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2
“我宝宝两岁多,我现在总是有意识地教他数数,他很感兴趣,已经能数到两位数。因为我自己上学时数理化很差,所以我想尽早让孩子接触数学,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教他,宝宝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数学?”一位妈妈问道。相信这样的疑问很多妈妈都会有,来听听专家的看法吧。
1为什么美国的孩子都很自信
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很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
被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的孩子都有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孩子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长处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
也许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作文不行,但是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不善表达,但是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处得以发挥,从而确立自信。
一位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在公司里,朋友常常感到窝火,因为那些美国同事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这个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感慨地说,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孩子,老师都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丝毫的讽刺挖苦。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
美国的成年人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父母进入子女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要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其他隐私……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常被别人赏识的孩子更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自我肯定的感觉,他的心里就会充满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孩子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我女儿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合作排练一台节目给家长们做汇报演出。那天,在学校的大会议室,两个班的学生家长都拿着相机、摄像机,一排排地坐好,孩子们则轮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诵、演小话剧。我注意到,诗朗诵是大家轮流念的,每个同学都有三四次独立表演的机会,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长们最热烈的掌声。
不被父母信任和放手的孩子不可能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别把盘子给打了!”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对象,父母依旧不放心孩子的眼光。连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他的自信从何而来?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他想尝试任何事情,都给他机会让他去试,给他充分的信任和学习的机会。
2教孩子数学当心三大常见误区
在游戏中建立数的概念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发现数学是最难让孩子感兴趣的学科,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而且怎么补也觉得很吃力。其实宝宝从两岁左右,就可以在生活和游戏中自然、顺畅地建立起数学的概念。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点点滴滴地教,让孩子在动中玩,在做中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孩子学习数的概念,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两岁多的孩子知道大小、多少、前后、早晚的时间、空间概念,他们往往凭视觉而不是凭计算得出结论”。
早教专家提醒广大家长,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接受孩子个体的差异性,切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不要拿别家的孩子与自家的孩子相比,同时,要避免走入一些误区。
误区1:忽视“数学敏感期”
孩子在4岁左右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抓住孩子发展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幼儿的数学能力进行开发和引导,克服只重知识的灌,轻智力的启;重数的授予,轻幼儿的思考学习;重机械的记忆,轻启发引导。
误区2:学数学等于学算术
在孩子学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往往脱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有的家长以为教得越多越好,把数学当成一种死的知识来教;有的家长自以为让孩子数100以内的数,背背口诀,做做加减法就行。实际上,学数学的意义在于锻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有一些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误区3: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机械训练能让家长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幼儿在表面上也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幼儿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
学习数学在于理解,让孩子真正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概念。幼儿学习数学必须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结合各种生活小事,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小编温馨提示:
巧用家庭数学小游戏,让宝宝轻松学数学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吃饭前分碗筷;将豆子和钮扣等个头比较小的东西装入纸盒,家长和孩子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也可以用扑克或者骰子等常见的游戏道具来教孩子学习加减法,让加法和减法变得有趣而生动。出去玩的时候,让孩子数一数过马路的车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游戏,如《银行兑换员》、《水果店老板》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兑换、买卖、测量等。
3孩子特长教育的常见误区
其一:一厢情愿。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要走出上述误区,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
孩子不同于大人,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接受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家长所期望的效果;同时,家长还应该明白: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多才多艺就要从小开始培养,特长教育是早教中常见的一种。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家长,在为宝宝选择特长班时要和宝宝商量探讨,不可一意孤行。
儿童特长教育的正确方法
依据孩子的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父母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发现,了解孩子特长发展的潜能,帮助孩子找准兴趣点。
父母端正自身心态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待他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适当鼓励孩子坚持
孩子的特长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有时候孩子会打退堂鼓,所以就需要父母适当地鼓励,告诉孩子要去坚持,要始终如一,否则结果只能是前功尽弃。
父母要用平常心对待
特长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让其更积极地享受生活的教育,而不应该太功利,所以父母要有一颗平常心,用正确的心态来教育、引导孩子。
儿童特长教育的误区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儿童特长教育的误区
一厢情愿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4家长教孩子说话的方法和常见误区
教宝宝说话的方法
尽早“对话”:不要等宝宝会说话了再和他对话,尽可能早甚至从一降生就可以和宝宝“对话”了,当然这个对话更多是以非语言进行的,比如用心地记录和分辨宝宝哭闹的类型(饿、困、累、怕等各有各的哭法),并予以相应的回应和满足。此外,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宝宝的表达方式日趋丰富,开始发出各种各样的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时候模仿一下宝宝,它一定很开心。
使用“妈妈语”:生活中,对于呀呀学语的宝宝,妈妈(或其他家人)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说出或重复说出一些简短的词语或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宝宝非常吃这一套,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高扬的声调和重复,是宝宝最容易理解的,可以使他更好地感受、学习语言。
做宝宝的“导游”:宝宝是这个世界的“新客人”,即便是对洗澡、吃饭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宝宝也莫名其妙,这时候需要我们做好宝宝的“导游”,比如用亲切的声音、变化的语调,跟宝宝讲他当前面对的事物和事情。自然、亲切的语言“导游”,对提高孩子语言能力非常有效,也很利于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成为“朗读者”:很多优秀家庭的实践证明,坚持给孩子朗读、多给孩子讲故事,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接触优秀的汉语而不是传统中的婴儿语,宝宝的语言能力可以发展到让人惊喜的程度。
同时,在教宝宝说话时,家长要注意避免以下常见误区。
教宝宝说话的误区
无视型:当妈妈打扫环境、做饭、接待客人的时候,孩子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就会不停地提问。当然,孩子也有可能是发现了感兴趣的事物。
“妈妈,为什么太阳要白天出现,晚上消失呢?”“妈妈今天为什么不化妆呢?”这个时候,有些妈妈就喜欢用“嗯,是啊!”“待会儿再化妆。”“你 还小,说了也不懂。”等方式草率回答。有时候,这种类型的妈妈还会责骂孩子,并且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好烦啊!没看见妈妈在忙吗?”“妈妈现在很忙,你到一 边玩去吧!”如果跟客人说话的时候,最好让孩子安静地听别人说话,不要随便插嘴,但是要尽量认真地回答孩子的提问。
过度认真型:面对“雨是怎么形成的?”之类的问题,如果以“水蒸发成水蒸气,然后形成云。当云的温度达到10摄氏度时候,云就会……”等方式回答,那么只有小学高年级水平的孩子才可能听得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们最好以“同等地位”跟孩子对话,如果用过于复杂的语言和逻辑说明问题,反而会影响孩子提问的欲望哦!
责骂型:只要遇到疑问,孩子就会毫不犹豫地提出来。如果孩子突然大声地问:“妈妈,那位叔叔为何什么没有头发呢?”“那位阿姨的脸为什么凹凸不平 呢?”,有些妈妈就会慌慌张张地回答:“你不能问这些问题!”,又或者捏孩子的小手臂,甚至瞪眼、责骂。这个时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妈妈责骂自己的理由, 只是单纯地认为“看来不能随便提问哦!”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明问题,可以说:“但是你要注意,如果大声地问这些问题,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哦,以后提问时候一定要小声点,或者过一会儿再问。”
缺乏自信型:很多时候妈妈们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特别是遇到高难度的科学问题和性问题,例如“为什么会刮风?”“为什么要亲嘴?”,相信妈妈们这个时候就会不知所措了。
有些妈妈会因为答不出孩子的问题而失去自信心。如果妈妈经常不理解孩子的提问,或者缺乏表达能力,不能马上回答孩子的提问,那么孩子就会不再信任妈妈。在这种情况下,妈妈们应该尽全力回答自己所知道的内容,或者反问孩子,从孩子的回答中寻找合理的答案。
同等地位对话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提问,这种类型的妈妈都能够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并且能够和蔼回答。对于“神经质”的孩 子,应该尽量稳定孩子的情绪;对于缺乏知识的孩子。可以举例子或者给孩子看实物,借此提高孩子的兴趣。关于“我是怎么来的”这类问题,可以以“孩子是在妈 妈肚子里的宫殿里长大的,然后出生在这个世界上的”这种方式回答,要尽量营造温馨的氛围。
想要科学教宝宝说话就要记住以上几点哦。
家长要如何教会幼儿说母语呢?在孩子的幼儿期,最先学会的语言一定是母语,而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这里,小编就要来支支招,介绍家长教孩子说母语的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教宝宝说母语的方法
进行阅读训练:一旦孩子口语变得丰富,就会进入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阅读训练,可以用识字积木、识字卡片或图画书等形式,帮助孩子进行语言学习。这些不仅可以增加孩子语言词汇量,还是孩子获取外界信息、训练思维、发展想象的重要手段。
一起发现汉字做游戏:教孩子识字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字卡,生活中处处都有孩子识字的情景。例如我们常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可以利用这种真实的环境认识各种蔬菜和水果的名称。回到家还可以布置卡片超市,做购物游戏。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不但把字与实物对应了,而且也很乐于接受,认得快记得牢。
接下来,还有一些教宝宝说母语的技巧,别错过哦。
教宝宝说母语的技巧
确定孩子是否良好。孩子出生后就应该检查听力。
确定发声器官神经肌肉的发展良好,给予孩子充足的机会去吸吮和咀嚼,并常常陪孩子面对面说话。
引导孩子喜欢与环境沟通的意愿,从谈话中肯定孩子的声音和语意。
对孩子说话要慢,嘴形明确,语音清楚。
让孩子处于充满成人沟通的语言环境中,并赋予生活中每一件例行的事与使用物品的正确语言,且不厌其烦地说给孩子听。
避免模仿孩子成熟的语句,当孩子说不清楚时,不要认为可爱而故意模仿,这样会阻碍孩子学习正确的语言。而孩子说错时也不要当面说:“你这样说不对,再说一次!”这样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而无意学习。
5怎样夸奖孩子
不要说些空洞的话,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都一味地说孩子你真棒,这样会让孩子分不清是非,不知道自省,如实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尽量摆事实,看重孩子的实际努力和付出,让孩子重视学习和做事的过程和经历;
当孩子取得成功时,不要只夸奖孩子取得的成绩和辉煌;
引导孩子归因自己的成功来自于自身的努力;
把焦点放在孩子成功背后良好的习惯和踏实的态度;
譬如,孩子的做业得了优秀,就可以说,你做作业的时候真认真仔细,这种习惯真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你才得了优秀,你做得太好了。
考试考得好,就可以说,我注意到你考前认真复习了,而且很沉着仔细,所以你才能考得那么好,妈妈真为你骄傲,而不要让将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试题简单等。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孩子数学当心三大常见误区》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