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9
平时生活当中,我们所说的总是高血糖高血压问题,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受到低血糖问题的影响和纠缠,而这种现象对健康也是不利的,所以大家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当然也应该注重科学有效的调理和解决方法,下面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关于低血糖可能给我们造成的一些影响。
1低血糖的预防
当低血糖症状比较明显或实测血糖较低(血糖低于2.5mmol/L)时,就要及时进食含糖食物(如糖果、巧克力)或含糖饮料,以使血糖快速升高。
1.糖尿病患者如有进食减少、腹泻、呕吐等情况时,要及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防止发生低血糖。
2.避免在空腹时剧烈运动,尤其不能在注射胰岛素或服下降糖药物至进食前这段时间内剧烈运动。
3.提倡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一些点心或糖果之类的食物。
4.勤测血糖,如有条件,对可能出现晚间低血糖的患者作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有利于发现症状不明显的低血糖。
2低血糖很严重吗
低血糖可造成长期后遗症
有人认为发生了低血糖没有什么关系,只要及时补充糖分就可以了。殊不知在许多情况下,虽然采取措施使血糖恢复正常,但低血糖的严重影响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消失的,甚至会造成长期的后遗症。
由于心肌组织和脑组织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一旦发生低血糖反应,心脑组织的代谢就会明显受损。尤其是原有心脑组织供血不足者,更有可能发生心绞痛、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等。事后尽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心脑血管的后遗症却长期存在,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发生低血糖时的紧急措施
一旦出现低血糖就必须及时补充糖分,进食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蛋糕、饼干、米饭、面食),但要注意,由于药物会阻断多糖转变成单糖,服用a-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卡博平、培欣等)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最宜及时补充葡萄糖。
当低血糖症状比较明显或实测血糖较低(血糖低于2.5mmol/L)时,就要及时进食含糖食物(如糖果、巧克力)或含糖饮料,以使血糖快速升高。
当患者意识不清、不能进食时,要及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通过以上措施纠正低血糖以后,还要找到低血糖的原因(如降糖药过量需要及时减小剂量)。
3为什么人会出现低血糖
1、受胰岛B一细胞瘤、胰腺癌、胰岛细胞肥大与增生、胰外肿瘤等的影响,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而诱发低血糖反应。
2、由于迷走神经过度,刺激胰岛B一细胞分泌过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发生低血糖。
3、当严重的肝脏疾病患者血糖降低时又没有及时补偿,极易出现了低血糖反应。
4、由于胰岛素及降血糖药物用量过大,造成了药源性低血糖。
5、脑垂体机能减退,控制生长激素释放,使糖异生能力下降,血糖减少形成低血糖。
6、长期进食不足,过度消耗,如神经性厌食、慢性吸收不良、慢性腹泻、肾陛糖尿等,促使血糖下降。
7、由于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延迟,使血糖升高,但在进食后3—5小时期间,胰岛分泌达高峰,于是突然出现低血糖。
4低血糖吃什么好
1、虾皮腐竹
材料:腐竹250克,虾皮20克,蒜头一瓣,麻油、姜、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①虾皮加酒、水浸发并煮沸,腐竹冷水发后撕成细长条。
②油烧热后爆香蒜茸、姜末、加入腐竹及虾皮(连汁),煮沸调味、再用小火烩20分钟,淋上麻油即成。
2、炸五香麻雀
材料:麻雀10只,五香粉少许,黄酒、姜片、酱油、味精各适量。
做法:①麻雀去毛、去内脏洗净,加上酒、酱油、五香粉、味精、渍半小时后滚上干生粉。
②菜油烧至六成热时爆入姜片,放入麻雀炸成金黄色。
3、西湖牛肉羹
材料:牛腿肉200克,鸡蛋2只,黄酒、葱姜、酱油、麻油、胡椒粉、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①牛肉切成细末,略剁后加少酒、酱油、胡椒粉、生粉拌匀。
②清水适量加姜末煮混后将牛肉末拌入内,再将打匀的蛋液倒入,调味着薄芡,撒上葱花,淋上麻油即可。
4、太史鳝羹
材料:鳝丝250克,猪瘦肉100克,水发木耳50克,香菇5只,蒜头1瓣,黄酒葱、姜、麻油、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①将鳝鱼和猪瘦肉分别切成3公分长的丝,鳝丝加酒,盐渍片刻。
②油烧至5成熟时爆入蒜茸、姜末、煸炒入鳝丝、加酒、肉丝和适量的水。
③煮沸后将木耳、香菇丝放入锅内,爆15分钟,调味后着薄芡,放上葱丝,淋上麻油即成。
5、猪肝配菠菜
材料:猪肝200克,菠菜200克。
做法:①将猪肝洗净,去除白膜,切片,然后加入20ml的白醋,腌制20分钟左右;倒去白醋,将猪肝移到干净的盘中,加入生粉,姜丝,盐。倒入50ml的啤酒,混合均匀上浆,继续腌制20分钟②冲洗干净的菠菜,放在漏篮里自然沥去水分8,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后,放入菠菜焯一下,加入几滴食用油,加入三分之一勺食盐,焯煮半分钟,焯好的菠菜捞出沥干水分。
③、烹制猪肝过程:平底锅加入适量食用油,爆香姜丝,。加入腌制好的猪肝翻炒,猪肝半熟的时候,再加入20ml左右的啤酒。
④、待猪肝炒熟时,加入老抽上色即可,将炒好的猪肝,摆放在菠菜中间。
5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三:饥饿感=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值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应该教育患者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误区四:低血糖皆因过量使用降糖药物所致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见于运动量过大、空腹饮酒等情况。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在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这也提醒医生,对那些出现进餐后期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警惕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
误区五:高血糖比低血糖危害大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大家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相反,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
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谨慎。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导致老年性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