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内科

慢性淋巴细胞治方法

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8

慢性淋巴细胞是一种常见的恶性疾病,该疾病患者在早期时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是一旦当人感觉到不适的时候,那就意味着疾病已经挺严重了。该疾病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那么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治疗该疾病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见的治疗方法。

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B淋巴细胞系的恶性肿瘤,它的特点是产生大量不成熟的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并且能够通过血液在全身扩散,导致病人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进展缓慢、惰性的肿瘤,患者通常保持无症状达数月至数年。发病原因仍未明确。

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常因发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而就诊。患者有轻度乏力、易疲劳等非特异性表现,一旦进入进展期,除全身淋巴结和脾脏肿大外可表现为体重减轻、反复感染、出血和贫血症状。由于易感人群的年龄较大,患者常由于慢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疾病等其他潜在的慢性疾病而导致病情恶化。

1.淋巴结肿大

80%的患者有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为全身性,轻至中度肿大,偶有明显肿大,与皮肤不粘连,常累及颈部、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等处。

2.肝脾大

半数患者有轻至中度脾脏肿大,伴腹部饱胀感,晚期可达盆腔,可发生脾梗死或脾破裂,肝大少见。

3.贫血和出血

病情进展时可出现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多数情况下是由于白细胞细胞骨髓浸润或产生自身抗体所致,偶见因脾大引起脾亢。

4.结外浸润

淋巴细胞可浸润至皮肤、结膜、肺、胸膜、胃肠道、骨骼、神经系统、肾脏等。

5.并发症

免疫缺陷及免疫紊乱表现,如条件致病性病原体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继发肿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罕见的恶劣疾病,但可能发病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身上,主要以老年人患者居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出现任何不适症状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及时去医院检查病因是非常有必要的,避免是严重疾病的征兆。

2慢性淋巴细胞治方法

低危患者淋巴细胞轻度增多(<30×10/L,Hb>120g/L,血小板>100×10 /L),骨髓非弥漫性浸润者生存期长,病情稳定者可以定期观察、对症治疗为主。当患者出现发热、体重明显下降、乏力、贫血、血小板降低、巨脾或脾区疼痛、淋巴结肿大且伴有局部症状、淋巴细胞倍增时间<6个月、出现幼淋变时,应积极治疗。

1.化学治疗

包括苯丁酸氮芥、氟达拉滨、糖皮质激素等。

2.药物治疗 A期病人不需要治疗,但应定期观察病情是否有进展。B期和C期病人均需治疗。1.化学治疗:CLB(苯丁酸氮芥)应用最广,用法为 ①0.1~0.2mg/kg.d,口服,连用6~12天,2周后减至2~4mg/d,长期维持。②间歇疗法,0.2mg/kg.d,口服,连用10~14 天,休息2周重复给药。亦可用联合化疗,用CLB十PDN(泼尼松),CLB0.1~0.2mg/kg.d与PDN10~20mg/d,连用4天,每3周一次。亦可用M12方案,即BCUN(卡氮芥)0.5~1mg/kg,静注,第1天;CYX(环磷酰胺)10mg/kg静注,第2天;L~PAM(苯丙氨酸氮芥)0.25mg/kg.d,口服,第1~14天;VCR(长春新碱)0.03mg/kg静注,第21天;PDN1mg/kg.d,口服,第l~14 天。停药4周后可重复。

晚期病例用VCR+CTX+CLB+PDN联合治疗,病人经化疗后大多能达到症状减轻,淋巴结和脾脏缩小,白细胞计数下降。但即使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液和骨髓中淋巴细胞百分数仍增高,血清球蛋白减少,淋巴结和脾轻度肿大常持续存在。停药后数周内即复发的病人需连续不断地治疗。

3.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或脾大经上述化疗而疗效不显著。如有压迫或阻塞症状,亦需采用局部放射治疗,效果较好。用60Co作全身照射也能使部分病人缓解,不过现在临床上很少应用。

4.其他治疗:如并发自身免疫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应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尚佳。或经脾区放疗无效时可考虑脾切除术,术后淋巴细胞变化不大,但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常能上升。如有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可应用抗生素。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者可定期给予丙种球蛋白。另外,中成药六神丸也有一定疗效。再有,F1udarabin是一种新的临床试用的制剂,对其他制剂耐药物病例可试用本品。

慢性淋巴细胞异常是导致白血病的罪魁祸首,很有可能会剥夺我们的生命,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开始出现一些不适症状的话,那么一定要去医院采取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千万不要拖延对疾病的治疗。

3淋巴细胞计数的正常值

1、淋巴细胞(lymphocyte)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淋巴器官根据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又名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又名次级淋巴器官)两类。

2、包括胸腺、腔上囊或其相当器官(有人认为在哺乳动物是骨髓)。它们无须抗原刺激即可不断增殖淋巴细胞,成熟后将其转送至周围淋巴器官。后者包括脾、淋巴结等。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

3、细胞发育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即可形成免疫缺陷。免疫缺陷基本上可分为三类,即细胞免疫缺陷、体液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是由于胸腺来纠正。某些较轻型的细胞免疫缺陷,可用胸腺素来治疗。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可采用组织相容性相近的骨髓进行接种而重建免疫。

4、淋巴细胞的正常值:正常参考区间(男女均适用):淋巴细胞百分数(Lymph%)20~40%,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1.1~3.2×10^9。

4检查淋巴癌最常见的方法

(一)血象

淋巴瘤的血象变化多为非特异性,临床差异很大。

1.霍奇金病血象变化发生较早,常有轻或中度贫血。10%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偶伴有抗入球蛋白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多正常,少数轻度或明显增多,伴中性粒细胞增多。约1/5病例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晚期淋马上 细胞减少。

2.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白细胞数多正常,伴有相对或绝对性淋巴细胞增多。进展期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及细胞免疫反应降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均很罕见。约20%弥慢性原淋巴细胞型淋巴瘤晚期可转化至白血病期,此时血象酷似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极个别患者化疗后也可发生髓性白血病。

3.当骨髓被广泛浸润或发生脾机能亢进时,可有全血细胞减少症。二、骨髓象大多为非特异性,对诊断意义不大。淋巴瘤累及骨髓者很少经骨髓液涂片细包形态学检查而发现,如作骨髓活检,则阳性率可提高9%~22%。在霍奇金病骨髓象中,如能找到里斯氏细胞,对诊断有帮助。里斯氏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诊断性里斯氏细胞,另一类是里斯氏细胞的变种,后者又可分为三型:

①腔隙型里斯氏细胞,常在细节硬化型中出现;

②多倍性里-斯氏细胞,常见于淋巴细胞耗竭型;

③多形性里斯氏细胞,也多见于淋巴细胞耗竭型。诊断性里斯氏细胞的大小不一(20~60um),形极不规则,胞质嗜双色性;核外形不规则,如相互联欢结呈镜影状最为典型;核染质呈网状,粗细不均,核仁可达核的1/3。当非霍奇金淋巴瘤转化至白血病期,骨髓象呈现典型白血病象。

(二) 其他实验检查

1.放射、放射性素检查

当疑有绷膈、肺门淋巴结及肺部淋巴瘤时,可作胸后前位及侧位X线摄片。前上纵膈及肺门淋巴结的明显肿大常提示淋巴瘤,但也要除外结核或真菌感染。对可疑部位则作断层摄片以进一步证实。疑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可作下肢淋巴造影:淋巴瘤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伴造影剂泡沫样分布或(和)斑点状凝聚,中心充盈缺损以及淋巴管堵塞等征象。淋巴造影的正确率可达890%左右,尤其是主动脉旁淋巴结病变,但第2腰椎以上淋巴强常不能显示。更不能显示肠系膜、肝门、脾门淋巴结及肝脏有无侵犯。肺实质病变、碘对敏史或临床已肯定为III或IV期,尤其膈下已有肿块者,均为淋巴造影的禁忌证。CT还能发现脏器病变,如肝、脾病变呈大小不等的密度减低区,肾、膀胱病变为大小不等的肿块,使脏器移位。骨骼疼痛或有明显按压痛部位可作X线摄片。血清碱性磷酶及血钙增高,尤其当血象抑制时,更应疑及骨骼部位的累及,特别是胞腰、椎、骨盆、长骨近端等处。

放射性核素67镓扫描对检测组织细胞型淋巴瘤尤为灵敏,对纵隔病变有高度敏感性(80%~95%),腹膜后淋巴结为10%~60%。

2.B超声波检查

能发现直径﹥2㎝的淋巴结,但无法明确肿大的原因。B超能办助发现肝脾肿大及肝脾中明显的肿瘤结节,但无法证实弥漫性浸润。

3.细胞形态学检查

如有全血细胞减少,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或骨骼病变时,可作骨髓涂片及活检检查以寻找里-斯氏细胞或淋巴瘤细胞。但是里-斯氏细胞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甚至非恶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因此当缺乏霍奇金病组织学证据时,单独找到里-斯氏细胞,并不具有特征性。此外在胸水、腹水中也可找瘤细胞,但机会不多。

淋巴癌的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这些淋巴癌的预防是比较重要的方法。

2)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也属于淋巴癌的预防措施。

3)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这也属于淋巴癌的预防方法。

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

(一)、病史及症状

⑴ 病史提问:起病缓慢,病人多无明显症状,问诊应注意是否有低热、盗汗,易感染表现。

⑵ 临床症状:乏力、消瘦、纳差、盗汗、体力减退、发热,偶有皮肤瘙痒。

(二)、体检发现

全身淋巴结肿大,质中等硬、可移动,晚期相互粘连融合;肝脾轻度肿大,晚期脾脏明显肿大。骨痛不明显。晚期皮肤可见出血点。

(三)、辅助检查

1、血象: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白细胞计数>10×109/L,分类:淋巴细胞>50%,绝对值>5.0×109/L;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正常或减少。

2、骨髓象:增生活跃至极度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增生明显,占40%以上,原、幼稚淋巴细胞<10%。红系、粒系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正常或减少。

3、血免疫球蛋白减少;或为单株免疫球蛋白增高,多为IgM型。κ轻链或λ轻链检测阳性。

(四)、CLL临床分期及鉴别诊断

1、分期:Ⅰ期:淋巴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肿大。

Ⅱ期:Ⅰ期+肝大或脾大。

Ⅲ期:Ⅰ期或Ⅱ期+贫血(血红蛋白<100g/L)或/和血小板减少(<100×109/L)。

2、鉴别诊断应与结核性淋巴结炎、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毛细胞白血病、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等鉴别。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白细胞过低的原因
下一组:孕妇尿红细胞偏高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