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传染科 查看: 10
肝炎是常见的肝部疾病了,而且肝炎是传染几率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家庭里有谁患有肝炎了,没有做好及时的预防措施的话,其他的人也就有很大的可能会出现肝炎了,肝炎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有很多的,会出现恶心的现象,食欲也会减退,慢性肝炎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详细的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痛腹胀有何特点
肝脏本身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重要器官,具有许多重要的消化功能。慢性乙型肝炎干细胞受损使胆汁分泌减少,消化脂肪和蛋白质的能力下降,食物聚集在回肠下端和升结肠,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引起食糜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腹胀。另外,慢性乙型肝炎常伴有胆囊和胃、十二指肠疾患,也可导致腹胀。
慢性乙型肝炎常导致自主神经或消化道激素的调节功能时常,引起胆道功能性运动障碍,影响胆汁排泄,因此,患者的腹痛通常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在活动及体位改变时疼痛可能更为明显,可向右肩及锁骨上区放射,主要由于:
①肝脏炎症时,肝脏的肿大引起肝包膜的伸张,刺激肝包膜上的感觉神经,而引起疼痛。
②肝实质的炎症刺激肩及锁骨上区的放射性疼痛。在患者黄疸程度加深后,腹痛的性质可发生改变,表现为腹部阵发性的绞痛,右上腹及全腹的压痛及反跳痛,且疼痛程度较为剧烈。这是因为肝胆管内高压及胆汁经由肝细胞的连接部渗入disse间隙,再经肝包膜下淋巴管溢人腹腔,产生原发性非感染性的胆汁性腹膜炎。
另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伴有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系统疾病。胆囊炎、胆管炎引起胆道黏膜炎症和胆道系统周围炎而产生疼痛。
2慢性乙型肝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简称HBV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的传染病,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乙肝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急性、慢性、淤胆型和重症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数病例可转变为原发性肝细胞癌。本病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广泛流行,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我国人群感染率约50,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每年因乙肝病间接死亡者达30~50万人之多。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病毒本身并无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乙型肝炎的肝细胞损伤主要是通过机体一系列免疫应答诱发肝脏的免疫病理损伤,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脱去包膜,穿入肝细胞质内,部分双链环状HBVDNA进入肝细胞核内,在宿主酶、RNA聚合酶、HBVDNA逆转录酶、HBV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装配成完整的HBV,释放至肝细胞外,cccDNA半衰期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从而导致乙肝慢性化,病毒持续在肝细胞内复制,使肝细胞不断受到免疫损伤,造成肝功能的损害。也有学者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存在有多种机制:如病毒因子引起的先天性免疫低下、 变异病毒的免疫逃避、 T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以及T细胞受到抑制。
西医治疗
目前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药物主要有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如alpha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下面主要讨论几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
alpha干扰素
干扰素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Vp,后者可抑制病毒D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可以增加效应细胞组织相容抗原1HLA1的表达,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但由于干扰素适应证有限,不良反应明显,需要注射给药,且价格较贵,限制了该药的推广使用,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及流感样综合征,还有体重减轻、脱发、情绪激动,骨髓抑制致血细胞、血小板减少,轻度贫血,偶可发生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内分泌系统功能,亦有产生干扰素抗体者。
拉米夫定
拉米夫定是一个抑制病毒DNA合成的双脱氧核苷类药物。其作用位点在HBVDNA聚合酶,通过与三磷酸脱氧胞苷dCTp竞争整合人HBVDNA链,导致DNA链合成的终止,从而发挥抑制病毒作用。它的优点是口服有效,价格低廉,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与HBV相关的肝脏疾病并可明显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无法从根本上清除乙肝病毒,且长期应用易产生病毒变异、发生耐药和停药反跳等问题。
阿德福韦酯
阿德福韦酯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无环核苷类似物,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即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后者通过两种方式抑制 HBVDNA多聚酶逆转录酶:一是与自然底物脱氧腺苷三磷酸竞争,二是整合到病毒DNA后引起DNA链延长终止,可明显抑制HBVDNA复制。但该药停药后易出现反跳,而且长期口服本药有一定的肾毒性,主要是血清肌酐升高和血磷的下降,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者,应定期监测血清肌酐和血磷。
恩替卡韦
恩替卡韦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它分子内的三磷酸盐成分能够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用于治疗成人伴有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但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无明确停药指征,患者停药后病毒极易反跳二是长期应用患者易出现耐药三是长期应用易致乙肝病毒发生变异。
3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心理护理
1.与病人交流
用倾听技巧鼓励病人说出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耐心解释本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案、注意事项,使病人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在病人住院期间要时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和安慰,随时告知病情恢复情况,尤其要满足病人生活需要,满足患者被了解的需要,减轻患者的孤独感。
2.科学宣教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慢性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有医源性伤口感染,母婴垂直传播,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医护人员要将此信息反复传达给大众及病人家属,消除大家对乙型肝炎患者的恐惧和歧视。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时间长,费用较昂贵,因此给家庭带来一定经济和精神压力,护理人员应给予家属更多的支持和同情,注意与家属的沟通,帮助其宣泄不良情绪,及时将患者情况与家属沟通,取得社会支持,尤其是家人支持非常重要,具有缓解病人压力,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作用,增强病人治疗疾病的信心。
3.对少数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患者的心理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少数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这种现象使许多患者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谈时,应耐心聆听其倾诉,不轻易打断,并用简单的语言或体态语言回答患者,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对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要有正确的认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既要看到乙肝与肝癌的相关性,又要看到这种比例不是很高的现实,肝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而免疫状态又与个人情绪密切相关,心理负担过重只会影响预后,对病情毫无用处,乐观地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良好而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明智的做法。
4.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劳累,规律生活,戒烟酒,饮食合理,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和油炸的食品,若胡乱忌口,使病人无法得到充足营养,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5.坚持随访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长期的过程,医护人员要想方设法使病人认识到随访的重要性、必要性,肝功能严重损害的情况下,1个月检查1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病情稳定3个月检查1次,如身体不适要及时复查。
4慢性乙型肝炎的饮食注意事项
1.禁忌酗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可以转化为醛,它们对于肝脏都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
2.禁忌饮食过量
过多食肉和糖类。过多的吃肉类和糖类,会使多余的蛋白质和糖类食物转化为脂肪而储藏,其中肝脏也是重要储藏点,乙肝患者最好安排多样化的均衡饮食,尤其是要自我控制体重,少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咸肉、全脂牛奶等。
3.禁忌过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劳累过度消耗大量营养和氧气,导致肝脏能量供应大幅度减少,削弱肝脏的抗病力,会使乙肝病毒迅速扩散。病情波动期,最好卧床休息,静养康复。
4.禁忌发怒、抑郁
愤怒会使人呼吸急促,血液内红细胞数剧增,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凝结加快,心动过速,这样不仅妨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更影响肝脏健康。。
5.禁忌过度纵欲
过度纵欲,引起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不仅血液循环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张,而且伤耗元气,损害肝肾。
5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家族性传播
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性垂直传播,包括母婴垂直传播和父婴垂直传播,尤以前者居多。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我国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突出。动物和人体研究证实,乙肝病毒可通过生殖细胞传播。
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
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3、缺乏预防意识
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使得对乙肝的预防难以贯彻,慢性病例越来越多。
4、漏诊
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无黄疸型肝炎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未得到及时诊治和休息有关。
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
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乙肝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抵制剂治疗者,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
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且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