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13
高血糖的患者和高血压的疾病一样,是一种长期终身性的疾病,这样的疾病同样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高血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糖出现的并发症危害最大了,所以说在有了高血糖的情况后我们一定要进行积极的治疗,那么高血糖的最佳治疗方法有什么?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1高血糖对眼睛的影响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一旦视力明显下降,视网膜病变往往难以逆转,所以预防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环。必须早发现,早治疗。患者至少每年要接受一次眼底检查,并且要注意控制好血糖和血压,这两条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血糖升高可使患者眼底血管进一步受到损伤,而高血压又显着增加眼底出血的可能性。
2、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白内障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不清,总感觉眼前有一层雾,揉眼后也不会去除,感觉阳光、灯光特别刺眼。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机会较普通人多,发病早,进展也更快。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容易发生眼底出血、术后感染或者愈合不好等并发症,所以术前必须控制好血糖及血压。
3、变性性疾病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脉络膜萎缩,色素性视网膜萎缩。可导致糖尿病眼病。
4、近视
表现为没有近视的人发生近视或已近视的人眼睛度数不断发生变化。在更换眼镜的同时,应想到有无糖尿病的可能。
5、眼睑下垂
突然出现一侧眼睑下垂(上眼皮下垂,睁不开眼),老年患者起病较急,多为一侧发病,伴有面部疼痛,同时眼球运动受限,出现视物成双影,要及时找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治。
6、麻痹性斜视
一般都是突然起病,表现为看东西成双影,眼球运动受限。外观上看眼球向外或向内偏斜。病人会感到头晕、走路不稳,严重者恶心、呕吐,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积极的治疗。
2高血糖的最佳治疗方法有什么
在常见方法中,药物治疗最为常见。其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两种。患者具体使用何种药物,需医生根据血糖情况、经济状况、自身体质等多方面考虑,不要乱用药,结果延误病情的最佳治疗时机。
同时,患者还需要适当运动,合理饮食。每位患者都知道适当运动和饮食控制。但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不能准确掌握自己的运动量和饮食热量规范,同时不能坚持下来。
日常生活中,专家提醒,血糖监测同样重要。因为血糖监测有利于糖尿病控制,尤其餐后2小时血糖,而且血糖较尿糖测试更准确。尿糖检测影响因素较多,误差大,不如血糖精确,而且对低血糖无任何价值。认真记录下日常的血糖值的变化情况,可以更简捷地防止血糖过高、过低,有助于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时调整治疗程序,从而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达标,减少、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高血糖的疾病主要是在平时的时候不要出现反弹的情况,所以说患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治疗计划是特别的必要,在平时的时候要有效的监控血糖的情况,如果不正常了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3高血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饮酒可能导致血糖高。喝酒会减少饮食,但酒精的吸收和代谢较快,不能较长时间维持血糖水平,因此会导致血糖高。
2.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可能会引起高血糖。服用某些止咳糖浆也有可能出现血糖高的情况。
3.情绪或精神上的压力过重,情绪的起伏波动太大,会使人身体中的某些器官功能不能正常的发挥,造体内环境紊乱,使血糖升高。
4.过度肥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在饮食上不能够很好的控制,过多的食用含糖分过多的食物,不仅肥胖而且血糖升高。
5.摄食过多特别是甜食或含糖饮料,使的人体中的糖分含有量明显高于标准的要求,同时还会形成血中脂肪增加,导致血糖高。
6.运动量明显减少,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血糖降到最合适,运动量减少会使但血中脂肪增加,可能加重血糖高。
7.所使用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不够,会导致身体中的糖分仍然很高并却居高不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血糖高。
4高血糖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查看详情>>5高血糖的饮食
1.总热量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2.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3.蛋白质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4.脂肪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采用植物油为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