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内科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

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时期常见。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6岁以下幼儿常表现轻症,甚至隐性感染。那么,得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脾脏显著肿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破裂。抗生素无效,若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高热病人可用退热剂。咽痛者给予生理盐水漱口或西瓜霜润喉片含服。对发热高、咽痛剧烈者,应注意咽部继发细菌感染,可做咽拭子培养病使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或因血小板减少并有出血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2)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干扰素早期治疗可缓解症状及减少口咽部排毒量,但对EB病毒潜伏感染无效。也可应用阿昔洛韦或EB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注意事项

1、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的症状,体温超过38.5度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2、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2-3周,减少机体耗氧量,避免心肌受累。

3、饮食应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食干硬、酸性、辛辣食物,保证供给充足的水份,每天饮水量大约是少儿为 1000-1500毫升、年长儿为1500-2000毫升。

4、皮肤的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皮肤,及时更换衣服,衣服应质地柔软、清洁干燥,避免刺激皮肤。保持手的清洁更重要,应剪短指甲,勿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溃感染。

5、肝脾的护理:肝大、转氨酶高时可口服维生素c及肝太乐以保护肝脏。此病不会引起慢性肝炎。脾大时应避免剧烈运动(特别是在发病的第二周),以免发生外伤引起脾破裂。

6、淋巴结肿大的要注意定期复查血象,因淋巴结消退比较慢,可达数月之久。如发现颈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等情况,及时去医院就诊。

3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有哪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 C3a受体,与 EBV受体相同),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①衣壳抗原(VCA):VCA IgM抗体早期出现,多在 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 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

②早期抗原(EA):可再分弥散成分 D和局限成分R,是EBV进人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只有EBV特异的DNA多聚酶活性,EA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该抗体于病后 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③核心抗原(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④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⑤膜抗原(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一口传播),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关干宫内传播问题尚有争议,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罕见。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一)血象病初起时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12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6万/mm3,第3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21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腮腺炎等,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

(二)骨髓象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血液稀释所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网状细胞可能增生。

(三)嗜异性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 2~5个月,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

(四)EB病毒抗体测定人体受EB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

(五)其他EB病毒培养很少用于临床,测定血清中牛红细胞溶血素具诊断价值(效价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测到自身抗体,如抗i抗体(抗原i仅有于胎儿细胞内),抗核抗体等,抗i冷凝集效价高时可致自身溶血性贫血。

5在临床医学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都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潜伏期 在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 -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天。

2、发病 或急或缓,半数有前驱征,继之有发热及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呼吸急促、头痛、颈淋巴结肿大等。

3、典型症状 症状轻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年期重;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2岁以下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及一般症状均可不显著。一般说典型症状可在发病一周后方完全出现。

(1)发热:绝大多数病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热型不定,一般波动在39℃左右,偶亦可高达40℃以上。发热维持约1周左右,时伴冷感或出汗、咽喉痛。发热虽高,中毒症状却较细菌性咽炎为轻。但幼儿多不发热或仅有低热;

(2)淋巴结肿大 每一病例均有。淋巴结急性肿大为本病的特征之一,肿大部位主要在双侧前后颈部(环绕胸锁乳突肌的上段),且后颈部常较前颈部先出现,两侧可不对较柔韧,无压痛、互不粘连。肿大淋巴结亦可出现于腋窝,肱骨内上髁和鼠族部,直径约3-4cm。有时可见于胸部纵隔,则应和结核、淋巴肿瘤作鉴别。肿大的淋巴结一般在数天、数周内逐渐缩小,但消退慢者,可达数月。

(3)咽峡炎 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白色渗出物,偶可形成假膜,需与化脓性扁桃体炎、白喉鉴别。约1/3病儿前腭粘膜可出现丘疹及斑疹。

(4)肝脾肿大 约有20%的病例可有肝肿大、肝区压痛,还可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约10%出现黄疽,基本上不会转变为慢性肝病或肝硬化,但曾有报告伴发Reye'综合征者。在发病约l周多可触及脾脏1-3cm,伴轻压痛。但亦有在病程第2周脾脏急骤增大而引起左上腹胀满及触痛者,此时触诊应轻柔,避免局部受撞击,警惕脾破裂的危险,2 -3周后脾脏即渐次缩小。偶见报道有肝脾显著增大及黄疽的病例。

(5)皮疹 皮疹的出现率低于10 % ,并无定型;常见的皮疹呈泛发性,多在病程第4-10天出现。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痘样或荨麻疹样斑丘疹。3 -7天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不留色素。皮肤粘膜出血仅属偶见。由于无特异性疹型,对诊断并无大帮助。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甘油三酯高吃什么药
下一组:白细胞低吃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