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肿瘤科

肺部淋巴瘤有哪些症状

时间:2023-05-23 分类: 肿瘤科 查看: 8

癌症作为人体健康的一大宿敌,几乎是没有办法进行治疗的。特别是当癌症到了晚期,更是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病症,比如说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等。这些病症会让患者觉得十分的痛苦。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肺淋巴癌晚期的一些症状。

1血液疾病之淋巴瘤

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性检查。诊断应包括病理类型及病变范围(分期)。对只有深部病变而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者,诊断往往较困难,需要借助于辅助检查,介绍如下:实验室检查一、血象早期一般无特别。贫血见于晚期或合并溶血性贫血者。白细胞除骨髓受累之外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HD常见。约有1/3HD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浆细胞和Reed-sternberg细胞偶可见于周围血。血小板下降提示有骨髓受累,或继发于脾功亢进。

二、骨髓象骨髓未受淋巴瘤侵犯之前,一般无异常。在HD的骨髓涂片中找支Reed-sternberg细胞地诊断有价值。这种细胞体积大、直径为15~20μ,胞核大,可为分叶状、双核(镜影细胞)或多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浓集成块。核膜厚而深染。核仁大而园,可达8μ,核仁周围有空晕区。

三、生化检查血沉加快提示病情处于活动;乳酸脱氢酶升高反映瘤细胞增殖速度快,>500单位/L提示NHL的预后不良。病情进展时血清铜及铁蛋白升高,缓解期则下降;锌与之相反。硷性磷酸酶升高可能有肝或骨骼受累。肝受累者同时可伴有5-核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提示有骨侵犯,此种变化可出现于X线改变之前。脑脊液β2微球蛋白升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四、免疫学异常HD患者对结核菌素和其他刺激原反应性降低,体外淋巴细胞转化率减低,其程度与疾病的进展有关。体液免疫一般正常,免疫球蛋白通常正常或增高,晚期可减少。NHL的部分患者有体液免疫异常,表现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Coombs试验阳性,少数患者有单克隆高球蛋白血症。治疗取得缓解的病人,免疫功能可恢复正常。

五、活体组织检查为肯定诊断所不可少的检查方法。一般应选择下颈部或腋部的淋巴结,因颌下及腹股沟部淋巴结常有慢性炎症,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斜角肌脂肪垫活检,对纵隔或肺部病变有一定诊断意义。

六、纵隔镜检查纵隔镜可经胸膜外进入纵隔作活检,比较简便安全。

七、下肢淋巴管造影对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分期、判断疗效和观察复发方面是一项准确性较高、安全简单和并发症少的检查技术,且在某些方面优于CT和声象图,它能发现正常大小的病变淋巴结内部结构变化。

八、CT、核磁共振和声象图检查可发现胸内、腹膜后、肠系膜之淋巴结病变及肝脾病变。

九、剖腹检查可明确脾、肝及腹腔内淋巴结是否受累,为采用放射治疗,确定照射野所必不可少的(病理分期)。如同时作脾切除,还可以避免因脾区放疗对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恶性淋巴瘤,大细胞型,中倍镜大约一半在成年人发生的非霍金氏淋巴瘤是大细胞淋巴瘤。如在中倍镜下所见到的这个。它们可能与免疫抑制状态有关(例如AIDS),可能是T细胞或是B细胞起源的。细胞体积大,有明显的核和丰富的细胞质。这种疾病趋向于局部化,(低级阶段),但是迅速扩大,比低级的淋巴瘤有更大的结外倾向。

2肺部淋巴瘤有哪些症状

肺癌患者到了晚期之后癌细胞会不断的扩散,那么这个时候,也就代表了即将步入死亡,那么我们在出现肺癌的时候,一定要尽快的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会造成死亡的情况。

01肺淋巴癌在晚期出现的时候,常常会造成淋巴结的肿大,我们可以用双手去触碰零八,这个时候淋巴会非常的大而且还处于发炎的状况,还会出现疼痛感,出现疼痛主要是,说明我们肺淋巴癌已经到了晚期。

02肺淋巴癌出现的时候还会给我们造成溃疡的现象,那么患者会造成饮食方面的不当,因为患者的营养跟不上,那么这个时候就会造成身体内的组织处于坏死的状况,为何结肠都会出现溃疡。

03肺淋巴癌还会造成出血的情况,我们身体内的,脏器官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肺部的血管会破裂,这个时候,患者会有咳血的症状,这是因为癌细胞侵犯了我们的血管,造成了,血管的破裂而引起的咳血。

虽然说癌症不可治愈,但那只是针对一些未找到治疗方法的癌症,而肺淋巴癌其实是可以治疗,但是要在早期。所以说其实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平时要保护自己,平时可以多多进行运动,尤其是注意饭后的散步等行为,有助于促进消化。

3肺部淋巴瘤的类型是什么

肺部淋巴瘤的类型是什么?肺部淋巴瘤的出现也是给很多人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肺部淋巴瘤的类型也是都想知道的,下面就介绍一下肺部淋巴瘤的类型。

原发性肺部淋巴瘤

少见,占原发性肺部肿瘤的0.5%,结外淋巴瘤的3%。Cadranel等总结了三类典型的原发于肺的淋巴系统克隆性增殖病的特征。肺部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原发于肺脏的淋巴瘤,起源于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常呈惰性,表现缓慢的肺泡透明度下降,预后好,但治疗方案尚有争议[2];肺部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极少见,常单独出现,多有原发疾病(如免疫缺陷病),预后差,治疗依赖原发疾病的转归;对原发于肺的淋巴瘤样肉芽肿病还有争议,克隆起源尚未可知,肺外受累器官包括上呼吸道、皮肤、肾脏、中枢神经系统等,预后多变,有报道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即可完全缓解,也有报道联合化疗失败。

恶性淋巴瘤肺部浸润

在临床上的发生率为10%~20%,但尸检发生率可达到29%~50%。有报道18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29%,272例霍奇金病中占46%。早期常无症状,以后可出现干咳、憋气,少许清痰。可以表现:(1)纵隔淋巴结病变。纵隔淋巴结肿大是恶性淋巴瘤最常见的肺部表现。纵隔肿物常是霍奇金病的证据,多位于前、中纵隔。呈不对称波浪状或分叶状肿块,出现在单侧或双侧,分开或融合存在。肿大的淋巴结可以压迫气管、血管、神经,产生呼吸困难、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声音嘶哑等。(2)肺实质病变:发生率为20%~30%。纵隔淋巴结直接向肺部蔓延的病灶在X线检查时易于与肺炎相混淆,常表现肺野内圆形影或呈整个肺野分布。肺部侵犯通常不会单独存在。经淋巴道扩散的患者早期呼吸道症状不明显,X线表现呈大小不一的粟粒状结节或孤立性肺内结节或形成空洞,多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4淋巴瘤都有哪些并发症

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或者还未接受治疗时会因为疾病本身或者治疗的缘故,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并发症的出现让本来就困难的治疗更加艰难。下面来了解一下淋巴瘤的一些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

1、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多见于纵隔NHL,表现为头面部、颈部浮肿,甚至上肢,上胸部浮肿,头面部、颈部、胸部静脉怒张,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属肿瘤急症或亚急症,需及时处理,除给予吸氧、利尿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症状外,应及早进行正规化疗。因纵隔肿瘤压迫,上肢静脉回流不畅,故注射化疗药物最好在下肢进行。

2、发热与感染

发热既可以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全身症状,也可由于合并感染所致,对鉴别其原因至关重要,有时在鉴别上很困难,往往需要详细病史、查体、必要的实验室、x线、CT等检查及观察方能明确。对肿瘤性发热,经抗肿瘤治疗仍难以控制者或必要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和)解热镇痛药,清热解毒、滋阴凉血,中药退热,以保护患者避免过度消耗。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经过多程化疗、放疗后肿瘤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免疫功能十分低下,极易合并感染。因此,对这类患者应重视保护和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并注意口腔、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卫生。常见感染病原体为细菌引起,且多为机会性感染,应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及必要的支持治疗。必要时在应用抗生素前行血、痰或分泌物培养以指导用药;也可为真菌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好发于肺部和脑膜,对轻度或口腔真菌感染可口服氟康唑治疗,中、重度感染应使用静脉注射;也可为病毒感染,多见带状疱疹,处理重点应为止痛和防止继发感染,必要时可应用干扰素等治疗。

3、椎管内压迫脊椎或椎管内病变导致的硬膜外脊髓压迫

为避免永久性神经损害,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保护脊髓功能。椎管内压迫主要表现为受累脊椎部位疼痛、无力、麻木、感觉和运动障碍、反射改变、肢体瘫痪、自主功能障碍等,脊椎x线、MRI或CT可确定病变部位。治疗上,应根据椎管内压迫程度、部位及患者的预后,尽快进行椎板切除加活检和(或)放疗。在此之前可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缓解症状。

4、胸膜腔和心包腔积液肿瘤侵犯胸膜或心包引起的积液

量少者全身化疗即可控制,必要时抽尽液体后注射氮芥、阿霉素、顺铂等药物,大多数患者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胸腔和心包积液也可因纵隔肿块压迫邻近组织致淋巴回流受阻或因放疗后引起,此时通常为漏出液,应与肿瘤所致的渗出液鉴别。

5、高尿酸血症

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化疗或放疗过程中,由于瘤组织的迅速破坏,核酸分解猛增,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当在酸性尿环境中,大量尿酸成为不溶解的尿酸结晶沉积于远端肾小管,可产生少尿,肾功能衰竭。因此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应服用别嘌醇,保证足够入量,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必要时进行利尿和透析。

6、穿孔、出血

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在病程中或治疗过程中可发生穿孔、出血,应注意预防这种可能。对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先进行手术。对于只能进行化疗的患者。治疗应缓慢进行,以促使机体的修复赶上肿瘤的崩解。对有出血患者应及时应用止血药,一旦发生穿孔、出血者,应尽快手术治疗。

5肺部少见的恶性肿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在肺部少见的恶性肿瘤中,绝大多数为周围型,近一半患者无临床症状,其中淋巴瘤占41%,癌肉瘤占20%,黏液表皮癌占15%,肉瘤占18%,其余是恶性黑色素瘤。

肺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别占肺部肿瘤的0.5%或0.33%。原发肺淋巴瘤罕见,多为转移瘤,大多为原发纵隔的霍奇金淋巴瘤的转移瘤。肺原发淋巴瘤的预后好于继发。

1.肺继发淋巴瘤 淋巴瘤累及肺占44%~70%,为前纵隔或气管旁到邻近的纵隔淋巴结,再到肺门淋巴结,最后到肺,肺受累可为直接扩散或分离的结节,只有当大块病变(指前纵隔或气管旁包块>30%胸直径时)时才累及胸膜、心包或胸壁,以上主要是指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尸检中约50%累及肺,最常见的是大细胞型。也可见于治疗后复发或继发于肺者。

CT可见以下表现 ①肺结节<1cm;②>1cm的肿块或肿块样融合体,伴或不伴空洞;③肺泡或间质渗出;④胸膜包块;⑤支气管周围或血管周围增厚,有或无肺不张;⑥胸腔积液;⑦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生。超过68%的患者同时可见以上3个或更多CT异常征象,可用于鉴别其他疾病。

2.肺原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罕见的原发肺淋巴瘤可发生在肺内任何正常存在淋巴组织的部位,如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肺间质或肺内、胸膜下淋巴结。肺内及胸膜下淋巴结较常见,特别是>25岁者。淋巴管造影证实18%的正常人有肺实质内的肺内淋巴结。肺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期(表1)。

原发肺淋巴瘤主要源于B淋巴细胞,有人报道可源于中心细胞,其由滤泡旁B淋巴细胞转化而来,这些B淋巴细胞表达κ-或λ-免疫球蛋白轻链,提示为源于单一B细胞的克隆增生,要鉴别良性淋巴病变(包括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假性淋巴瘤)与肺原发淋巴细胞淋巴瘤很困难。

鉴别良、恶性淋巴样病变的3个指标:①未成熟淋巴细胞;②无胚发中心;③累及肺门淋巴结。但有人认为第3项不能用于诊断一定是良性病。总之,良性淋巴瘤的主要临床问题是鉴别各型及明确诊断。

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Carrington及Lebowl966年首先报道,Liebow和Carrington在1973年进一步定义LIP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广泛肺间质渗出,部分病例可有胚发中心,称之为“广泛淋巴样组织增生”。有人认为LIP与免疫功能缺陷有关,如: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绝大多数患者为成年女性(50~70岁),无特异性症状,典型胸部X线特征为弥漫双下肺叶网状渗出,小的1cm,大的在约3cm的结节或斑片,此瘤可伴免疫疾病,如:Sjoogren综合征(占1/3)、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病及免疫缺陷病(包括AIDS)。

假性淋巴瘤:Saltzstein在1963年在区分良、恶性淋巴细胞肺渗出时,定名了良性淋巴细胞增生性假瘤,后成为肺的结节性淋巴增生,也有人称为分化好的淋巴细胞淋巴瘤。该瘤为反应性淋巴增生,可见肺内1个或多个结节或局部渗出,无症状,见于30~80岁,平均51岁,症状为发热,切除包块可诊断和治疗,手术区复发率低,预后佳。

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当非霍奇金病累及肺时,50%~60%的病人是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的增生,发病年龄20~90岁,峰值为60岁,男女相等,1/3无症状,症状包括:咳嗽、憋气、胸痛、咯血等。手术切除或加化疗、放疗。预后佳,70%~83%可5年存活,存活中值4~9.75年。

大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瘤:极少见,可合并AIDS,无AIDS者更多见于女性,非AIDS者在50~60岁,肺门淋巴结易受累,病变易发于上肺,也可全肺受累,可侵及胸壁或胸膜,空洞可见于混合型(即大、小细胞型),尽可能手术切除,肺门淋巴结阳性时需放疗;播散时需化疗。大细胞型比小细胞型更具侵袭性,预后更差。在初次治疗几个月至几年间,53%可复发。

淋巴肉芽肿病:Liebow 1972年首次报告,其非典型的淋巴细胞渗出累及肺和其他器官(皮肤及脑)的血管。中年成人多见,男性稍多。可出现咳嗽、憋气、胸痛、发热、疲乏及体重减轻。胸部X线:多发肺小结节,0.6~0.8cm,边界不清,位于下叶,环磷酰胺及泼尼松可能有益,2/3的中位存活期为14个月,38%的病人1年内死亡,平均存活23.8个月。此病可能为周围T细胞淋巴瘤,原发可在肺,预后差。

浆细胞病变:巨球蛋白血症、浆细胞瘤及多发性骨髓瘤在肺内罕见,Noach 1956年首次报告巨球蛋白血症累及肺,全身症状可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减重等。以上几种应尽可能手术切除,但绝大多数只能化疗。多发骨髓瘤可作为单发或全身病的一部分累及肺。

原发肺霍奇金病:肺原发霍奇金不常见,平均年龄42.5岁(12~82岁),峰值年龄为双峰型,首峰在21~30岁。二次高峰在60~80岁,男女比例为1∶4,最常见症状为咳嗽、减重、胸痛、憋气、咯血、乏力及红疹。胸部查体见肺实变征象,也可基本正常,其他体征有:胸廓反常呼吸运动、皮疹、水肿及淋巴结肿大。放射学:绝大多数为肺内结节影,有空洞、渗出、肺不张及胸腔积液。支气管镜检查多正常,几乎所有均需开胸活检确诊,组织学最多见结节性硬化或霍奇金的混合细胞型。

治疗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受累肺组织超过1叶者预后差,其他预后差的因素是:发热、盗汗、减重10%以上、胸腔积液、空洞等。

3.软组织肉瘤 原始间质细胞存在于人体的某一脏器,其增生及成熟为脂肪纤维组织、肌肉、软骨或骨。间质来源的肿瘤源于支气管或血管壁的基质成分或肺实质的间质,其长入肺实质,偶可突出至支气管腔,侵犯及突破支气管上皮,因此无表皮脱落细胞,细胞学检查无益。

大体肿瘤呈边界清,有包膜的肺实质内包块,通常为局部侵犯播散,可能侵犯胸膜及胸壁,罕见空洞。

可在任何年龄发病,男女相等,左右肺发病率相等。常见症状为:咳嗽、胸痛、憋气、咯血、发热、乏力、畏食等,体重减轻常是晚期症状。常为单发,限于一肺,其直径1~15cm或更大,一般直径6~7cm,侵犯胸壁后可有胸腔积液,15%肿瘤阻塞支气管致远端肺改变。多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罕见。有人将其分为3类:①肺实质及支气管(内)肉瘤;②大血管源肉瘤;③小血管源肉瘤。

4.肺实质及支气管(内)肉瘤:原发性肿瘤罕见,常见类型有:

(1)原发肺滑膜肉瘤:滑膜肉瘤是一种独特而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约占软组织肉瘤的12%。2002年以前的英文文献仅有3l例原发肺滑膜肉瘤报道。

1934年Sabrazes认为其是起源于关节滑膜或向滑膜方向分化的恶性肿瘤而将其命名为滑膜肉瘤。目前普遍认为滑膜肉瘤是由间叶细胞发生的具有滑膜分化特点的恶性肿瘤,分为单相型和双向型。部分病例细胞分化很差,形态及预后不同于以上两型,称为低分化型。滑膜肉瘤多发生于四肢大关节的邻近的部位,与肌腱、腱鞘、滑膜结构密切相关,常位于关节囊处,也可发生于无滑膜结构的部位,占5%~15%。

发生于肺的滑膜肉瘤主要临床表现是胸痛、咯血、气短和咳嗽。发生于肺外的滑膜肉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包块和疼痛,而滑膜肉瘤的大体标本检查是肿块边界较清,但无包膜,呈灰或棕褐色。切面为鱼肉色,质脆,可见黏液变性或出血坏死区。镜检肿瘤细胞具有向上皮样细胞及间质细胞双向分化功能。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胞质含有丰富的核糖体,偶有线粒体扩张,粗面内质网大量成节分布,并有发育良好的桥粒型细胞相连接。滑膜肉瘤由于其组织结构复杂,易误诊为其他软组织肉瘤或炎症。

原发性肺滑膜肉瘤在鉴别诊断上首先要与肺转移性滑膜肉瘤相区别,次型肉瘤须与肺原发性其他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血管外皮瘤、神经鞘瘤)鉴别,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区别二者。

滑膜肉瘤在治疗上一般应对原发肿瘤行广泛切除,根据临床分期,可采用手术前后放、化疗。放疗有效剂量不应小于40cGy,放疗野应包括瘤床及周围2~5cm正常组织。化疗在肉瘤的治疗中很重要,最常用的是VAC方案。近年来ADM、DPP、Vp-16、IFD、DTIC和紫杉类等药物用于软组织肉瘤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滑膜肉瘤预后有关的因素依次为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程长短,而具体到每个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Enzinger报道滑膜肉瘤5年生存率为25.2%。若肿瘤直径<4cm或有广泛钙化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2%。复发多在治疗后2年,有1/3~1/2的病例有转移。近些年对滑膜肉瘤的遗传学研究发现滑膜肉瘤的预后与肿瘤的细胞核有丝分裂率有明显相关性。异倍体DNA含量尤其是s期,可以作为制定滑膜肉瘤恶性度的客观指标。一般认为核分裂率>10/10HPF则预后不良。

(2)纤维肉瘤及平滑肌肉瘤:可发生在气管内及肺实质内,支气管内的此类肉瘤多见于青少年,可有咳嗽及咯血等症状,多局限在支气管内,并不侵犯肺实质,切除术预后好。由于其易引起症状,故多在早期诊断并手术。周围病变多为实性,偶见空洞,预后较支气管内纤维肉瘤差。有人认为瘤体大的较小的预后好,因其生长慢,5年存活率45%,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率、大小及累及周围组织(包括胸壁、膈、纵隔)等都是预后的影响因素。

(3)肺横纹肌肉瘤:罕见,绝大多数横纹肌肉瘤占据1个或多个肺叶,侵犯局部组织,特别是支气管和肺静脉,可伴先天性腺样畸形,肺胚细胞瘤也偶见伴先天性腺样畸形。多见于儿童。

(4)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常见于成人的四肢及腹膜后,少见于肺,且少于纤维肉瘤等,年龄见于18~80岁,平均55岁,常见呼吸道症状,各叶分布均匀。治疗:选择完全切除,术后放、化疗。预后:较差,与分期、切除彻底性、是否侵犯胸壁及转移有关。

(5)肺软骨肉瘤:年龄23~73岁,平均46岁,男女均等,有呼吸道症状,左肺多见。X线胸片可见钙化或骨化。大体见切面呈灰色,有包膜,边界清。镜下见钙化或骨化的恶性软骨,预后较差。

(6)肺骨肉瘤:罕见,定义骨外骨肉瘤:①肿瘤必须由单一的肉瘤组织构成,除外恶性混合间质瘤的可能;②骨样或骨成分必须由肉瘤构成;③原发的骨肿瘤能除外。患者在35~83岁,平均61岁。男女均等,最常见症状为胸痛,左右发病等,治疗为切除术,预后较差。

(7)其他肉瘤:脂肪、神经源肉瘤及恶性间质瘤同样罕见。预后:所有以上梭状细胞肉瘤,除平滑肌肉瘤及支气管内纤维肉瘤外,预后很差,极少活过1年。

5.大血管起源的肉瘤 肺动脉干肉瘤是原发于肺动脉或心脏的肺动脉瓣的肿瘤,多依肿瘤的主要细胞类型分为:未分化、平滑肌及纤维肉瘤,在血管内向远侧或向血管外侵入肺内播散。

可见于20~81岁,平均50岁,女性稍多见,症状为胸痛、憋气、咳嗽、咯血及心悸,可有心脏收缩期杂音,伴近端血管扩张的肺动脉高压是特定指征,晚期有右心失代偿表现。

X线胸片:见分叶状肺门旁肿物;血管造影见肺动脉内多发缺损;CT及MRI有助诊断。治疗:应行切除术,术后可辅助其他治疗,但预后差。

6.小血管起源的肉瘤 恶性或低度恶性的肺内该类肿瘤有:血管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血管外皮瘤及血管内皮瘤。Kaposi肉瘤不在此讨论,因其无肺内原发。Enzinger及Weiss(1983)定义的“血管内皮瘤”通常认为是血管肿瘤,但不能确定其准确的组织学分类作为其最终的生物行为。

血管肉瘤:肺内极罕见,最可能为肺动脉干或胸外的右心室的转移癌,可伴血胸或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预后差。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Dail及Liebow 1975年首次报道,最初称血管内支气管肺泡瘤,后称为硬化性内皮瘤,最后定名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可见于软组织、肺、肝、骨。年龄4~70岁,1/3为30岁以下,女性是男性的4倍。无症状或有干咳。X线胸片及CT见:双肺许多小结节,直径1cm左右,诊断后平均成活4.6年,也有报道反复外科切除后存活24年者。多因肺功能不全死亡。

血管外皮细胞瘤:源于无处不在的毛细血管外皮细胞,常位于下肢软组织及腹膜后。发生于肺的男女相等,平均46岁,1/3无症状,可有胸痛、咯血、憋气及咳嗽,偶伴肺性骨关节病。X线胸片示:分叶-界清、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影。

治疗为手术切除。预后不同,依胸部症状、大小(超过8cm)、有胸膜及胸壁侵犯、肿瘤坏死及巨大细胞(>3个有丝分裂/10高倍野)而定。>5cm者有33%转移,>10cm者66%有转移。诊断后2年内多复发,对放、化疗无效。

7.癌肉瘤 此类肿瘤主要由上皮成分和间质成分构成。上皮成分常为鳞癌,间质成分常为纤维肉瘤。相对于单一的肉瘤及鳞癌,癌肉瘤的分化程度及预后明显差。

50岁以上病人多见,男性发病约为女性的5倍,最常见于远端支气管,瘤体常生长较慢,更多为腔内生长,浸润气管壁生长较少见,但也可见侵及周围肺组织,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特别是脑转移最常见。症状为咳嗽、咯血,胸痛不适也可见。可有肺性骨关节病。周围者可无症状。肺癌肉瘤有以下特点:①多见于老年男性;②大支气管腔内息肉样包块;③组织学:恶性上皮细胞簇可见非典型纺锤状或多形性肉瘤细胞组成的基质;④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抗体显示上皮成分,而基质对波形蛋白(vimentin)起反应。

应尽可能手术切除,1年生存率不足20%,少数病人存活可超过5年或更长,也有活10~20年者。

8.肺母细胞瘤 为两种恶性间质及上皮成分肿瘤构成,其成分近似癌肉瘤,似肺在3个月的胚胎状态,故称为肺胚细胞瘤。在1952年,Bamard以胚胎瘤的名词首先报道该病;1961年,Spencer定名为母细胞瘤,

根据组织学特性分为:①分化好的胚胎腺癌,为恶性上皮成分似胚胎的肺,但无恶性基质;②双相母细胞瘤。平均年龄35岁(1~72岁),女稍多于男,41%无症状,可咳嗽、咯血、憋气,体检无异常,个别呼吸音减弱。

X线胸片:单侧肺包块,可呈周围型或中心型。化验无特殊,纤支镜和穿刺对诊断有益,54%为分化好的胚胎腺癌,46%为双相胚细胞瘤,前者大小在1~10cm(平均4.5cm),后者2~27cm(平均10.2cm)。组织学为恶性腺体及成人肉瘤样或胚胎间质成分。

治疗采用手术切除,可辅以化疗,瘤体<5cm者预后较好。分化好的胚胎腺癌预后好于双相母细胞瘤,转移与复发是预后差的原因。

9.恶性畸胎瘤 肺内畸胎瘤少见,绝大多数恶性发生在左上叶,原因不明,一半是恶性,易与胚细胞瘤混淆,预后差。

10.恶性室管膜瘤 病变原因不明,推测其为小细胞癌治疗过程中的化生产物,Crotty 1992年首次报告1例小细胞癌治疗后患者,单发周边型室管膜瘤的超微及免疫学特征与小细胞肿瘤明显不同。

11.支气管恶性黑色素瘤 29~80岁均可发病,男女无差异,多位于隆突及支气管,气管发病较少见。症状体检及放射学与原发支气管癌相同。诊断原发性支气管恶性黑色素瘤,需首先除外其他原发部位,参考标准如下:①既往无皮肤病变(特别是黑色素瘤)手术史;②无眼肿瘤手术史;③单发肺肿瘤;④形态为原发肿瘤特征;⑤切除时无其他器官的黑色素瘤;⑥尸检无其他器官原发黑色素瘤。所有病例均须与黑色类癌鉴别,免疫及超微结构在两者的差别如表2所示。

一旦确诊原发肿瘤应尽量手术切除,预后中等,报道称最长可存活11年。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痛性纤维脂肪瘤的疾病介绍
下一组:哪些人不宜食用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