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9
婴儿大便卡常常把我们的家长弄得不知如何是好,这种情况还不同于其他疾病一样,可以对症下药,很多家长都搞不明白为什么婴儿大便卡,自然治疗起来就显得捉襟见肘,新生儿夜啼给我们一整个家庭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的家长都想尽快治疗婴儿大便卡这个问题,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治婴儿大便卡的情况的,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文章来一起了解一下婴儿大便卡的治疗方法吧。
1怎样观察婴儿大便
婴儿在大便时也会产生一些条件反射性的动作,比如全身肌肉收缩、小脸涨得通经。因婴儿的神经发育还不健全,所以才会有这些症况产生,随着慢慢长大,这样的症状就会改善,所以妈妈们没有必要太过的担心。
如果婴儿的大便出现泡泡,而且颜色呈亮绿色的话,这种情况的话一般是母乳喂养的话才会有的,有可能是前奶吃得我,后奶吃得少,营养分布不均衡,这种情况在喂奶时,要两边乳房轮流互换先喂。
婴儿的大便是反应宝宝饮食消化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每个婴儿的消化功能都会有着一定的区别,都会有着他自己的特征,主要婴儿大便形状如常,而且精神状良好,而且体重也是正常增加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婴儿的健康情况良好,妈妈们不用过于担心忧虑。
2缓解宝宝便秘的饮食原则
1、合理搭配食物
食物的成分直接影响到宝宝是否能够消化,可以多给宝宝选择一些含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以及一些润肠通便的食物。因为碳水化合物中含有糖蛋白和蛋白多糖,具有润滑作用,能够使宝宝的大便润滑,容易解出。
2、少吃多餐
小宝宝的胃容量小,消化功能不健全,如果给他吃过多的食物,容易让食物在体内积压,造成肠胃堵塞,引起消化不良。所以每次给宝宝准备的食物量要少,少吃多餐。
3、多吃蔬菜水果
爸爸妈妈应该多给宝宝吃蔬菜和水果,因为宝宝便秘还有可能是因为体内燥热引起,蔬菜和水果能够消除宝宝体内的燥热。
3婴儿大便疼该怎么办呢
宝宝便秘时若用药物通便,容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发生腹泻等。所以,对婴儿便秘,我看也不必服用中、西药物及保健食品、蜂蜜、香蕉(并不通便)等。6月以内婴儿要坚持纯母乳喂养,不轻易用牛奶、奶粉、配方奶、配方米粉等代替母乳。训练排便习惯,尽力养成排便的条件反射才是最理想的。条件反射没有建立以前就靠肥皂条或开塞露甘油,如能建立起排便的生物钟规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但儿科医师也要排除个别少见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等,如有怀疑要及时明确诊断。
1、找出便秘原因,加以纠正或根治,如直肠息肉可以摘除。
2、乳儿因进食牛奶引起大便干结时,可适量增加糖量至8-10%,多喂菜汁、果汁、以刺激肠蠕动。5-6个月的婴儿可加喂菜泥,粥类食物,减少奶量,较大儿童宜饮食种类多样化,多吃蔬菜,多饮水。
3、小儿在3个月龄以上就应训练按时大便的习惯 。
儿便秘食疗方 :
热结便秘 ,大便干结难解,口干,口臭,脸红,腹胀痛,小便黄短,舌红,苔黄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1)马蹄海蜇汤:马蹄60克,海蜇50克。煎水饮用。
(2)香蕉煮冰糖:香蕉2条,冰糖适量,加水煮汤食。
(3)菠菜汤:菠菜150克,麻油适量,将菠菜煮熟,加盐调味,用麻油拌食。
秋季是很容易干燥的季节,所以爸爸妈妈们要预防宝宝发生便秘的情况。可以在宝宝喝完奶粉后过十五分钟适当的喂一些水。倘若是母乳喂养的宝宝那么就不要喂水了。因为母乳里面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给宝宝喝水反而容易稀释。宝宝上火的话,一定要遵医嘱给宝宝安全用药,注意药的计量。
4宝宝便秘的预防与护理方法
1.按摩法
在小朋友的脐部,用右手的四只手指轻柔按摩,以顺时针方向推动,有助于肠胃消化,利于排便。
2.肥皂条刺激法
使用肥皂条刺激直肠。先切成铅笔般粗的肥皂条,约3cm,用清水将其打湿,插入孩子的肛门内,直肠受到刺激便会排便。
3.萝卜条刺激法
取一个小碗,之后向碗中加入适量的盐后在加入水,之后再取萝卜并切成铅笔般粗后放入碗中浸泡,泡好后将萝卜插入宝宝的肛门中,这样有助于宝宝排便哦。
4.使用开塞露
家长也可选择开塞露,将药液挤入小朋友的肛门内,可以刺激大肠内壁,促进排便,不过事先一定要问问医生意见。
5婴儿一天拉几次大便正常
通常在新生儿期大便次数较多,一般为一天排便2—5次,但有的婴儿会一天排便7—8次。随着孩子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后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
因此,吃母乳的婴儿如果出现大便较稀、次数较多等情况,只要婴儿精神饱满,吃奶情况良好,身高、体重增长正常,家长就没有必要担忧。
如果婴儿吃的是配方奶,那么大便通常呈淡黄色或土黄色,比较干燥、粗糙,如硬膏样,常带有难闻的粪臭味。如果奶中糖量较多,大便可能变软,并略带腐败样臭味,而且每次排便量也较多。有时大便里还混有灰白色的“奶瓣”。
不要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轨迹,孩子不同,每日大便次数也不相同。但要注意如果平时每天仅有1~2次大便,突然增至5~6次大便,则应考虑是否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