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具有补泻效应

更新时间:2023-06-02

可能现在很多人对针灸不是很了解,不知道针灸的微妙之处在于哪,更不用说去利用针灸的方法去解决身体上的麻烦了,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现在很多人都很会享受,当自己累了的时候都会选择中医的方式去放松自己的,那么针灸具有补泻效应吗?使用针灸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针灸要注意什么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2、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4、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2针灸具有补泻效应

可能现在很多人对针灸不是很了解,不知道针灸的微妙之处在于哪,更不用说去利用针灸的方法去解决身体上的麻烦了,随着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现在很多人都很会享受,当自己累了的时候都会选择中医的方式去放松自己的,当然了,针灸也不例外。

针灸的是作用有很多,其中补泻效应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其中隐含的奥秘,很少有人清楚,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具体介绍吧。

原来,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来达到的。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后可以通过经络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增强机体功能,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旺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后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利脏腑,抑制机体功能,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也就是说,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其补与泻,是根据针刺时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来决定的。

另外,穴位的主治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穴位性质偏补,有些穴位性质偏泻,比如神阙、关元、气海、膏盲、足三里等穴,针刺或艾灸后,大多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虚损病证;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邪实病证。

3穴位针灸治疗反复胃病

肠胃病难根治易复发

据介绍,胃肠病的发病率很高,而且难根治,易复发,病情短的几个月,长的几年,有的甚至长达数十年,反复发作。

医院胃肠科应医生说,因为我们的胃肠道每天都要接触食物,一旦发生炎症、溃疡,就会比较难愈合。而一些严重的胃肠疾病,如严重胃糜烂、反复发作的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结肠炎等疾病,不及时治疗,就可能会癌变。

穴位疗法直达患处

据介绍,“应氏穴位疗法”是在祖传基础上加以完善的中医综合疗法,它遵循中医标本兼顾,辨证施治原理,利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治疗。这种方法将药物埋在穴位内,将药物的能量由经络传入体内,直达病患部位,疏通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脾胃功能,同时配合一些中成药,内外药力双重作用,增强胃肠黏膜的修复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消退、溃疡愈合。

4安全操作针灸小心惹大祸

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被爱人紧紧搂在怀里,面色苍白。她对医生说:“我快喘不上气来了。”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问题是严重的液气胸,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肺破了并伴有大量血水在胸腔里。医生赶紧为她做了胸腔引流。这个女孩好端端的为何会出现液气胸?原来,一天前她因为颈肩痛求治于中医,医生在给她扎针灸时扎穿了胸膜,并刺破了肺组织及血管。

现在,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关节炎、颈肩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中风后遗症、减肥、丰胸等。人们在尝试这种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一些潜在的风险。比如在颈项部、胸背部针灸时容易刺中胸部的一些重要组织脏器,如肺尖和锁骨下的大动静脉。若刺入肺尖就可引起像上面那个女孩那样的气胸、血气胸。在神经干附近和神经分布表浅处针灸,如果医生的手法欠轻柔,就可能导致患者神经和脊髓损伤,甚至会出现肢体偏瘫,重者可终身残疾。另外,如果治疗场所卫生条件不合格,或医生使用了未严格消毒的针具,可能会导致感染。

因此,如果您有胸背、颈肩疼痛等问题,要先到正规医院咨询就诊,看是否适合针灸治疗。如果针灸后出现任何不适,请立即到大医院及时救治。

5针灸的禁忌有哪些

一、针刺禁忌:

1、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3、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

4、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

二、灸法禁忌:

1、穴位禁灸,如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蓼、禾蓼、颧蓼、迎香、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等。

2、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三、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看,过去古代的禁针、禁灸有时代的局限性,现代临床实践中,许多禁忌已经不存在。因此,这些论述仅供临床参考。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针灸具有补泻效应》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