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9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一类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x 109/L,可因每日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可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
1吃什么涨白细胞
多吃以下食物可以增加白细胞(也叫白血球)第一类肉蛋类--- 牛肉、黄鳝、乌骨鸡、海参、牛肚、阿胶、鸡肉、鸡蛋、鸽肉、鸽蛋、白鳝、甲鱼、河蟹 各种骨髓 牛 羊 猪骨髓蔬菜类---菠菜 白萝卜 香菇 银耳果类----各种新鲜水果干果补品类---党参 人参 灵芝 黄芪 紫河车 蜂王浆(不品类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上是可以帮助增加白细胞的食品和补品。白细胞低的人还应对以下食物有所禁忌:柿子 槟榔 荸荠 薄荷 雪里红还应忌食生萝卜、萝卜缨、地骷髅、苦瓜、金橘等耗气伤正之品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荜澄茄等辛辣温燥伤阴的刺激性食物;忌食生瓜、茼蒿、香蕉、螃蟹、蚌肉、田螺等寒凉损阳、生冷伤脾食品。
2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多数白细胞仅在血液中稍作停留.随后进入组织中发挥作用。,因此,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挤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内,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diapedesis)。渗出后的白细胞也可借助变形运动在组织内游走,并且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chemotexis)。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一些白细胞还具有吞噬(phagocytosis) 功能,可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体及组织碎片。某些白细胞还可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对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控。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卫作用。不同种类的白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
(1)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就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 x 10比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1][1]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吞噬活性,可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和坏死的细胞等。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彻底分解。当中性粒细胞吞噬数十个细菌后,自身发生解体,所释出的各种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液。
(2)嗜碱粒细胞
嗜碱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碱性染色很深的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通畅,使吞噬细胞能够顺利达到抗原入侵部位发挥作用。此外,肝素还可作为脂酶的辅基而增强脂酶的作用,加快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1][1]
嗜碱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而同时释放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A可把嗜酸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以限制嗜碱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1][1]
(3)嗜酸粒细胞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的数目具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的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目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密切相关的。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糖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具有较弱的吞噬功能,但一般认为其在抗细菌感染防御中不起主要作用。嗜酸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①限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1][1]
(4)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流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其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60一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可以消化某些细菌(如结核杆菌)的脂膜,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激活了的单核一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参与对其他细胞生长的调控。单核一巨噬细胞还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中起关键作用。[1][1]
(5)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主要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1][1]
此外,血液中还有一类淋巴细胞,它们的细胞表面标志显示,它们既不归属于B细胞,也不归属于T细胞.因此称之为裸细胞(null cell),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一10%。目前受关注的裸细胞有杀伤细胞(killer cell.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K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抗原依赖性的.但其抗原是非特异的。而NK细胞的杀伤作用不依赖于抗原和抗体的存在.其对杀伤肿瘤细胞有重要作用。干扰素能活化NK细胞,而白细胞介素一2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因而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
4白细胞如何预防
⒈对密切接触放射线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应作定期检查。
⒉对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细胞减少的药物的患者,要严密随访。
⒊慢性白细胞减少患者,若长期随访血象稳定,可不必服药。对白细胞数较低而有症状者可选用利血生、沙肝醇、维生素B4等药物中的1-2种。
⒋对起病急骤的粒细胞减少症或缺乏症,应送血液科抢救。
5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⑴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⑶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⑷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⑸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