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吗

更新时间:2023-05-23

病毒性肝炎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病,不到百人就会有一两例。于是很多人提出了疑问,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够避免自己被传染上这种病?或是怎样预防呢?不痛的病毒性肝炎有不同的传染途径和不同的预防方式。对此,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1病毒性肝炎吃什么药好

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

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

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

对于病毒性肝炎,还可以用丹参或者是少剂量的肝素等,这些药物是能够改善肝部的微循环的,促进炎症因子的清除,而且还能够提高肝功能,修复受损的组织和细胞。大多数人服用之后肝区疼痛的症状都会慢慢的改善的。

2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吗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的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包括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作为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病毒性肝炎传染是肯定的,但他们确有各自不同的传播方式。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污染手、水、食物和食具等经口感染,一般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大部分为隐性感染。甲型肝炎的预防,重点在于搞好水和粪便的管理、饮食和个人卫生。对于流行季节和高危人群,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乙型肝炎传播较为复杂,可通过血液、精液、月经和阴道分泌物等传染,其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3种:围产期的母婴传播、经输血和医源性传播以及性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对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采取以接种乙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成效显著。对于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意外受感染者,可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接种。

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其次是注射毒品者及不洁的注射,性传播、围产期传播、医源性传播发生的频率较低。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对献血员及血制品管理,减少输血及使用血制品,防止注射毒瘾及医源性传播。丙肝疫苗正在研制中。

丁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也是输血和应用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有可能,围产期传播少见。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需嗜肝DNA病毒协助才具有传染性,故从未感染乙肝者不会单独感染丁型肝炎。预防的重点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接种乙肝疫苗是主要的措施,其次是防止HBsAg阳性者再感染丁型肝炎:尽量少输血、少用血制品。丁肝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戊型肝炎主要见于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流行为水型流行,多发生于雨季及洪水季节后,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仅次于水型传播的第二危险因素。本病老人及孕妇病死率较高。预防基本同甲型肝炎,重点是水源和粪便的管理、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目前戊型肝炎疫苗尚未在临床上使用。

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 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 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 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 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腹腔积液、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胆固醇低,肝功能明显异常。

(2)亚急性重型肝炎 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胆红素>171μmol/L)、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多有明显出血现象,一般肝缩小不突出,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胆酶分离,A/G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3)慢性重型肝炎 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影像学、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

4.淤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黄疸深,胆红素升高以直接增高为主,转氨酶上升幅度小,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较轻的临床症状和深度黄疸不相平行为其特点。

5.肝炎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超声和CT检查等,腹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肝硬化,指慢性肝炎病人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依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

4病毒性肝炎预防

控制传染源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

5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减少。

(二)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

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

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 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吗》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