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内科

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

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8

细胞中有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血小板缺少就会导致各种血液的疾病,血小板还含有一定的数量,数量减少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血小板生成素就是一种专门用于物理调理的的促进血小板生成的激素。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

1血小板与血小板减少

人体血液里有一种称为“血小板”的成分,形如圆盘状小体。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

当人体受到外伤而碰破血管时就要出血,血小板随着血液流出。这时由于破损了的创面组织上的胶原纤维暴露出来,与血小板接触,在1至2秒钟内即可粘附在伤口表面上,随即发生凝集、形成一种白色血栓。这种血栓能初步堵塞血管上的伤口,使出血暂时停止。同时血小板又释放出凝血因子,形成血块而堵住伤口,由此可见,血小板具有帮助止血的功能。

当血小板减少时,特别是少于每立方毫米5万以下时皮肤和粘膜就容易自动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常见,称为“紫癜”。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可以因为缺乏某些生成血小板的成分而使血小板产生不足;也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化学损伤、放射线或某些药物(如抗菌素、磺胺类)破坏了大量的血小板;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如苯和某些染发剂,也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各种血细胞均有减少。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首选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控制出血。作用于血小板的药物如利血生、肌苷、氨肽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核苷酸等,可促进血小板生成。用于皮肤粘膜出血的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等,可达到止血目的。也可行脾切除术,还可向体内输入血小板,具体治疗方法要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当前使用中药如小蓟、茅根、生地等治疗此病,对于缓解出血,提高血小板数量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最重要的。如,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抗菌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和某些止痛药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等。防止某些化学毒品或有害因子的影响,防止或减少电解辐射,预防各种感染,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这些都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预防血小板减少有所帮助。

2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

(1)生理调节造血祖细胞演化成成熟巨核细胞增殖和分化;

(2)与EPO一起相互协调,共同刺激原核细胞和红细胞的生成;共同促进骨髓抑制疗法后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恢复;

(3)TPO作为Mpl受体的配体,可防止血小板减少而不增加血栓闭塞并发症的危险。国外最新文献报道: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肝硬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PO水平降低;再障患者TPO水平明显升高。

(4)TPO不仅能特异性的刺激巨核系祖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巨核细胞成熟,还能强烈促进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和红系祖细胞的恢复,有诱导造血祖细胞动员进入外周循环的作用。TPO主要产生于肺和肾脏。血清游离 TPO浓度是通过黏附因子表达在人外周血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的c-mpl 来调节。亦有研究表明,TPO受体c-mpl在造血干细胞也普遍表达。多采用夹心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andwich-ELISA)法检测血清 TPO水平。

(5) 血小板生成素与血小板疾病关系密切,它的水平的检测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的原因有鉴别诊断价值,而且可对某些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价。但是,TPO在某些疾病中的发病机制,代谢和调节,以及rhTPO的应用和副作用,都有待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讨。

以上就是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除了与血小板疾病密切相关之外,它还具有其他的一些作用,促进细胞成熟等等。所以在选择药物治疗的时候,很多副作用是无法规避的。要选用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3食补医血小板减少

据耳穴理论说,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在耳朵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联系。刺激这些穴位能增强和调节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更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

二十年前,我刷牙时牙龈经常出血,后发展到咬馒头、吃香蕉时,都会在食物上留下血迹。经医院作血液化验,确诊是血小板减少症。先后吃过仙鹤草、凝血糖浆、维生素C等制剂。因我从小怕吃各种药品,还时常漏服,故效果不佳。

我仔细阅读过上述药品的说明和疗效,如凝血制剂的主要成分是花生仁的外皮,故产生了"药补不如食补"的想法。

我选定用花生仁30克、红枣20克、带皮留芯的莲子20克加水一起煮熟,每天分两次当点心食用。

因当年"食补不如锻炼"的说法相当流行,自己确实也需要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我依据中医学的耳穴理论,设计了简单易行的耳朵操:用食指和中指夹住耳朵,上下来回摩擦2分钟,把两个耳朵擦得又红又热,感觉到耳朵上的血液循环在加速。每天2次。

据耳穴理论说,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在耳朵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联系。刺激这些穴位能增强和调节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更能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我把耳朵操当成是锻炼身体的"全息"体操,既省时又省力。

现在我的血小板减少症早已彻底治愈,至今没有复发过。

4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还未明确,但其许多症状特点是较为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血小板生成素周期性减少,导致周期性发生血小板减少,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

多数患者血小板数的周期性波动与月经周期有关,发作及间隔有规律性,周期为20 -40 天,平均为30天。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发作时,检查血小板数明显减少,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下降时血小板生存缩短。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通常存在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

病症有可能自行缓解。大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周期性出现呈慢性过程,而有些患者,周期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是骨髓衰竭的前兆。

如果将患者血浆输给他人,或将同种异体血小板输给患者,结果对血小板寿命都不产生影响。

如果患者在血小板减少的发作期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减少,说明血小板减少与产生不足有关,是巨核细胞周期性减少所致。

有些患者在月经周期后的2周,血小板可中度减少,有人认为周期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是月经生理性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的过度表现。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在恢复期血小板数升至正常,有些患者甚至发生血小板增多。

5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介绍

1、无效性血小板生成该病常见于部分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有的表现为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甚至增加,因此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随着臣幼贫的治疗,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2、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本病是由于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多为遗传性,婴儿期开始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及结构无特殊变化。

3、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该病比较常见,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增多或正常以规律的间隔交替出现,其间隔通常为20一30天。本病多见于女性,其发作常与月经一致,月经期血小板减少,出血量增多。巨核细胞一般不减少,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无特效治疗。

4、脾脏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正常情况下,体内1/3的血小板停滞在脾脏,当有脾脏肿大时如门脉高压症、高雪氏病、淋巴瘤、结节病、Folty综合征等,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但体内血小板的总量并不减少。注射:肾上腺素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升高。有时,可能同时存在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因素。

5、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

出凝血性疾病有哪些?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发生免疫反应。此类因素大多使骨髓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减少。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对射线的作用较敏感,因某些病入可只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减少。

3、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因素:氯噻嗪类药及其协同剂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除通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理外,还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生成。而且后者更为重要。一般认为是药理学的作用。患者表现为骨髓受抑,巨核细胞减少,轻型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高达服此药的25入。个别孕妇服用此药后,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母体可无症状。

4、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该病罕见,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先天畸形,如、肾脏、心脏、骨赂等。预后差,约2/3患儿8个月内死于颅内出血。母体孕期患风疹、口服D860可为发病因素。

5、其他:雌性激素偶尔可以引起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乙醇可以抑制血小板生成,这是长期大量饮酒病入血小板减少的较常见的原因。临床少有出血表现,停止饮酒后,血小板可恢复。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血液平衡疗法的优势
下一组:原发性血小板增高症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