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怎么回事

更新时间:2023-05-24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老年脑中风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房颤引起的。因此患者在确诊后还需及早治疗,以免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病情加重。

1房颤是怎么回事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此外有些病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栓塞(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包括以前有栓塞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左心房扩大。

检查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初步诊断房颤,但确诊需要心电图检查;对于房颤短暂发作难以捕捉到的患者,需要进行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2房颤导管消融术适应的人群

房颤治疗的目的是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搏动,或控制合理的心室速率;防止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等。房颤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房颤治疗药物治疗分两方面,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及抗凝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一般能治愈80%~90%的房颤。 外科手术也可以使房颤痊愈。

房颤治疗1、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物。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不能治疗房颤,一般需要长期服药。

房颤治疗2、直流电复律

用两个电极片放置于患者胸部的相应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而消除房颤,恢复窦性心律。患者需要住院,有一定痛苦,同时单独施行直流电复律不能治愈慢性房颤,疗效随患者病史增长,心房扩张加重,年龄增高而显著降低。

房颤治疗3、安装永久起搏器

首先消融房室结,然后安装永久起搏器,完全控制心室率,这一方法并不能消除房颤,病人仍有中风危险;同时该方法较为昂贵,而且起搏器寿命有限,需定期更换。

房颤治疗4、心内科导管消融

应用特殊的导管经过静脉通路插入到心脏,然后在X线监视下将导管送至发生异常电刺激信号的心房相应部位,通过射频等热能损伤,来消除这些异常电活动,达到消除房颤的目的,主流的术式是环肺静脉消融。目前随着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如Carto系统)的发展,心内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已经成为国内大中心的一线治疗方式。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对于阵发性房颤,在三维系统指导下进行的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可达80%以上,对于慢性房颤有60%-70%的成功率。

房颤治疗5、房颤患者的INR监测

瓣膜置换术后和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其抗凝程度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表示。因此,INR的监测对于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规避出血风险(或形成血栓)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房颤导管消融术适应人群:

与早期房颤导管消融“严格筛选”病人不同,病程在10年以上的绝大多数房颤患者都可以进行导管消融治疗。只不过,依据房颤的类型不同,各类患者的消融成功率可能有所差异。

总体来说,阵发性房颤患者,特别是发作频繁或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是最易接受导管消融的人群,也是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率相对较高的人群。可惜的是,对于慢性房颤患者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为药物治疗无效或治疗副作用而最终放弃了维持正常心跳,转而选择了控制房颤心率。但是,药物维持无效慎言 “放弃”,患者还可以选择导管消融来维持正常心跳。其实,慢性房颤患者,甚至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才是最迫切需要房颤导管消融的人群。因为一旦这些患者成功维持正常的心跳,则将给他们带来莫大的益处,甚至可以用改变他们的人生来形容。

在心脏换瓣、搭桥,先心病等任何心脏手术中,外科医生在直视下,利用射频、微波等能量,在心房内、外膜表面沿着特定路径进行消融,阻止所有异常电生理信号传导,同时保留心脏原有的正常电生理信号传导,从而使得心脏能够恢复原有节律的搏动,心肌恢复有效的收缩,血液便可以源源不断地被“泵”向全身,使得机体的循环系统达到正常状态。

至目前,全球已有数万名房颤患者成功接受了外科射频消融等手术而重获健康,总体成功率高达70%以上,是当前唯一可以有效治愈慢性房颤的方法,同时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而且价格相当低廉。

3房颤药物治疗方面存在哪些误区

随着工业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房颤患者的数量会不断上升。虽然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发展很快,但药物仍是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遗憾的是,在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误区,下面作一简要概述。

房颤治疗误区一:治疗理念滞后

《在新治疗目标的驱动下,房颤治疗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控制心室率或节律治疗以及上游基质治疗。由于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这是房颤病人最直接的死亡原因。由于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房颤抗心律失常治疗则逐渐采取宽容的态度,转向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为治疗主要目标,宽松地控制心率、适度地维持窦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安全性重于有效性。

房颤治疗误区二:不重视房颤的类型、心脏结构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在临床实践中, 房颤发作一般都从房性早搏开始到频繁发作房早,并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后可发生阵发性(paroxysm) 房颤,再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persistent) 房颤,最终发展为永久性 (permanent) 房颤,这就是常讲的房颤“三P”分类。ESC 2010 版更新指南将房颤分为五类, 即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在治疗前要重视房颤分型,了解心脏结构,特别是有无心脏瓣膜病、左房大小,是否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切忌未全面评估前盲目进行复律或控制心室率。应该在了解患者房颤类型和发作特点的情况下以及伴随心脏情况,再采取不同干预措施。

部分医生在没了解病情,没弄清分类的情况下就盲目的复律或控制心律都是不妥的。弄清归类,依分类,发作特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

房颤治疗误区误区三:要心房内无血栓且无心功能不全均行房颤复律治疗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讲持续性房颤如时间超过1 年,就不适于复律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随着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间的延长,其随后发作时间延长,而且频率更加速,此为房颤的“连缀现象”。 研究还发现,长期房颤还可使窦房结功能受损,部分患者可发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如对这类病人行房颤复律治疗,可发生窦缓、窦性停搏等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对房颤发生时间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认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宜进行房颤复律治疗: ①左房直径≥50mm;②房颤心室率慢,60 次/分左右③;心功能于Ⅱ级以上;④房颤的f 波普遍导联都小;⑤有血栓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征象;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史>半年或有风湿活动史,其他原因房颤病史>1年;⑦怀疑有病窦综合征或传导障碍者;⑧有急性感染及电解质紊乱。

房颤治疗误区四、重视药物的联合应用

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时,应当重视药物的联合应用。AAD 组合方法较多,几乎任意两种药物间的搭配都无绝对禁忌。两类不同的AAD 联合应用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叠加,且由于联用时剂量的减少,副作用发生风险也随之减少,如小剂量的洋地黄与β 受体阻滞剂联合应用时,既能提高房颤的心室率控制,又能减少单一用药剂量较大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此外,应用AAD 治疗房颤时,还要注意联用的其他药物的安全性。例如胺碘酮与华法林合用时,可抑制华法林的代谢,因此两者同服时,应根据INR 的测定结果,适当减少华法林剂量。同理,地高辛与胺碘酮

房颤治疗误区五、缺乏整体观,忽略原发病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并且合并的疾病种类、心功能状况及年龄差异也很大。因此,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对不同的病人,治疗目的和方法也不同。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要注意对因和对症的兼治,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房颤的治疗也不例外。治疗房颤时不仅应当针对房颤给予治疗,同时对引发房颤的可能病因也要兼治。临床医生治疗房颤时应注意对这些病因的兼治。临床常见的房颤合并感染、离子紊乱、心衰等,不纠正这些因素,房颤很难有效控制,单纯加大AAD用量,副作用反而增大。

总之,房颤的治疗要与时俱进,在紧跟指南、理解指南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治疗。

4房颤的治疗

1.治疗原则(1)恢复窦性心律 只有恢复窦性心律(正常心律),才能达到完全治疗房颤的目的,所以对于任何房颤病人均应该尝试恢复窦性心律的治疗方法。(2)控制快速心室率 对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的房颤病人,可以应用药物减慢较快的心室率。(3)防止血栓形成和脑卒中 房颤时如果不能恢复窦性心律,可以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发生。对于某些疾病如甲亢、急性酒精中毒、药物所致的房颤,在祛除病因之后,房颤可能自行消失,也可能持续存在。

2.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1)β受体阻滞剂 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2)钙通道拮抗剂 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3)洋地黄 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4)胺碘酮 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3.非药物治疗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1)电复律 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2)导管消融治疗 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3)外科迷宫手术 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4)抗凝治疗 是预防房颤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降低68%;但是抗凝治疗并不能消除房颤,不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如心悸、乏力、心衰等。房颤病人如果有下列情况,应当进行抗凝治疗:年龄≥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科医生指导,抗凝过度可能导致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则没有预防作用,长期应用华法林需检测国家标准比值(INR),特别是用药初期,需要反复抽血化验,许多病人不能长期坚持。华法林的作用很容易受到其他药物或饮食的影响,剂量的调整不好掌握。对于一些不能耐受华法林的病人可以用阿司匹林或/和氯吡格雷治疗。一些无需监测INR的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醇、利伐沙班等陆续在临床应用。

5心房颤动有哪些并发疾病

可出现脑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心功能不全、心脏性猝死等并发症。

1.脑动脉栓塞 是房颤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流行病学统计,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2%~6%。房颤患者并发全身栓塞中75%为脑动脉栓塞。脑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左心房和心耳部,75%的栓子来自左心房内附壁血栓,25%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2.周围动脉栓塞 周围动脉栓塞的患者80%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后,随动脉血流向体循环远端造成急性动脉栓塞。

3.肺栓塞 房颤患者右心的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发生肺栓塞。肺栓塞的病死率高达20%~40%。美国统计每年有5万~10万的肺栓塞患者,占美国死亡原因的第3位。

4.心功能不全 心房颤动的心室率与患者心功能的状态密切相关。当房颤并快速心室率时,尤其心脏功能基础较差时,引起心排血量显著地急剧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可并发急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较为常见。

5.心脏性猝死 快速房颤时,心室率加快,有效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量减少,可导致心脏骤停。房颤导致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有:房颤伴有预激综合征;肺动脉栓塞;急性心功能不全;神经、精神因素等。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房颤是怎么回事》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