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传染科

怎样预防宝宝麻疹

时间:2023-05-23 分类: 传染科 查看: 7

家长们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问题,所以不允许孩子出现任何的疾病,那么预防知识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在孩子的身边小儿麻疹的病发率极高,一旦发病就会严重的伤害到患儿的健康,会严重的危害到患儿的健康,因此各位家长朋友需要清楚的认识小儿麻疹的知识,尤其是要进行麻疹的预防工作才行,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此病的预防办法有哪些呢。

1麻疹的检查

1、脱落细胞检查:

(1)经显微镜检查鼻咽部脱落细胞中的多核巨细胞及包涵体。清洁鼻腔后,以软柄棉拭子经鼻腔取鼻咽部粘膜的脱落细胞涂在玻片上,酒精固定,姬姆萨染色,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多个(1个低倍视野下即可见到5―6个)多核(大多在l0个以上)巨细胞及核内与胞浆内的嗜酸性包涵体。这种多核巨细跑在麻疹前驱期和出疹最初2日内多可找到,患病5―7天后则很快消失。此项检查方法简便,40分钟即可获结果,阳性率约86%。当鼻咽部的多核巨细胞消失后,用同样方法检查尿沉渣中的脱落细胞,有时仍可见同样改变。

(2)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脱落细胞中的麻疹病毒抗原,此法更是一种快速灵敏又具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方法,但复杂,不易推广。

2、病毒分离:取鼻咽拭子、眼拭子、咽部含漱液、血液或尿液接种含有培养液的人胚肾、人羊膜细胞或猴肾细胞上,可分离出麻疹病毒。这种检查法在前驱期和出疹第―天的阳性率较高。出疹第二天后则很难获阳性结果。

3、血清抗体测定:通常是用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3种方法测定血清中的麻疹抗体。其中尤以血凝抑制试验敏感性最高,特异性强,方法简便,费用较低,因此最为常用。如果恢复期血清与急性期血清相比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则为有临床意义。

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的方法也有几种。用2―巯基乙醇的方法灵敏度不够高,病程早期往往难以获得阳性。首都儿研所用金葡菌cowanI株悬液吸收患者血清,与间接免疫荧光法结合使用,在发病后2―3天血凝抑制抗体还检测不出来时即可检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近数年来将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法应用于麻疹免疫球蛋白M抗体检测提高了灵敏性,减少了血清用量。这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于出疹后10天达高峰,以后渐降,至出疹30天后则难以测出,因此对此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应注意采血时间。

2怎样预防宝宝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多发生于3个月~7岁的小儿,尤其3岁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多见。麻疹病毒存在于患儿口腔、鼻腔及眼分泌物中,当患儿咳嗽、打喷嚏或呼吸时,病毒随飞沫散布到周围空气中,没有出过麻疹又没有注射过麻疹疫苗的小孩吸进了麻疹病毒,90%以上就会被传染。我国早已普遍实施了麻疹疫苗的接种,不仅使麻疹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而且也使其发病后的病情大大减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及青年人中多见。而且一旦患了麻疹,没有特效治疗,因此本病重在预防。

预防麻疹的具体措施如下:①应首先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有计划地按时接种麻疹疫苗,使机体获得对麻疹的自动免疫能力。我国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不宜过早接种。②对于密切接触了麻疹患儿的易感儿应检疫观察3周,应给予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使其获得暂时性保护而不致发生麻疹或仅发生较轻的麻疹。③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麻疹患儿即应早期隔离,避免其他孩子与之接触,以阻断其传播。麻疹患儿一般要隔离到出疹后6天,如并发肺炎,应延长隔离期至疹后10天。④切断传播途径。患儿衣物应在阳光下爆晒,患儿曾住房间应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同时应开展麻疹知识宣传教育,了解防治麻疹的常识,提高群众防病保健的水平,流行季节中易感儿童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3有哪些原因引起了麻疹呢

小儿麻疹的病因:

麻疹是急性病毒传染病中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皮肤病,麻疹在临床上表现的特征通常为发热,咳嗽,鼻炎,结膜炎,颊或唇粘膜出现粘膜疹(koplik斑)和皮肤散在的斑丘疹。病因学和发病机制,麻疹由副粘液属的麻疹病毒引起,麻疹(与水痘相仿)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主要通过前驱期和出疹早期病人鼻,咽,口的飞沫传染,也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核传播。通过未感染的人或物品间接传染少见。传染期从出疹前2~4日持续到出疹后2~5日。皮疹消退时病毒已从鼻咽部分泌物中消失。在疹后出现轻度脱屑时,已不再具有传染性。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通常与以前曾接受过麻疹灭活疫苗(现已不再使用)免疫有关。据推测,灭活的麻疹病毒疫苗不能阻止野毒株病毒感染并能使病人致敏,以致临床表现明显改变。不过已经知道,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也会发生非典型麻疹综合征,这很可能是由于贮藏不当致使灭活不全的结果。流行病学,在广泛进行计划免疫接种之前,麻疹每2~3年流行一次,其间伴有地区性小流行。近年来在美国发病的流行病特点变化很大:现在,暴发常见于以前接受过疫苗的十几岁的少年和青年及未接受过疫苗的学龄前儿童。母亲患过麻疹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差不多能维持一年,一年后易感性增高。患一次麻疹后能产生终生免疫。

4麻疹的饮食

1、忌吃羊肉。羊肉为温补食品。《中药大辞典》中说:凡外感时邪者忌服。麻疹亦应属外感时邪之疾,为麻疹病毒性传染病,羊肉性热助火,故当忌食。

2、忌吃鸡蛋。孩子麻疹期间,本当清淡饮食为宜。鸡蛋补虚,《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动风阻气。《饮食须知》亦云:孩子患痘疹者,不惟忌食,禁嗅。所以,麻疹患儿,忌食为妥。

3、忌吃狗肉。狗肉为温补食品。麻疹期间只宜清淡饮食,忌吃温补食物。狗肉性温,食之易发热动火,生痰发渴,火热之症不宜服食。麻疹患儿必有发热,《本草纲目》又说:热病后食之,杀人。所以,无论在麻疹期或麻疹恢复间皆不宜食。

4、忌吃桂皮。桂皮又称肉桂,是常用的调味佐料。性大热,味辛甘,有补阳温里之功,但又有辛甘大热助火,燥烈耗阴动血之弊。所以,孩子麻疹发热期间,切勿服用桂皮之类的调料食品。

5、忌吃丁香。丁香为五香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性温,味辛,有助热上火之性。所以,《本草经疏》中指出:一切有火热症者忌之。尤其在孩子麻疹发热期,更不宜食用含有丁香的五香调味品。

6、忌吃人参。人参性温,味甘苦,为温补性强壮中药。孩子出麻疹,只宜吃清淡之物,或有透发麻疹作用的食品,不宜吃温补助热之物,尤其是人参之类性热助火,耗液伤阴之品,更应忌食。

此外,麻疹患儿还应当忌吃酸石榴、李子、梅子、辣椒、茴香、胡椒、花椒、大蒜、韭菜、洋葱、马兰头、牛肉、鹿肉、肥肉、猪油、烤鸭、烤鹅、油条、糍粑、糯米饭、年糕、炒花生、炒瓜子、炒黄豆、黄芪、黄精、白芍等。

5如何鉴别麻疹

1.风疹 重点应与轻型麻疹相鉴别。风疹特点为:多见于幼儿及学龄前期小儿,成人少见。前驱期短而症状轻,无热或低热,轻咳、流鼻涕,较少发生眼结膜炎,无科氏斑。起病1~2天后即出疹,迅速见于全身。皮疹为稀疏色淡斑、丘疹,1~2天内即消退,不脱屑、不留痕。同时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很少并发症,预后好。测血清特异抗体可助鉴别。

2.幼儿急疹 多见于婴幼儿,1岁以内为主。骤起高热,持续3~5天,而突然下降,可伴发高热惊厥,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热退时或热退后出现皮疹,呈散在玫瑰色斑丘疹,以躯干为多,1~2天即自动消退,疹退后一般不脱屑或留有色素沉着。发热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猩红热 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头大小红疹,疹间皮肤充血,呈现一片猩红,压之退色。疹退后可发生大片脱皮,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

4.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时常伴发各种类型皮疹。多发生于夏秋季。出疹前常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腹泻等,偶见黏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继而出疹,也有热退方出疹者。皮疹多样,大多为斑丘疹,也可为小疱疹、荨麻疹样。皮疹消退后不脱屑、不留痕。外周血象无特殊变化,或可有白细胞轻度增加。

5.其他 如败血症、斑疹伤寒、药物过敏、过敏性皮疹、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等亦须与麻疹鉴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可加以区分。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中医对禽流感的认识
下一组:和乙肝患者吃火锅会不会被传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