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肿瘤科 查看: 13
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儿童,仅次于星形胶质细胞瘤而占第2位,其发生率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5%,发病年龄75%为15岁以下,偶见于成人,男性较女性为多(2~3:1)。首发症状为头痛(68.75%)、呕吐(53.75%)、走路不稳(36.25%)。以后可出现复视、共济失调、视力减退。髓母细胞瘤患者有哪些表现?什么是髓母细胞瘤?一起来看下。
1髓母细胞瘤患者有哪些表现
肿瘤高度恶性,生长快。病程短,自发病至就诊平均在4个月左右,最短的10天,长的不过1年左右。
1.颅内压增高:肿瘤阻塞第四脑室或中脑导水管致阻塞性脑积水,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头痛多位于枕部或额部。呕吐最为常见,其机制除颅内压增高外还因肿瘤直接刺激第四脑室底的迷走神经核。颈部疼痛及强迫头位常为隐性小脑扁桃体疝的表现。
2.小脑蚓部半球症状及体征:主要为躯干共济失调。常有四肢肌张力低,走路不稳,肿瘤影响脑干时,可有吞咽困难、进食发呕等脑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3.小脑危象:急性脑脊液循环梗阻,扁桃体下疝或肿瘤压迫脑干时,可出现呼吸和心血管功能异常、意识障碍、锥体柬征及去皮质强直。
4.肿瘤转移症状:肿瘤细胞在蛛网膜下腔种植时,受累的脑和脊髓会产生相应的症状,如瘫痪、癫痫、神经根刺激及马尾症状等。
2什么是髓母细胞瘤
近来的研究认为髓母细胞瘤由原始神经干细胞演化而成,此类细胞有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的潜能,属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s)是一种神经母细胞瘤,其位于后颅窝者又专称为髓母细胞瘤。后颅窝中线处的髓母细胞瘤来源于后髓帆中向外颗粒层分化的室管膜增殖中心的原始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在出生后数年仍然存在而偏于一侧生长的髓母细胞瘤则发生于小脑皮质的胚胎颗粒层这层细胞位于软膜下小脑分子层表层此层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于出生后1年内消失,这可能是髓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的原因之一。有人认为在大龄儿童及成人肿瘤主要来源于前者,而小龄儿童髓母细胞瘤则来源于后者。
目前根据某些肿瘤发病特点、病理以及一些基础实验研究,提出几种学说。
(1)遗传学说:在神经外科领域中,某些肿瘤具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等一般认为它们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外显率很高。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26%~45%髓母细胞瘤中有17号染色体短臂(17p)的丢失。然而,尽管在17p上有抑癌基因p53,进一步研究表明髓母细胞瘤与p53基因的突变或丢失无明显相关性,与髓母细胞瘤相关的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改变仍不明确。
(2)病毒学说:实验研究表明,一些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若接种于动物脑内可诱发脑瘤。
(3)理化学说:物理因素中被确认的具有致肿瘤可能的是放射线,已有许多关于头颅放疗后引起颅内肿瘤的报道。在化学因素中,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和硝酸化合物如甲基胆蒽苯并比、甲基亚硝脲、亚硝基哌啶在一些动物实验中都可诱发脑瘤。
(4)免疫抑制学说: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增加颅内或外周肿瘤发生的风险。
(5)胚胎残余学说:颅咽管瘤、上皮样及皮样囊肿、畸胎瘤、脊索瘤明显发生于残留于脑内的胚胎组织这些残余组织具有增殖分化的潜力,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为肿瘤。
3髓母细胞瘤可以做哪些检查
1.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蛋白量及白细胞数可增多,有的可查见瘤细胞。
2.头颅x线乎片:大多有颅内压增高征,在儿童可有骨缝分离。
3.脑室造影:显示第三脑室以上对称性扩大,导水管下段及第四脑室向前移位,第四脑室可有充盈缺损甚至不充盈。
4.CT扫描:典型髓母细胞瘤一般直径大于3.5cm,位于颅后窝中线小脑蚓部,CT平扫为均匀一致的高或等密度病灶,边界较清楚,注射对比剂后影像均匀性增强。
5.MRI检查:肿瘤表现为长T1和长T2,正中矢状位可显示肿瘤与第四脑室、脑干的关系。MRI扫描Tl加权像肿瘤实质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与灰质信号相似或稍高。增强扫描可见中等至明显强化。一股来说,肿瘤越大,囊变发生越多,可能与肿瘤生长迅速有关。髓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蚓部,以中下蚓多见。MRI矢状面扫描可显示肿瘤突入第四脑室,填充第四脑室下部,同时第四脑室上部及导水管扩张;横断面扫描可见第四脑室受压变扁,呈弧形包绕在肿瘤前方和侧面,髓母细胞瘤易沿脑脊液通路发生蛛网膜下腔转移。
6.镜下特点为细胞排列非常致密.呈菊花团状,主要为小网细胞组成,胞浆少,核大且浓染。大体病理检查肿瘤呈灰红色或粉红色边缘十分清楚,但无明确包膜。瘤体柔软易碎,出血、钙化及坏死少。
髓母细胞瘤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第四脑室室管膜瘤:起源于第四脑室的室管膜,早期因刺激第四脑室底而引起呕吐,病程较髓母细胞瘤长,小脑实质性损害不如髓母细胞瘤严重,部分病例甚至无明显的小脑体征。
2.小脑星形细胞瘤:多发生于儿童的小脑半球,偏良性。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一侧肢体的共济失调,CT与MRI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部位,甚至性质。
3.颅内炎症:脱落的肿瘤细胞在脑脊液中常被误认为白细胞,故腰穿脑脊液检查易误诊为“脑膜炎”。脑膜炎常有高热,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常更高,糖和氯化物常降低。
4髓母细胞瘤能治好吗
髓母细胞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与术后放射治疗,部分病例可辅以化疗。由于肿瘤属高度恶性加之肿瘤边界不十分清楚,故手术后易复发多数神经外科医生主张手术尽可能多切除肿瘤至少做到使脑脊液循环梗阻恢复通畅,术后再予以放疗。早年的手术死亡率高达17%~26.5%随着手术技术和设备条件的不断进步髓母细胞瘤病人的手术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行后正中开颅,应尽可能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肿瘤使梗阻的第四脑室恢复通畅,术后辅以必要的放射治疗在切除肿瘤时尽可能沿肿瘤表面蛛网膜界面分离肿瘤操作轻柔。在分离肿瘤下极时往往可发现双侧小脑后下动脉位于肿瘤后外侧因其常有供应脑干的分支,术中应严格将其保护,避免损伤。在处理肿瘤的供血动脉前应先排除所处理的血管并非小脑后下动脉或小脑上动脉进入脑干的返动脉,以免误伤后引起脑干缺血和功能衰竭在处理肿瘤上极时关键要打通中脑导水管出口,但一般此步操作宜放在其他部位肿瘤已切除干净之后进行以免术野血液逆流堵塞导水管和第三脑室若肿瘤与脑干粘连严重,应避免勉强分离以免损伤脑干,造成不良后果若肿瘤为大部切除导水管未能打通,应术中留置脑室外引流待日后做脑室腹腔分流术或术中做分流术以解除幕上脑积水。有研究报道脑脊液分流术易使髓母细胞瘤患者出现脊髓或全身转移。
由于髓母细胞瘤生长迅速,细胞分裂指数较高并且位置接近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存在许多有利于放疗的条件,初发的髓母细胞瘤对放疗敏感,但为防止肿瘤的脱落种植转移,通常要做全脑脊髓的放射治疗。放疗设备由早年的深部X线变为60钴(60Co)和直线加速器,放疗剂量增大,大大改善了放疗的效果。针对髓母细胞瘤易转移的特点放疗应包括全中枢神经系统(全脑、后颅窝和脊髓)放疗剂量根据患者年龄而定剂量要足,4岁以上全脑放射剂量在35~40Gy,后颅剂量50~55Gy。2~4岁适当减量2岁以内暂不放疗。放疗一般应于术后4周内进行。有研究提出全脑全脊髓低剂量照射与高剂量照射的生存率无差异髓母细胞瘤放疗的关键是后颅窝高剂量照射。因此目前推荐全脑剂量30~35Gy,后颅窝50Gy脊髓30Gy。放疗时也要注意远期并发症(如儿童因内分泌功能低下所致发育迟滞等)的发生。
现代治疗进展
为了减少髓母细胞瘤治疗的远期毒副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个国际协作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放疗领域。
减少放疗剂量 1996年的前瞻性随机研究将全脊髓剂量由36Gy/20f减至23.4Gy/13f,但因脊髓复发率有所增加,迫使该研究提前终止。
联合化疗2003年的国际多中心研究比较了放疗前化疗与单纯放疗的疗效,发现化放疗组5年无事件生存率更佳。2005年以后,国外有3篇论文对高危髓母细胞瘤患者应用小剂量化疗结合自身造血干细胞解救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化疗在综合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是肯定的,对该疗法的最终评价有待更多病例的证实。
电子束照射 电子束脊髓野照射一度被认为是减少椎体前结构放疗剂量的一种方法。但棘突对电子线有屏蔽,剂量不够均匀,导致脊髓肿瘤复发率有所增加。目前认为,电子束照射优点不多,急性反应和远期反应均与光子照射没有差别,有被其他放射线所替代的可能。
超分割放疗 有关超分割放疗的研究日益增多。法国学者对中危组48例患者进行超分割放疗,CSI36Gy,后颅凹追加到68Gy,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1%,患儿2年内智能未见减退。
IMRT IMRT对健康正常组织的剂量超过5Gy时,其保护作用优于三维适形放疗。
Tomotherapy治疗 螺旋断层放疗系统(Tomotherapy)是动态调强的一种类型,可更好地屏蔽锥体,靶区适形性也更好,而且能使腺体和脊髓照射一次完成,不存在两个野连接处的剂量重叠或漏隙,不足之处是整体剂量有所增加。
质子放疗 质子放疗是近年来髓母细胞瘤治疗进展的亮点之一。质子束的物理性能好,射线能量在穿透人体组织的最终P位释放,形成剂量高峰(即Bragg峰),这一特性使靶区剂量很高,而周围正常组织得到有效保护,椎体前的心脏、食管、大血管区接近零照射。目前美国麻省总医院正在进行多中心前瞻随机临床研究,其结果将拭目以待。
5髓母细胞瘤如何避免
1.避免有害物质侵袭(促癌因素)
就是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或尽可能少接触有害物质。
2.提高机体抵御肿瘤的免疫力
能够帮助提高和加强机体免疫系统与肿瘤斗争。
(1)避免有害物质侵袭:肿瘤发生的一些相关因素在发病前进行预防,很多癌症在他们形成以前是能够预防的,1988年美国的一份报道详细比较了国际上恶性肿瘤相关情况,提出许多已知的恶性肿瘤其外部因素原则上是可以预防的,即大约80%的恶性肿瘤是可以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改变而预防,继续追溯前10年,即1969年Higginson医生所作的研究总结出90%的恶性肿瘤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即是指我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选择制作的食品,活动的习惯和社会关系等。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肿瘤防治工作重点应首先关注和改善那些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例如戒烟,合理饮食,有规律锻炼和减少体重,任何人只要遵守这些简单,合理的生活方式常识就能减少患癌的机会。
(2)促进身体提高抵御癌瘤的免疫力:提高免疫系统功能最重要的是:饮食,锻炼和控制烦恼,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可帮助我们远离癌症,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适宜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对预防肿瘤和预防其他疾病的发生同样有好处,另外有研究显示适当活动不仅增强人体免疫系统,而且通过增加人体肠道系统蠕动而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在这里我们主要认识饮食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的一些问题。
人类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研究显示维生素A对降低患癌的危险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A支持正常的黏膜和视觉,它直接或间接参与身体大多数组织功能,维生素A存在于动物组织中如肝脏,全蛋和全牛奶,植物中是以β-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形式存在,在人体内能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的过度摄入可以造成机体的不良反应而β-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则无此现象,血中低维生素A含量增加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性,研究表明那些血中低水平维生素A摄入的人增加患肺癌的可能,而对于吸烟者血中低水平的维生素A摄入者有加倍患肺癌的可能,维生素A及其混合物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自由基可以引起遗传物质的损害),其次能够刺激免疫系统和帮助体内分化细胞,发展成有序的组织(而肿瘤的特征是无序的),一些理论认为维生素A能够帮助早期受到致癌物质侵袭发生变异的细胞逆转过来而成为正常生长的细胞。
另外有一些研究建议单纯补充β-胡萝卜素药物并不能降低患癌症的风险,相反使肺癌的发病略有增加,然而,当β-胡萝卜素结合维生素C,E和其他抗毒素物质,他的保护作用就显示出来了,其原因是当他自己消耗时也可增加体内的自由基,另外不同的维生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人和鼠的研究均显示应用β-胡萝卜素可以降低体内40%的维生素E水平,比较安全的策略是吃不同的食物保持维生素的平衡来抵御癌症的侵袭,因为有些保护因素至今我们还未发现。
维生素C,E是另外一种抗肿瘤物质,它们能够预防食物中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的危害,维生素C能保护精子不受基因学破坏而降低其后代患白血病,肾癌和脑瘤的危险,维生素E能降低皮肤癌的危险,维生素E与维生素C一样具有抗肿瘤作用,它是抗毒素和清除自由基的清道夫,维生素A,C,E的联合应用产生的保护机体抵抗毒素的作用要比单独应用为好。
目前有关植物化学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植物化学就是在植物中发现的化学物质,包括在植物中发现的维生素和其他物质,已经发现几千种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其中许多具有抗癌作用,这些化学物质的保护机制不但降低致癌物质的活性而且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致癌物质的侵袭,大多数植物提供的抗氧化剂活性超过了单纯维生素A,C,E的保护作用,例如一杯甘蓝汁包含了50mg的维生素C和13U的维生素E,但它的抗氧化剂活性相当于800mg的维生素C和1100U的维生素E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推断水果和蔬菜中的抗氧化剂效果远比我们所知道的维生素的效果要强,无疑天然的植物产品将有助于今后的防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