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8
老年人肾虚吃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不少老年人会出现夜尿多、腰膝酸软、特别怕冷、四肢无力等肾虚的症状,那么老年人肾虚吃什么呢?大家肯定很好奇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问必答网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吧,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1老人肾虚症状
中医表示“肾乃先天之本”,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对我们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出现肾虚,那么就会体弱多病,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功能由强盛转变为衰弱,而肾虚则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
肾虚其一般症状是眩晕、耳鸣、腰痛、失眠、健忘、头发花白、牙齿松动、尿频、性欲减退、阳痿、遗精、滑精等。
肾虚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呢?据医学临床所见,凡是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精神紧张、心情抑郁、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患慢性病、房事频繁和严重手淫者,均会导致肾虚,从而造成未老先衰。
如何预防肾虚呢?预防肾虚首先须顺应自然规律、劳逸适度、节制房事、治疗已患慢性病,可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此外还可采取食疗方法,根据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种食物的保健功效,以达到促进健康、防病养生、抗衰延寿的目的。食物疗法具有安全、方便、经济、味美、有效的显著特点。
2老人肾虚吃什么比较好
老年人肾虚吃什么?
中医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长期劳累、生活紧张,或久病伤肾、年老体衰等原因都会使老人的肾的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肾虚症状。
黑色食物是补肾佳品,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老人可常吃黑米、栗子、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枸杞、黑松子等。此外,我们补肾时,要根据肾虚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补肾方法。
1、肾气不足腿软臂无力。除腿软外,上肢也没劲,主要是由于年高体弱,肾气不能布达四肢引起的。栗子有补肾气的功效,对治疗腿软乏力十分有效。将生栗子去壳,细细咀嚼栗仁,每日3—5颗,长期坚持。
2、肾阴虚损腿软膝盖痛。腿软乏力,并伴有膝盖疼痛、潮热盗汗、小便黄等症状。多由阴虚体质、阴精不足或虚劳久病,耗损肾阴所致。枸杞子30克,冬虫夏草10克,百合50克,洗净后加水炖开,文火慢煮约20分钟,加入猪肝或羊肝50克及调料适量,再煮约30分钟即可,分次吃肝喝汤。
3、肾阳亏虚腿软怕冷。此类患者常表现为腿软乏力且特别怕冷,夜尿频多、大便偏稀。患者可多食“肉桂蒸羊肉”。鲜羊肉150克,冷水下锅煮熟后取出,切成小块,加上肉桂6克及料酒、葱段、姜片、食盐少许,隔水蒸半小时后佐餐食用。每周3次,连食3周。
4、肾气不纳腿软喘息。腿软乏力伴有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的症状,是由于久病喘咳、肺肾气虚、肾不纳气所致。多见于老慢支、肺气肿等患者。将山药100克与五味子3克、大米50克熬粥食用。此粥具有肺肾双补、纳气平喘的功效。
5、心肾不交腿软失眠。患者常表现为腰酸腿软、失眠、烦躁等症状,这是肾阴亏损、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所致。可将莲子心3克、女贞子6克,开水冲泡,当茶饮,每日一剂,连服7日。
3老人要注意防止肾阴虚
老人要注意防止肾阴虚
古往今来的医家都认为肾阴虚证是老年人患病,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中医认为健康的本质在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指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五脏、六腑的功能,营卫气血,四肢百骸,十四经络都能阴阳协调,达到相对平衡。平衡就是健康的象征。
人到老年之所以衰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机体出现了:气血虚衰,精神耗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肾阴不足,肝火上亢,经络不通的不平衡生理状态。有人曾对20岁以上的235人进行调查,其中30岁的肾虚率为58%,40岁为71%,50岁为80%,60岁为90%,70岁为95%,由此可见,肾虚百分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
所以早期有效地调补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失调,及时纠正肾阴虚证是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病的关健所在。《内经》中认为,“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可以造成人体的衰老。着名老中医岳美中认为:“人之衰老,肾脏先枯,累及诸脏。”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何者?头昏目眩,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寝少,足弱耳聩,健忘眩运,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但是老境,无不有此……所述前证,皆是血少。”说明精血衰耗是人体衰老的原因。
肾阴虚证表现出了老年人肾精亏乏的自然规律。要促使老上人走向健康长寿之路,必须早期调补肾虚之证。研究老年病的专家认为:防老宜从30岁开始,抗老宜从40岁开始,延龄宜从60岁开始。针对肾阴虚证,一般可以服用半年六味地黄丸;有盗汗、耳鸣、五心烦热者服用知柏地黄丸,头晕目眩的服用杞菊地黄丸;夜晚口干的服用麦味地黄丸。若服用后自觉症状减轻的,可以坚持服用一年时间;若服用无效或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找医生诊治。现在已是初冬季节,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道理,从冬至起,是补肾阴的最佳时节。在迎接21世纪到来的今天,愿我们共同开辟人类长寿的幸福之路,让每一个人都能乐享天年。
4男人为什么会肾虚
肾虚的病因如下: 先天不足:“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是导致肾虚的重要原因,父母肾精不足,可导致子女肾虚(主要指肾精虚:发育迟缓,智力动作迟钝,骨骼瘦弱等) 衰老:机体衰老,人体经络血脉,腑脏功能减退,是肾虚阳衰的重要因素。 房劳过度:房劳过度肾精流失过多,肾阴因之广损而致肾虚。《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 精神因素:《素问》“左脏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恐即指的是不良的精神刺激如恐吓、忧郁、烦躁等,而精神恍惚、意志不宁、遇事多疑,妄见妄闻等多与肾虚有关。
久病及肾:久病则气虚,体力不济,神疲力乏。补肾是指用补益肾脏的药物,治疗肾脏虚症的方法。肾虚包括: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肾精虚等。 肾气虚:常见症状表现为神疲力乏、腰膝酸软、尿有余沥或夜尿频多或遗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易滑。 肾阴虚:表现为耳鸣、视力减退、健忘、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咽干舌燥,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 肾阳虚: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腰膝酸软,阳痿,妇女宫寒不育。 肾精虚: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不育,发育迟缓,智力动作迟钝,骨骼瘦弱,成人早衰,发脱齿摇,健忘足痿,精神呆钝,动作迟缓。 在中医药学中“壮阳”又称“助阳”,泛指温补药强壮肌体阳气;
一般而言,主要指强壮肾阳(即治疗肾阳虚)或兴阳事,即恢复或亢奋性机能。 中医学对肾亏的治疗,是有较多办法,并常能获得颇为满意的疗效。所用之药根据前述证型特点,大致可分成四大类:1.补益肾中精气之品,如冬虫夏草、黄精、山萸肉、何首乌、女贞子、人参、黄芪、紫河车(人胞)、山药等,其中人参以后诸药,偏于补肾气;2.温助肾阳之品,如鹿茸、仙灵
5肾虚是什么意思
生理学名词。又称乙癸同源。含义有三:
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肝肾同源”理论源于《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肾两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1“肝肾同源”的理论渊源
“肝肾同源”的哲学思想渊源于《易经》,医学基础根源于《内经》,临床实践丰富于汉唐金元,理论体系形成于明代,实验研究发展于现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吴昆注曰:“髓生肝,即肾生肝,水生木也。”可见《内经》认为,“肾”是通过“髓”生养“肝”而体现“母子”联系的。“脑为髓海”,“肾生肝”的生理功能,必然受到“脑髓”的调控。不但“肝肾”生理联系如此,而且病理影响亦然。《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故有“恐伤肾”之说。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下焦病的治疗应“热则泻于肝,寒则补于肾”。此说原指肝肾寒热,以后逐步发展到指肝肾相火与真阴。北宋·钱仲阳在其《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有真水,有补而无泻。”至明·李中梓运用《易经》哲学思想,根据《内经》医学理论,参考历代医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其《医宗必读》中提出著名的“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理论观点。“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肾藏精,肝藏血,精聚为髓,精髓化生为血(精血同源),由于肝肾同源于精血,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当自养也。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壮水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代木之干,水赖以安。夫一补一泻,气血攸分;即泻即补,水木同府。”程文囿在《医述》引《医参》论述了脑与肾的关系,“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安可不为之珍惜!”钱镜湖在《辨证奇闻》中则论述了“脑气不足治在肝”的观点,“盖目之系,下通于肝,而上实属于脑。脑气不足,则肝之气应之,肝气太虚,不能应脑,……治之法,必须大补其肝气,使肝足以应脑,则肝气足而脑气亦足也。”由此可见,肝肾又同源于脑。
2 “肝肾同源”概念的含义
“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结构和功能虽有差异,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可采用“肾肝同治”的治疗法则。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肾所藏的先后天综合之精的充养。“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肾生骨髓,髓生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肝肾同源”又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某些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肝肾同源于精血”意即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通过“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
(1)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张氏医通》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为清血。”此言肝血为肾精所化生,厥阴必待少阴之精足方能血充气畅,疏泄条达。正所谓母子相生,精血同源。
(2)经气互通,八脉共隶 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指出肝肾通过经气相互灌注而沟通联系。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均循行于身体内侧,并在经脉循行上通过肝、膈、肺、肾相互直接联系;还通过交会于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和任脉的关元、中极穴间接联系。肝肾又和奇经八脉密切相关,肝肾同隶奇经,冲任督三脉均起胞中,胞胎为肝肾所主,故有“八脉隶于肝肾”之说。
(3)同居下焦,共寄相火肝肾同居下焦,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朱丹溪《相火论》云:“(相火)见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肝肾所寄相火,言其常为肝肾之动气,推动肝与肾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相火之源在命门,何梦瑶曰:“肾水为命门之气所蒸化上升,肝先受其益。”但相火内寄于肝肾,发挥其动气之功能全赖肝肾阴血的滋涵。若肝肾阴亏则相火易亢而为“邪火”、“元气之贼”而出现一系列病变。
3“肝肾同源”研究进展
尽管过去对藏象本质(包括肝、肾)的研究,多只注重单一脏器(肝或肾)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的探讨,对“肝肾同源”的相关机制尚缺乏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但有的研究客观上为“肝肾同源”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将“肝肾同源于精血”的认识推进到“肝肾同源于脑”,“肝肾同源于下丘脑-垂体-肝轴”,“肝肾同源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医传统的肝肾概念经历了“实体赋予功能”到“功能脱离实体”的演变过程,作为描述生命表现形式的肝肾概念,其功能表现必然有其明确的物质基础,脱离具体组织结构的功能系统是难以想象的,这既不符合中医“形神同一”和现代医学“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概念,也违背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当然,如将肾单纯定位在下丘脑有嫌片面,将肝简单定位在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又有嫌笼统。这就需要将中医功能系统的肝肾概念与现代医学的功能和结构知识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将肝肾的功能系统和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实体功能重组”),提出新的功能系统和组织结构统一的比较确切而科学的肝肾概念。而循着整体联系的研究思路研究“肝肾同源”,就必然首先解决将肝、肾两脏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学问题。有了切实可行的整体联系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而深入研究,就有可能从中医药寻找出调节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功能紊乱的手段和方法,为医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