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儿科 查看: 7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希望。每个父母都希望有聪明健康的宝宝,孩子的健康牵动的都是父母的心,现在生活水平提高,营养丰富,很多宝宝会有便秘,腹泻等等肠胃的问题,有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会得了小儿先天性巨结肠,那么到底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1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近端肠管代偿性增大,壁增厚,本病有时可合并其他畸形。
(二)发病机制
病变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交界处,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从直肠向近端延伸的距离长短不一,可以是长的,个别病例可波及全部结肠,极少的情况下是很短的,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在肉眼或X线下均可显示正常,因此欲肯定有无神经节细胞,有赖于直肠活检,由于病变部位的肠管缺乏正常蠕动,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形成功能性肠梗阻,使粪便通过发生困难,由于粪便不能顺利地进入直肠,壶腹部常空虚,不能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以引起正常的排便反射,因此,痉挛肠管的近端由于长期淤积大量粪便和气体,使肠壁逐渐肥厚,肠腔扩张,形成了巨结肠,故本病的主要病变在于远端的痉挛肠段,而巨大的结肠不过是功能性肠梗阻的后果。
巨结肠的肉眼解剖所见与临床症状,均取决于缺乏神经节肠管的水平和病人的年龄,新生儿期常因病变段肠管痉挛而出现全部结肠甚至小肠极度扩张,肠壁变薄,但因病程较短尚无巨结肠的典型肠壁肥厚变化,偶可并发肠穿孔,多发生在盲肠或乙状结肠,即痉挛狭窄肠段的近端,年龄越大,结肠的扩张和肥厚越明显,并越趋于局限,最近Howard等研究了19例巨结肠病肠管上自主神经的分布,发现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胆碱能神经纤维比正常的多得多,作者们认为增多的胆碱能神经与远端肠管的痉挛状态有关。
2到底什么是小儿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case)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由于hirschsprung将其详细描述,所以通常称之为赫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使该肠这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 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比较多见的先天性胃肠道发育畸形,有一定家族遗传性倾向。
病因和病理生理目前多认为先天性巨结肠由遗传-环境因素造成,是在多基因遗传因子的条件下,胚肠发生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基本病理变化是肠壁肌间和粘膜下神经丛内缺乏神经节细胞,无髓鞘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数量增加且变粗,是一种发育停顿。
由于节细胞的缺如可减少,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和肽能神经缺乏,合病菌变肠段的平滑面持续收缩,呈痉挛状态,正常的推进式肠蠕动消失,形成功能性肠梗阻,粪便通过困难,痉挛性肠段的近端由于粪便长期瘀积,逐渐扩张、肥厚而形成巨结肠。另一病理变化是排便反射消失,这是由于肠壁内脏感觉运动神经系统的缺陷,不能产生正常的反射性直肠收缩和肛门内括约肌松弛,致使粪便不能排出。在新生儿期,结肠壁很薄,肠道远端和结肠都扩张,全腹膨隆,随着年龄增长,肠壁肌肉增强,由于对痉挛肠道段的长工适应。
靠近痉挛段的近端结肠所受阻力最大,逐渐高度扩张与肥厚,形成较局限的巨结肠。根据病情肠管狭窄段的长度,本病可分为5型。在新生儿期,结肠壁很薄,肠道远端和结肠都扩张,全腹膨隆,随着年龄增长,肠壁肌肉增强,由于对痉挛道段的长期适应,近痉挛段的近端结肠所受阻力最大,逐渐高度扩长与肥厚,形成较局限的巨结肠。
胎便排出延缓、顽固性便秘、腹胀:90%以上患儿在生后36-48小时无胎便或少量胎便,需扩肛或使用开露才能排便,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严重者发展成为不灌肠、不排便。痉挛段愈长,出现便秘时间愈早,愈严重。腹胀逐日加重,腹壁紧张发这,有静脉扩张,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音增强,膈肌上升引起呼吸困难。2、呕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由于功能性肠梗阻,可出现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含少量胆汁,严重者可见粪样液,加上长工腹胀,便秘患儿食欲下降,影响营养吸收致发育迟缓、消、贫血或有低蛋白血症伴水肿。
3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检查
1、活体组织检查 取距肛门4cm以上直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一小块组织,病理证实无神经节细胞存在。
2、X线所见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钡剂灌肠侧位和前后位照片中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若不及时灌肠洗出钡剂,可形成钡石,合并肠炎时扩张肠段肠壁呈锯齿状表现,新生儿时期扩张肠管多于生后半个月方能对比见到,若仍不能确诊则进行以下检查。
3、肛门直肠测压法:将气球置肛门壶腹部充气,可见随内压的上升正常小儿的内括约肌开始松弛,而巨结肠患儿的内括约肌紧缩,无松弛反射。
4、肌电图检查:破性低矮,频率低,不规则,波峰消失。
4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如何鉴别诊断
新生儿:胎粪嵌顿综合征(无胎粪绞痛)和小左结肠综合征。这两个是由钡灌肠检查明确,并可自限的短暂性梗阻。还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如低位小肠闭锁、结肠闭锁、胎便性便秘、新生儿腹膜炎等鉴别。
较大儿童:生理性梗阻,其以直肠壶腹内粪便及粪块为特点。直肠测压和指肠活检可以是诊断性的。儿童应与直肠肛门狭窄、管腔内外肿瘤压迫引起的继发性巨结肠,结肠无力(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引起的便秘)、习惯性便秘以及儿童特发性巨结肠(多在2岁以后突然发病,为内括约肌功能失调,以综合怀保守治疗为主)等相鉴别。
查看详情>>5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超短形先天性巨结肠病儿,新生儿。先用保守治疗,待6个月后,再行根治手术;
2.结肠造娄:新生儿经保守治疗失败或患者病情严重或不具备根治术,均适用结肠造娄术;
3.根治手术:适用于所有巨结肠病儿。
(1)Swenson:切除整个受累部位并且将正常肠管吻合在近肛门水平。
(2)Soave:直肠内膜整个拉出,将保留的受累直肠外层套入正常的肠道内。
(3)Duhamel;在肛门水平将未受累肠端背-背吻合到直肠。
痉挛肠段短、便秘症状轻者,可先采用综合性非手术疗法,包括定时用等渗盐水洗肠(灌洗出入量要求相等,忌用高渗、低渗盐水或肥皂水),扩肛、甘油栓、缓泻药,并可用针炙或中药治疗,避免粪便在结肠内淤积。若以上方法治疗无效,虽为短段巨结肠亦应手术治疗。
凡痉挛肠段长,便秘严重者必须进行根治手术,目前采用最多的手术为①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enson´s术);②结肠切除直肠后结肠拖出术(Duhamel´s手术);③直肠粘膜剥离结肠于直肠肌鞘仙拖出切除术(Soave´s手术)。如患儿发生急性小肠结肠炎、危像或营养发育障碍,不能耐受一次根治手术者,应行静脉补液输血,改善一般情况后再行根治手术,如肠炎不能控制、腹胀呕吐不止,应及时作肠造瘘,以后再行根治术。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排便正常或偶有污便。
2.好转:症状消失,排便基本正常,常有便失禁。
3.未愈:症状仍在,或排便完全失禁。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