异,但是在情绪培养上的方法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只有良好的养育方式和有意识的早期训练,才能提高宝宝善待自己情绪的能力。那么要怎么做?一起看看。

1 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应注意5个方面

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如果孩子的拘谨、不善交往在幼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可见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一生当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但许多家长却因孩子不懂得谦让,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合作而伤脑筋。那么,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善于交往的能力呢?

耐心引导,增强谦让意识。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讲关于“合作、友爱、谦让”的道理,不要事事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以免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例如,可以给孩子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以便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又如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可以让孩子来分配,家长不要因偏爱孩子而拒绝孩子的分配,要欣慰地接受并适时进行夸奖和鼓励,从而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形成好习惯。再如,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玩耍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人一起玩,而不要怕孩子吃亏,限制孩子的分享行为。

积极创设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家长要适时地给孩子假设一个与他人平等、友好相处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得到交往的锻炼。尽早地把适龄儿童送到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一条捷径,因为生活在幼儿园里的孩子,有许许多多同伴一起游戏、玩耍,能真正体验到交往、合作的乐趣,容易懂得只有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友爱、帮助的道理。在幼儿园,教师也会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幼儿园班集体的大家庭中,享受平等、合作与快乐。把孩子交给老人或雇保姆单独看管绝非良策,因为孩子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里,长期独处容易使他们形成不合群或孤僻的个性。

2家庭教育中的三应三忌原则

一.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不失时机地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

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在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二.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对于事物的发展总有他的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得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画,老师看了看,满怀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三.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

从表面上看,这个妈妈似乎处理的很好,儿子终于不来打扰妈妈了,她也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们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此过程中妈妈在使用负强化手段,为孩子的不良行为打下了伏笔,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当他下次想看“奥特曼”时,第一反映就是围着妈妈、烦妈妈。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也必须保持一致。否则,也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儿子在幼儿园能自己进餐,在家中却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妈妈很着急,觉得这样下去总是不好的。于是,决定从今天开始,让儿子自己吃饭。到了晚餐时,妈妈说:“宝宝长大,能自己吃饭了,是吗?”宝宝点点头。由于习惯了有人喂,所以宝宝吃得很慢,奶奶几次想要喂,都被妈妈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宝宝还没吃好,而且弄得满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还小吗,才6岁,喂喂也没什么…”这次,妈妈再也没说什么。这样,孩子的习惯不但没有养成,反而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下次妈妈要再让孩子自己吃的话,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将会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和期待,及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这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

3我们和孩子应该是什么关系

1、我们和孩子关系的恶劣定义

1、孩子一定不是你的人质

很多人,夫妻关系不是很好,就想:“是不是生个孩子,我老公就能安稳一点,就能回到家?”这不就是把孩子当人质吗?这就是你跟孩子关系最恶劣的定义。

2、孩子不是你的制造物

很多家长教育的焦虑很多都来自这里,以为自己要为孩子的以后负责,觉得自己是工厂孩子是产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这个观点错在哪里?孩子是上天派下来的生灵,来的时候剧本都写好了,你最多充当的是舞台监督,剧本是改不了的。

据我观察很多中国家庭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我只希望你这辈子平平安安,也不指望你大富大贵”这个观点很多家长都有,但这就像是老地主的教育观啊!就像很多父母买了几套房,觉得孩子以后万一买房困难,不如自己先置办好,以后孩子也不会太辛苦。这样,房子就像是一个龟壳,孩子就像小蛇一样,安稳的住在龟壳里,将自己保护起来。

我们的孩子将来面对的那个社会,它的不确定性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孩子不是出生比我们迟的人,而是死的比我们迟的人,将来他们的世界真的是狂潮,你的世界观,你的所有的本事和财富是没办法应对孩子未来的生存问题的。你以为一套房就可以帮助孩子的一生吗?孩子的一生追求是什么?难道就是安居乐业吗,一套房子一个不错的收入,然后就混吃等死?这种日子过一个星期可以,估计到了第八天怎么都受不了,人活着就应该出去折腾折腾。

人的需求,在农耕时代是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更应该追求点刺激,过的比别人强一点。对自己有要求、有存在感,这才是孩子一生面临的最大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孩子平平安安、不惹事,那等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就很可能埋怨父母。这是我们跟孩子恶劣关系最根本的出发点,那这个出发点他本质是什么?

我们还要回到脱不花讲的那个定义:“孩子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房客。”在一起相处一起居住的20年,孩子与我们相处的这段时光对他们帮助很大。

2、我们和孩子到底是什么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门把、是门窗、是墙壁

不但是为他遮风挡雨,而且是他一些坏习惯的堤坝。比如懒惰可不可以?不守时可不可以?对人不尊重可不可以等。要知道孩子成长的时候如果没有约束,那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坚决当一副门板,将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坏的东西阻挡住。

说到亲子关系,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词是“不怀敌意的鉴定”。我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他们是孩子,大人不跟孩子一般见识。但往往很多父母都做不到,比如带孩子出去见朋友,让孩子叫叔叔阿姨的时候孩子不叫,躲在你身后。这个时候你觉得脸上挂不住,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可能会批评孩子,就是对孩子产生敌意,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怀敌意的鉴定”。

就像之前我一个朋友,儿子将玩具乱扔,这位父亲平静的跟孩子说:“自己扔的东西要自己捡起来”。孩子还是闹,他反复的平静说两次,孩子居然乖乖的捡起了玩具并收好。当然前提是不含敌意的,要让孩子知道为自己行为造成的结果负责。其实这一点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孩子乱扔玩具后都是父母帮着收拾,他们不觉得这件事情要由孩子自己负责,坏习惯就这么养成了。

第二种关系:我们是教练

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就是:帮你定目标、提供必要的帮助。定义目标非常重要,大部分孩子都是没有目标的。比如中午在你办公室定外卖,不知道吃什么,很纠结,如果这个时候要是有个人推荐定什么搭配什么饮料,那吃饭这件事是不是顿时变得很简单了?所以帮孩子设定目标,让孩子有努力的方向,这就是父母要做的重要的事情之一。

4宝宝太过听话并非好事

太听话有4个弊端

1、独立性差

宝宝在2岁左右会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即通过感觉和动作技能探索周围的世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宝宝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这种探索是有益的,是宝宝心智发展的基础。太听话的宝宝,规规矩矩、百依百顺,不会冒险去犯各类错误,缺少探索的经验,宝宝对新事物就会心存畏惧,遇到困难倾向于依赖他人帮助,表现出独立性较差的特点。

2、缺乏主见

太听话的宝宝容易缺乏主见和创造力。因为从小被训练得十分温顺,你不让碰的东西坚决不碰,使得宝宝接触事物的范围变窄,大脑受的刺激变少,提不出问题,更不会与你争论。偶尔有自己的想法,也因为习惯于听从、依赖父母而缺少坚持。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宝宝“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宝宝“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3、胆小怕事

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太听话的宝宝总是接受父母的指导,虽然少犯错误,但也丧失了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信心。因为惧怕犯错,所以对什么事都比较回避,不敢说、不敢想、不敢做,表现得胆小怕事。长大后,往往难以适应竞争环境,影响个性发展。

TIP

宝宝小时候听话可以帮助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等大一点了,宝宝还是唯唯诺诺,你就应当注意了。

4、容易患心理问题

“你家宝贝真听话,真乖。”听到这样的赞扬,很多妈妈都很自豪。但实践发现,过于听话的宝宝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过于听话的宝宝往往产生于管制较严的家庭。父母要求宝宝“听话”,而且常常是命令式的,甚至剥夺宝宝思考与选择的权利。宝宝失去思考和辨别力,无论什么事情都依赖于父母,缺乏与环境的互动,容易造成个性上的缺陷。由于不懂得反抗,习惯逆来顺受,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宝宝的消极情绪往往得不到适时发泄和疏导,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或者头痛等身心疾病。

5帮助宝宝善待情绪的策略

1.根据新生儿的状态培养情绪

新生儿一般会出现6种状态交替:安静觉醒状态、活动觉醒状态、安静睡眠状态(深睡)、活动睡眠状态(浅睡)、瞌睡状态(半睡半醒)和哭的状态。

安静觉醒状态的新生儿会安静地在小床里呆一会儿,喜欢观察天花板、床上的气球和妈妈的表情,这时候妈妈可以逗逗他,但不要急着把宝宝抱起来,以免打扰宝宝的安静状态,宝宝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良性互动体验,有益于培养其情绪自慰能力。

当新生儿想吃奶或想入睡时,便进入活动觉醒状态,他随时可能激动烦躁,这时妈妈不要立即把奶嘴送到宝宝嘴边,而是拿着奶瓶在宝宝眼前晃一晃、逗一逗,如果宝宝吃母乳,妈妈可以抱起宝宝拍几下、走两步,这些行为都能帮助宝宝等待几秒种,培养他在期望得到满足之前学会安慰自己、等待片刻。

处在活动睡眠状态中的新生儿会出现眼球转动、轻轻啜泣或者手脚偶然活动,但并没有醒来,这时妈妈不要抱起宝宝,否则他可能养成依赖大人抱哄的浅睡状态,以后再独立睡觉就很难了。

2.根据宝宝的不同需要分别应对

当哭声响起的时候,妈妈要学会辨别宝宝传达的信息。如果宝宝传达的是饿了、渴了、尿湿了、疼痛了等生理需要,妈妈就要积极地回应和提供帮助,这样才能让宝宝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宝宝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涂好底色。当然,即便不能马上提供帮助,妈妈也可以先用语言和肢体动作安慰宝宝,经观察发现,在养育宝宝的时候伴有相应的语言,例如“宝宝饿了,不哭,一会儿就吃”等,宝宝将得到更多的安慰信息,他以后可能模仿这些语言,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安慰自己,进而促进从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习得抚慰自己情绪的策略。

如果宝宝传达的是烦了、寂寞了等情感需要信号,妈妈要逐步帮助宝宝学习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安慰。请不要立即把宝宝抱在怀里,使他从别人那里得到彻底的安慰,妈妈的声音和身影对宝宝也是一种安慰,可以先走到他的旁边,轻轻地说说话,或者固定播放一张CD,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这也能对他起到安抚的条件反射作用。所以,在宝宝的整个童年时代,都不要不加控制地一下子给宝宝所有的爱,使他对别人的爱产生了过度依赖,却不知道自己爱自己同样也是快乐幸福的。

3. 对难养型气质的宝宝采取特别处理

宝宝一出生便具有不同的气质,难养型气质的宝宝比较容易生气、发怒、暴躁,不易接受别人的安抚,凡是得到科学养育的宝宝,这个气质在长大后会有所改变,但也有的宝宝就顺着这个天性发展成为任性和难以调教。因此,在宝宝2岁之前还听不懂道理的时候,建议妈妈先耐心接纳宝宝的现状,等到2岁以后,宝宝身体更结实一些、又听懂道理了,再逐步给他明确各种行为的界限,教他以行为规则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能让宝宝由着性子放任自己的情绪。

4.客观地了解和对待宝宝的坏情绪

通过很多观察发现,妈妈常常夸张地描述宝宝的坏情绪,把宝宝发脾气的程度和时间说得比实际情况要严重,这会直接导致妈妈的坏情绪加重,甚至把这个坏情绪再转到正在虐待自己情绪的宝宝身上,如此一来,以虐待对待虐待的妈妈自然不会再有心情去教育孩子了。

建议妈妈列一张表格,对宝宝的坏情绪做个客观记录,例如哭闹的时间、持续时间、表现特点、可能的原因、采取的策略、策略的效果等,连续记录半个月,将有利于帮助寻找适合宝宝的个性教养方案。把这个记录保存起来,等孩子长大后让他看看,他也会因感动而学会感激的!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帮助宝宝善待情绪的策略》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