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7
巴尔通体病系通过白蛉媒介,由杆菌形巴尔通原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很少见。人为惟一的自然宿主。白蛉为传播本病的媒介。由杆菌形巴尔通原生体感染引起。当受染的白蛉叮咬健康人时,病原体即可进入机体,并在血液中繁殖,然后黏附于红细胞膜,使其脆性增加而发生溶血。下面,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1巴尔通体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3周或更长些,起病前常有前驱症状,如低热、骨关节及肌肉酸痛等,此后疾病可发展成本病的两种类型中的某一型。
1.奥罗亚热
为急性血液疾病阶段,进行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大汗、极度乏力、脸色苍白,并有严重肌肉、关节疼痛和头痛,严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及周围循环衰竭等表现。在此阶段极可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型未经治疗的病死率常超过50%,多发生于起病后10天至4周内,经过抗菌药物治疗者,发热消退,血液中细菌减少乃至消灭,体力逐渐获得恢复,有些较轻病例也可自行恢复,但比较缓慢,常数月至半年。
2.秘鲁疣
本型为皮肤损害阶段,其特点是贫血后或无前驱症状,皮肤出现许多疣状皮疹,可呈粟粒状,结节状或大块腐肉状,其大小从2~10毫米至3~4厘米,上述三种疣状皮损可在同一患者身上见到,以四肢两侧及颜面部较多,其次为生殖器,头皮和口、咽部黏膜,疣状皮疹色泽各异,由红色至紫色,可持续存在1个月至2年,病原体可从病灶中检出。
2巴尔通体病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巴尔通体属为一组革兰氏阴性,但不易着色的小细菌,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有3个种。近年通过对罗沙利马体属重新分类,该属有所扩大。
五日热巴尔通体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士兵的一种细菌性感染,称战壕热中发现的,随后的几十年,在世界上已不常见或仅散发出现。在无家可归者,都市嗜酒者,杆菌性血管瘤,菌血症等,五日热巴尔通体很少引起心内膜炎,在艾滋病病人也很少引起其他播散性疾病(见下文免疫缺陷病人巴尔通体感染)。在免疫系功能正常病人,由五日热巴尔通体引起的战壕热表现为长期反复发热伴长期菌血症,但死亡率低。由于正常宿主病例少见,试验性抗生素治疗可以考虑:强力霉素,每天2次,100mg口服,持续4周以上可能有益。
汉塞巴尔通体(以前称汉塞罗沙利马体)引起两种不同综合征:猫抓病(或猫抓热)见于免疫系统正常的成人和儿童及免疫损伤者播散性感染。
杆菌状巴尔通体通过白蛉从人传播到人。散发病例和流行仅见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安第士山脉一定海拔,那儿有媒介存在。
1、发病原因
1905年秘鲁医生AlbertoBarton首先发现从奥罗亚热患者红细胞内存活的杆菌微生物,后来又被多数学者所证实,因而称此病原体为杆菌状巴通体(bartonellabacilliformis)。1920年培养出此病原体,并感染猴子成功。杆菌状巴通体为一种细小的革兰阴性球杆菌,大小为(0.2μm~0.5μm)×(1μm~2μm),能运动,多形性,可表现为球形、环形、卵圆形或颗粒状。有1~10根单端鞭毛,长3~10μm。在急性早期患者体内的病原体,形态更具球形,常在红细胞及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该菌要求在高营养的培养基(含动物或人血的琼脂),最佳温度为28℃,5%二氧化碳环境条件下缓慢生长,42℃不生长。生化反应极不活泼,不产生溶血素,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杆菌状巴通体细胞脂肪酸组成比其他巴通体有较多的C16∶1ω7c(占18%),并检出C12∶O和C14∶O。OConnor用凝胶电泳分析本病原体16SrRNA序列表明,其片段为 1431个碱基,与五天热巴通体同源性达91。7%。其ialA和ialB两个基因与侵袭力有关,已经被克隆与表达。鞭毛为杆菌状巴通体侵入宿主细胞的重要毒力因子,有人观察到运动的巴通体如钻孔器,同时结合其他因素而使红细胞膜改变,导致巴通体侵入红细胞内。
2、发病机制
当杆菌状巴通体进入人体血流后,首先在血管上皮增生,随后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严重患者几乎所有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均被感染,一个红细胞可多达 20个病原体,致使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严重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系的增生,至使外周血液出现有核红细胞、巨红细胞及大量网织红细胞(可达50%),白细胞变化不大,而血小板常有减少。并可见肝、脾和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细胞大量吞噬病原体、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肝大,有时可见小叶中心性细胞坏死;脾肿大并伴有感染。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肿胀,可导致管腔阻塞和组织缺血坏死。脑脊液检查可有细胞数增加和找到病原体。临床表现与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无免疫力者可出现奥罗亚热。
3巴尔通体病的检查
.血液化验
血液化验可见红细胞急速下降,常在4~5天内由正常值降至1.0×10[12] /L,为正常色素巨细胞型贫血,可见有核红细胞,豪焦小体(Howell-Jolly小体),卡波环(Cabot环)和嗜碱性点彩,白细胞计数可有轻度增加并伴核左移,血液中含有大量病原体,涂片染色可显示90%红细胞被侵犯。
2.病原体培养
带菌者应作血液培养才能明确。对秘鲁疣可取组织标本作吉姆萨染色,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3.其他检查
近来采用血清免疫学检查,如荧光抗体、间接血凝及酶联免疫试验等对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也有帮助。
4巴尔通体病应该如何预防
巴尔通体感染已被认为是一类呈世界性分布的新发生的感染性疾病,给人畜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尽管世界许多实验室对巴尔通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和诊断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相关知识,但对巴尔通体感染途径、致病机理、受累部位、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中国对该病只处于临床及病理变化的初浅认识阶段,随着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将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这也给中国内外科学家提出一个新的课题。随着对巴尔通体的了解加深,能逐渐找到和完善更多的有效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这将对全球的公共卫生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巴尔通体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发热期间须与其他发热性疾病及溶血性贫血进行鉴别。皮肤病损须与寻常疣、化脓性肉芽肿等鉴别。
例如,化脓性肉芽肿基底可有蒂或为表皮圈环绕,偶尔化脓性肉芽肿的表现与黑素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相像,这些疾病的症状都是比较相似的,因此,要确诊得进一步的检查。
2、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弓形体病,猫抓病)
对于猫抓病,注意猫(犬)抓伤处有无微痛、发红、起疱;有无发热和周身不适,肌肉、关节酸痛;有无嗜睡、抽搐、昏迷及其他神经症状;颈部、腋下、颌下等处有无包块。
(2)细菌性肺脓肿(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
(3)真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曲菌病)
3、血管性疾病:肺栓塞并梗死,Wegener's肉芽肿
Wegener's肉芽肿表现为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关节痛和肌痛。
4、肿瘤性疾病:支气管肺癌,淋巴瘤,转移癌
5、结核病
结核病进行活动期时,表现为午后低热,多在下午4-8时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这时病人常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
6、其它: 结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