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内科

中性粒细胞

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8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正常值是多少?中性粒细胞监测是尿常规检查中必检项目,中性粒细胞影响着我们的免疫系统功能,其是否正常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那么, 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呢?中性粒细胞增高或降低意味着什么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回答吧。

1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一、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

二、中性粒细胞的正常参考值:

参考值:0.40~0.75(40%~75%);(1.80~6.30)×109/L。

三、中性粒细胞的监测意义:

1、增多

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四、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1、 趋化运动活性

中性粒细胞受到某些化学因子的作用以后,可以朝因子源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趋化作用(chemotaxis),该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chemotacticfactor)。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有两类:一是自身组织损伤释放的因子,例如胶原和纤维蛋白片段、补体活化产物及免疫细胞因子等;另一是微生物来源的含有N-早酰蛋氨酸残基的多肽。

受趋化因子作用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L-选择素(selectin)数量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开始表达P-或E-选择素;这两类选择素结合可使细胞贴向血管壁,称为着边作用(margination);这时中性粒细胞迅速表达整合素(intergrin),例如MAC-1和LFA-1等,与内皮细胞的配体结合可使中性粒细胞变扁,紧密粘贴内皮细胞;继而中性粒细胞变形移出血管外,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向趋化源移动。这种过程多发生在毛细血管微静脉血流缓慢处。

2、吞噬杀伤效应

到达损伤感染部位后,中性粒细胞可对细菌、细胞碎片或其他颗粒表现活跃的吞噬作用;但如何识别这些目标尚不明了,可能与被吞噬物表面的亲水性有关。吞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吞噬作用(phagocytosis),这是捕获大型颗粒抗原的主要方式,例如对同种细胞、细菌等微生物,都可以吞噬,吞噬后在胞浆内形成吞噬体;

②胞饮作用(pinocytosis),与吞噬作用相似,只是针对微小颗粒;胞饮后在胞浆内形成吞饮小泡;

③受体介导的内摄作用(receptormediatedendocytosis),可借助细胞表面的某些受体连接被吞噬物;例如对那些结合有IgG或补体片段的抗原颗粒,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其表面受体增强吞噬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吞噬调理作用(opsnization)。

颗粒被吞入后,由细胞膜将其包绕形成一个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sosome),这时溶酶体酶就会活化,通过一系列的代谢机制将吞入的微生物杀死并进行降解。完成这一过程后细胞本身也衰老死亡。

3、抗感染和应用激作用

当机体遭受急性损伤或休脓性细菌感染时,会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向受体部位集中;同时骨髓的储备库释放和造血功能增强;机体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显着增加;局部死亡的白细胞和受累细胞液化形成脓汁。

中性粒细胞以其庞大的数量和迅速的行动发挥抗感染和创伤修复的作用,当中性粒细胞缺陷时,机体容易发生化脓菌感染和创伤修复缓慢。

2中性粒细胞增高症状是怎么引起的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跑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成令忠,1993)。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

3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意味着什么

中性粒细胞减少表现是白细胞总数减少,但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

(2)血液系统疾病:粒细胞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都分急性白血病、严重缺铁性贫血。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化学物质及药物均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氯霉素)、磺胺药、部分降糖药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4)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

(5)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中性粒细胞减少。

4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拔牙处理

由于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进行拔牙术后会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将其列为拔牙手术的禁忌症,但是对于临床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拔除可疑的甚至是已经有临床症状的牙齿是否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还有没定论。

为了探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拔牙的风险,美国罗契斯特梅约医院 Fillmore 进行了一项临床观察性研究,结果发表在 12 月份的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杂志上。

研究人员选取了从 2005 年至 2010 年 116 位已确诊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在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拔牙手术进行观察性研究,收集患者术前嗜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值(ANC 值)、年龄、基础疾病诊断、所拔除牙齿的数目、类型及位置、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使用集落刺激因子的情况等数据。术后评价拔牙术后的手术并发症类型、手术部位有无感染、伤口是否存在延迟愈合及术后疼痛持续的时间等项目,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显示:纳入该项研究的 116 名患者平均年龄 52 岁,男性占 62.1%。有 42 例患者嗜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值(ANC 值)计数在 0 至 499/uL 之间,属于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所患基础疾病最多的是髓性粒细胞白血病,占研究人数的 25%,其次为单纯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排在第三位的是淋巴瘤。

116 名患者共拔除 318 颗牙齿,简单拔牙占 34.4%,后牙拔除占 67%。术后有 10 例患者出现了术后症发症,占研究对象的 8.6%。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为伤口延迟愈合、术后伤口疼痛及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术后并发症的 10 名患者,有 5 例存在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NC 计数在 0-499/uL 之间,2 例患者 ANC 计数在 500-999/μL 之间。

术后患者使用得最多的抗生素均是强力抗生素,包括美洛培南、头孢吡肟甚至是万古霉素。对于术后出现了诸如持续性疼痛、伤口延期愈合、局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则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但是有 14 例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ANC 值计数在 0 至 499/uL 之间)的患者,术前并没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伤口仍然正常恢复。

5中性粒细胞增高应该如何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及加强肉类、蛋类食物管理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加强对群众的饮食卫生宣教,加强对炊事员、食堂与饮食店管理人员的卫生教育,提高其卫生知识。不进食患病家畜、家禽的肉类及内脏。所有肉类、动物的内脏和蛋类均必须经充分煮熟后才可食用。

搞好食堂、饮食店的卫生,所有炊具、食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物要分开容器,制作时要分刀、分板。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对牲畜的屠宰过程要遵守卫生操作,应避免肠道细菌污染肉类,对肉类要进行卫生检查,合格者才可供市场销售。当动物患病死亡时,禁止进行屠宰、销售和食用。

对屠宰场、肉类市场、肉类和蛋乳制品加工、运输、贮存过程要注意清洁、消毒。扑灭鼠类、苍蝇、蟑螂等,以防食物被病原菌污染。注意水源保护,加强饮水管理和消毒工作。

饲养的家畜、家禽应注意避免沙门菌感染。饲养的地方要符合卫生要求,饲料不受沙门菌污染。运输过程要力求快捷,并使其免受劳累,以减少互相传染的机会。屠宰场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把动物长期集中在屠宰场内,以防感染在动物中蔓延。应防止患者或慢性带菌者在人群中散布沙门菌。

急性期患者应隔离治疗。恢复期带菌者或慢性带菌者不应从事食物处理工作,并应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可用抗菌药物治疗慢性带菌者,使其终止带菌状态。作主动免疫预防用的口服活菌苗,现正在研制,已进行了动物试验,初步认为是安全、有效的。将来能否用于人类的沙门菌感染预防,则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查看详情>>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血友病的治疗
下一组:血粘度高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