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儿科 查看: 9
语言是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最基本的方式,然而有很多孩子到了说话的年龄仍然不能迟迟地开口说话,也让家长非常的担心,儿童语言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果我们能够掌握好治疗的方法,及早地帮助孩子进行锻炼也能让语言障碍得到很好的改善,那么如何用语言传递一份爱?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语言障碍治疗
1、反馈法这是一种让儿童通过听觉反馈来逐步改进自己声音状况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教师用录音机将儿童异常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儿童听,要求其分辨自己的声音与正常声音的差异,从而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问题,自觉地克服声音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儿童倾听正常声音的录音或教师的示范,并进行模仿且将模仿的语音录下来,然后鼓励他反复辨听,通过听觉反馈不断地作自我检查,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最终矫正声音障碍。
2、咀嚼法让儿童面对镜子,张大嘴,想象嘴里有满口的食物,或发给儿童一些耐嚼的食品如口香糖,令其咀嚼2--5分钟。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声带大小的调节及自如闭合,部分矫正因机能过度而声带发生病变时的发声。
3、目标发声法首先由教师教给儿童发声方法及声音的优劣标准,然后由儿童试着发出一系列的声音,从中找出符合声音优劣标准的最佳声音,整个过程加以录音。一旦找到了目标声音(即最佳声音),要求儿童立即反复辨听,并及时练习,不断修正改进,直到不需要听觉反馈而能自如地发出目标声音为止。在实施过程中,当儿童能比较轻松地发出目标声音后,教师也可以要求儿童再尝试以旧的方式发音并录音,随后与儿童共同研究录音,讨论两者的异同,以强化儿童新的发音方式。
4、情境分析法儿童说话声音过小多数起因于胆小、害羞、精神紧张。对于这类声音障碍,教师可以通过平日对儿童的观察或者让儿童自己列出一系列胆小、害羞、精神紧张的情境,按照由轻到重的原则,加以适当的排列。也可以设法找出儿童何种场合声音最正常,何种场合声音稍好,何种场合S音最差。然后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层训练,分层突破。例如,有的儿童在一对一说话的情境下最轻松,随着听众人数增加而紧张情绪增加,说话声音会越来越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儿童提供某种机会,先让儿童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交流,逐渐将人数增加,直至正常。
2用语言传递一份爱
不好意思的新妈妈
丫丫刚出生的时候,还在医院里,丫丫奶奶就坐在丫丫床边跟她聊了起来。问她冷不冷、暖不暖、尿没尿,从五官聊到皮肤,从睡姿聊到随谁(就是遗传谁的意思),要换尿布还得先告诉她知道。我当时就纳闷了,这对话也太早啦。我当时只说妈妈抱抱,吃奶啦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出院回家,丫丫第一次见到爷爷,一抱,竟然笑了,这笑容持续有十多秒,一家人全部是见证人不过这可能也不是对话的缘故。
语言充满魅力
丫丫的到来使丫丫奶奶又多了一个说话的人了。每天从丫丫一睁开眼睛,丫丫奶奶就像欢迎一个客人一样热情、一样满脸笑容地抱丫丫入怀,再换衣衣,换尿布等,一直到丫丫睡去,家人的对话才恢复正常平静的状态。
我终于发现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语言竟充满魅力。当丫丫醒来,奶奶推门进来向丫丫打招呼,丫丫就乐得满脸开花了,她才不满一个月呀。这时候我才开始学习和尝试怎样与一个小不点儿对话。
我首先呼唤她,那时候还没想好名字,甚至乳名,我就管她叫丫儿、妈妈的小Baby、妈妈的小坏蛋,你醒啦、你饿了吗、要不要阳光啊、妈妈帮你拉开窗帘呀、妈妈还没睡够,你先自已玩一会儿呀,如果我先醒,有时我会趴在她床边轻声对她讲:醒来吧,太阳晒屁屁啦,快睁开眼吧,这些话轮流着几乎成了每天早晨的问候语,当她睁开眼睛的瞬间就能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她总是笑着醒来,这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二十一个月,都说宝宝会有醒来哭的习惯,但丫丫仅偶尔那样,总是以一个迷人的笑脸来迎接她的每一个早晨。
3语言训练
1.提供各种机会,多与儿童交谈
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其实孩子的接受能力超出成人的想象,听多了他自然会理解(除了特别抽象的专用名词),正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所讲:“婴幼儿学习语言,并不是像成人那样仅靠记忆。他们是把听到的语言存入潜在意识中,并以如同高级计算机一样的能力进行分析、同一,然后将其出色地掌握并表现出来。”
2.尽量使用规范用语
家长对孩子讲话应尽量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语言的规范化。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孩子说话,尽量给孩子使用规范语言,这对他以后概括能力的发展很有帮助。家长在与孩子讲话的过程中尽量不用“儿语”,如指着小狗,就教他说“狗”,而不应教他说“汪汪”之类的“儿语”。当孩子说“儿语”时,不要重复,而应当用柔和的语调把正规的名称教给他,更不能迎合孩子,以免限制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家长要尽量用词准确,如准确用量词“一辆车”、“一棵树”、“一片树叶”、“一朵花”等。
3.要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语言不是空洞的,它是代表着一定的内容的,这些内容,只有在孩子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交往中,与具体事物的接触中,才能得到。儿童的生活丰富,眼界开阔,知识面广,可以说的内容就多,反之则不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与生活在偏僻山区的孩子相比,口语能力就大不相同。家长可以安排各种活动,让孩子接触各种事物。如带孩子出外散步、旅游,领略大自然、城市建筑的美景,了解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观察人们的各种活动,参观一些博物馆、展览会,选看一些合适的电影和电视……家长应在这些活动中,不断与孩子交谈,启发开导孩子,使孩子能从各种活动中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就能“言之有物”,谈话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4大脑如何控制我们的语言功能
检测文字通常包括由视神经和其它神经束将来自眼部的信号运输到大脑后面的视觉皮质中。
如果利用盲人点字法来进行阅读,你就会利用到大脑顶部的感觉皮层,如果你听别人在阅读,你就会用到距离耳朵不远的听觉皮质。
大脑中后部的系统区域能够帮助我们对文字进行解释,这其中就包括大脑顶叶中的角回结构,也就是常说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域(Wernicke’s area)、岛叶皮质、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结构;威尔尼克语言区域主要由大脑颞叶后面的部分所组成。
这些区域可以互相协作作为一个系统网络来对文字和语序进行加工来确定文字的语境和意义,这将会锻炼我们接受语言的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理解语言的能力,而这或许就是表达性语言的补充,其也是产生语言的能力。
为了更加清楚地讲话,你就必须想到一些词汇来表达大脑的意思和信息,并且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将其组成一个句子,随后利用机体的肺部、声带以及嘴巴进行发声表达出来。大脑中的额叶、颞叶和顶叶区域能够帮助我们形成自己想说的话,而额叶中的运动皮质则使我们将语言表达出来。
大部分和大脑活动相关的语言似乎都是在左脑中发生的,但一些人甚至能后混用大脑的左右两侧区域,更为罕见的是,有些人在语言上有一定的主导地位;有一种进化的观点认为,特定功能的专业化位于一侧或另一侧或许是有好处的,在很多动物中,尤其是脊椎动物中,突出的大脑功能往往会在一侧体现出来。
5被流行语污染的语言
网络、春晚、电影、电视等媒体,都是制造流行语的加工厂。那些石破天惊的句子或者词语,从一出口就注定了被千万人重复使用的命运。它们和使用它们的人一起,为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不少乐?趣与色彩。
但是,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也有一个往往被忽略的副作用,那就是对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的污染。语言的功能,是表达和交流每一个个体的情感和思想,当我们倾听一个人的语言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倾听这个人的内心。人的内心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语言也一样。一个人使用的词汇、说话的语气、涉及的角度等等,都反映了这个人的个人特点,或者说这个人的独特的人格。
而当一个人频繁使用流行语的时候,能够呈现他/她的个人元素的内容就基本被掩盖了。他/她使用的是制造这一表达方式的人的词汇或句子,模仿别人的语气而且在力求模仿得越像越好,同样也有与原创一样的独特角度涉及问题,虽然有时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事后总令人觉得有看盗版光碟后的那种隐隐的遗憾。所以说流行语污染了我们的语言,毁坏了语言基本的表达与交流的功能。
归纳起来说,频繁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掩饰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作用:反正我说的是众所周知的话,所以你无法知道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遇到一个人,你跟他/她谈事情的时候,他/她在多数情况下都在背诵流行语,那你还知道他/她在想什么吗?
而且,很多人使用流行语,是为了制造幽默效果,有时候这种效果的确达到了,但仔细品味,却有着夏天隔夜饭菜的馊味。毕竟那种幽默效果是已经出现过的,毕竟那是在“盗窃”别人的版权。
流行语如果不被频繁使用,那也不算是流行语了。只不过要有个分寸而已。如果一定要说一个定量,我选择这样说:任何人使用某一句流行语的次数不可以超过3次。如果你超过这个标准,就表明—第一,你在逃避真实的表达和交流;第二,你在钻知识产权的空子“盗版”;第三,你缺乏创造力。我知道我规定这个数量的做法也显示了我自己以上3个“毛病”,因为我脑子里想的是已经被重复了远远超过3次的古老的“流行语”—事不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