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8
老人血液粘稠怎么办?许多老年人又遇上了年纪,体检时容易出现血液粘稠这样的情况,很多老人都很疑惑血液粘稠是病吗?老人血液粘稠怎么办呢?下面就由小编来为您介绍老人血液粘稠怎么办。
1血液改变病因
1、高血粘滞综合征,是由于机体一种或多种血液粘滞因素升高而造成。例如:血浆粘度升高、全血粘度升高、红细胞刚性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升高、血小板粘附性升高、血液凝固性升高、血栓形成趋势增加等。这些因素的异常改变,将造成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血和缺氧。
2、低粘滞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液粘滞性低于正常,形成低粘滞血征的原因主要是红细胞压积降低。
血液不断地在体内循环流动,流动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安静状态下比起运动时就要慢得多,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不会影响健康。但在有的时候,流动的速度减慢到正常范围以下,甚至抽出的血液很快凝在针管中推不出来,或者静脉输液时因反流血液凝结而堵管,这就表明血液明显变稠了。变粘稠了的血液流动速度更慢,一来使机体组织所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相对减少,二来更危险的就是红血球因之而聚集,形成凝血块阻塞血管,诱发心肌梗塞或脑梗塞而危及生命——这就是血液变粘稠最可怕的恶果。
血液会变粘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水是血液粘稠的即刻因素。流动着的血液,90%以上由水组成。大量出汗、服用利尿剂、腹泻等引起身体水分流失,都可使血容量减少,致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血球等)相对增多,血液的粘稠度自然增加。
2、有形成分是血液粘稠度的物质基础。能使血液变稠的有形成分有血液中的红血球、蛋白质等。红血球数量越多、脆性越弱,血液粘稠度就越高;血浆中蛋白质、脂肪、糖分越多,血液越粘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对血液粘稠度的影响不容忽视,当纤维蛋白原升高时,血液粘稠度会明显升高。血中的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成分增多,与红血球一起粘合而形成网络,致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增大。
3、红血球与血小板的结构改变,互相凝结成块,阻塞了血管。
4、红血球等血中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不能顺利通过小血管,从而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
5、使血液变粘稠的非血液因素。在同样条件下,有些环境因素也累及血液的粘稠度,如夏季血粘度增高,冬季低;清晨与上午高,傍晚与下午低;阴雨、闷热、低气压时高,风和日丽时低;厚味饮食后高,清淡饮食后低;腹泻、出汗后高,足量饮水后低。上述因素中,有些与水平衡有关,有的与血液有形成分增加有关,有的则与人体生物钟有关。了解这些规律,有利于防止血液粘稠,预防相关疾患发升。
2血液粘稠度高的症状和原因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山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恶性肿瘤、烧伤、休克及慢性肝肾疾病,均与血液粘度升高有关。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内磨擦力,这种内磨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一旦粘度升高,血液流动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的细胞等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使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观察发现,许多常见症状,如头痛、头沉、头胀、眩晕、胸闷、麻木、刺痛、无力、视力阵发性模糊、复视、短暂失语、听力下降、耳鸣、记忆力减退、嗜睡、共济失调、腹胀、恶心呕吐及情绪低落或急躁不安等,也与血液粘度异常有关;而且这些症状不少是随着血液粘度升高而出现,随着血液粘度的降低而缓解。因此,血液粘度测定对上述症状的出现与消失有提示及判断作用。
血液粘度测定的另一个意义是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些学者在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升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粘度,不升高或反而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血液粘度,尤其是高切粘度显著升高,而重症心绞痛患者的血液粘度升高不明显,二者存在着一定差异。
3血液改变治疗护理
根据病理学家们对血液粘稠度的形成以及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血粘稠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进食、饮水、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不同季节、时间与气候等。因此,一个人的血粘稠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时高时低的动态变化之中。对于健康者来说,你大可放心,因为人体自身有较强的调节能力,来维持血液内环境的平衡和相对稳定,使你并不产生病态表现,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但要注意,中老年人群出现了较明显的血粘稠症状,特别是已经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及时给予药物干预,当然使用药物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万不可自行其事,以免出错。
其实,还有更简单的防止血粘稠或消除血粘稠的办法,这就是调整生活方式。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建议:
1、多饮水。水堪称为速效稀释剂。一夜酣睡后的失水、消化食物时消耗的水,都是血液变粘稠的因素。饮水可使血液立刻变稀。但饮水要讲科学,首先要掌握好时机,如清晨起床、三餐前一小时、晚间就寝前喝水200毫升。其次是选择稀释效果好的水:盐水可促进细胞脱水,不足取;冷水刺激胃肠血管收缩,有碍水吸收进入血液,不宜饮;纯净水太“纯”,其低渗状态会使水分很快进入细胞内,稀释血液的效果也不理想。理想的稀释水是20——25℃的白开水或者淡茶水,其张力、密度等都接近血液与组织细胞,值得提倡。
2、多吃具有稀释血液功能的食物。蔬菜与瓜果除含有大量水分外,还有丰富的维生素C及粗纤维。维生素C能降低血脂,粗纤维可以在肠道阻止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降低血粘稠的程度。
3、多食大豆。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这是一种乳化剂,能使血中胆固醇颗粒变小,并保持悬浮状态
4、进行血液相关检查后,必要时根据医生指导进行药物治疗。
4怎样保护血液健康
血液是生命之河,它的质量高低与健康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保持这生命之源的“澄澈”呢?
注意饮食:血液里每天都有很多的细胞死去,只有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铁、蛋白质、叶酸、维生素b12等),才能满足新生细胞需要的营养,从而使血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保持正常。含铁丰富的食物主要有动物内脏,如肝、肾等,蔬菜中则以菠菜、芹菜、番茄等含铁较多,水果中的红枣、桃、李等中含铁较多;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牛奶、瘦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叶酸、维生素b12以动物的肝、肾及肉类中含量最多,绿叶蔬菜中含叶酸。还要注意少抽烟、喝酒,烟雾中的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红细胞丧失运氧能力,据测定正常人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只有0.5%-0.7%,而吸烟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可达10%-15%。而长期饮酒,可以造成酒精中毒。
保护好胃肠:有足够营养的饮食,还需好的肠胃来消化吸收。食物中的铁主要是由胃酸将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而由胃粘膜吸收,当人体缺乏胃酸,引起铁吸收困难,就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主要由肠吸收,但需胃粘膜分泌的粘蛋白协助;叶酸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当胃粘蛋白缺乏或一些胃肠疾病如胃炎、胃癌、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时,可引起贫血。因此应保护好胃肠,积极医治胃肠疾患。
注意用药:某些药物可导致血液疾病,影响血液功能,当血液本身患病时,更易遭受药物不良作用的损害,常见的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贫血等。
防止外源性损害:如短期内接触大剂量的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以骨髓造血障碍为主的急性放射病;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苯的氨基和硝基化物;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砷化氢、苯胺、硝基苯等。
5有关血液的5个事实
1.体重的8%以血液的形式存在。根据美国血液学会的统计,人体中血液的重量占到了体重的8%。体重在68~82公斤之间的成年人体内的血液在4.5~5.7升之间。
2.人体中含有0.2毫克的金,大部分分散于血液之中。从4万人血液中提取的黄金才能制成一个8克的纪念品。
3.紧急情况下,椰子汁可以作为血浆的代用品。饮用椰子汁能让人体得到恢复,因为它含有水合性的电解质。椰子汁具有与人体血浆相同的性质,因此它可以安全地直接注射到血液中。
4.某些血型的人存在记忆问题风险会增加。发表在《神经病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AB型血的人存在记忆问题的可能性是O型血人的两倍。AB血型的人更容易出现血液凝块(它会导致心脏病或其他静脉堵塞),因为他们体内的一种蛋白质———“第八因子”的含量较高。
5.孕妇在妊娠20周时的血液数量比怀孕前多出50%。这些多出来的血液用于支持子宫和胎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