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外科

究竟为什么要切除脾脏呢?

时间:2023-05-23 分类: 外科 查看: 36

大家都知道很多器官被切除主要是因为该器官受损或该器官遭受了感染,但脾脏却不尽然,脾脏受损或感染是会被切除,其实有时没有受损也会被其他手术顺带切除,例如下面说的胃癌根治术的附加手术。那么出现哪些情况会切除脾脏呢,不知道的朋友们可以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1究竟为什么要切除脾脏呢?

要切除脾脏的适应症:

1.外伤性脾破裂。

2.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功能亢进。

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4.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5.脾囊肿。

6.脾肿瘤。

7.胃癌根治术的附加手术。

8.慢性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白血病。

9.Hodgkin病的分期性剖腹探查术

脾脏的做用。

脾脏主要的两个功能是造血和免疫,造血功能主要是胎儿期,在成人,正常情况下脾脏不再担负造血功能,除非是在少数病理情况下。

脾脏也是中枢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胎儿时脾脏是造血器官,出生后造血功能被红骨髓取代了,但脾脏仍能制造淋巴细胞等与免疫相关系的细胞和物质。它还有过滤血液的作用,进人人体的细菌、病毒及其他异物在这里经过处理后,被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消灭掉;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这里被破坏、清除。脾脏还会对新生的红细胞进行必要的“修整”,并贮有大量的血小板。脾脏像浸了血的海绵,贮有较多的血液,当人体紧急需要时,脾就收缩,挤出血液,所以脾还是个应急的小血库。

人体的每一个器官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脾脏也不例外,虽然切除后不会致命,但对人体健康肯定是有影响的。我们要学会维护并保护好自己的东西。生命之源在于运动,经常运动且养成良好习惯更重要。

2脾脏的构造

外观与位置

人体的脾脏位于腹腔左上方,与第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脾可分为光滑隆凸的膈面、和凹陷的脏面两面。脏面前上方与胃底相连,后下方与左肾和左肾上腺相连。神经、血管自脏面中央的脾门处出入脾脏。脾脏除与胰腺连接处和脾门处外,均被腹膜包裹。腹膜邹襞形成的韧带对脾起了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脾脏在活体时为暗红色,上缘较锐,有2-3个切痕,而下缘则相对钝厚。脾质脆而软,受暴击后易破碎。成人的脾脏重约150-200克。正常情况下,脾无法被触及,肿大的脾则容易被触到。

结构

脾由被膜、小梁、白髓、红髓、边缘区几部分组成。

脾脏的被膜较厚,被膜表面大部分还覆有浆膜。被膜和脾门的结缔组织伸入脾的实质,形成许多的小梁。这些小梁互相连接,形成了脾脏的粗支架。小梁间的网状组织结构则形成了脾淋巴组织的细微支架。被膜和小梁内的平滑肌细胞可以通过舒张或邹缩调节脾的含血量。

脾脏内的白髓位于脾内小动脉的周围,由靠外的含有B细胞和CD4+T细胞的边带和内部围绕血管形成的淋巴鞘两部分构成。因为该部分在脾的新鲜切片上呈散布的灰白色小点状,故名“白髓”。另外,正常人体内含量很少、主要由B细胞构成的脾小结也是白髓的一部分。

红髓则占到了脾实质的三分之二,因为红髓含有大量的红细胞,所以显红色。红髓由脾索和脾窦两部分组成。其中,脾索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大部分穿过它的血液都能够穿过它重新回到循环系统,惟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以及异物会在此被吞噬。血窦则充满了血液,抗原和淋巴细胞均是通过它进入脾脏的。脾窦壁附近有不少巨噬细胞,它们的凸起可以伸入脾窦的腔内。

脾还有一种名为“边缘区”的结构。该结构是红髓和白髓的交界处,宽达100微米。其中的淋巴细胞分布比白髓稀疏,但比红髓要密一些。从胸腺或骨髓迁入脾的淋巴细胞会在这里进一步成熟。该区域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处理。B细胞通常会在这里开始活化。边缘区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抗原的区域,是引发免疫反应的重要部位,也是血液中淋巴细胞进入脾内淋巴组织的重要通路。

值得注意的是,脾没有输入淋巴管,脾内也没有淋巴窦,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血窦(脾窦)。

3脾脏的功能

脾脏有滤血的功能。边缘区和脾索是滤血的主要场所。脾内的大量巨噬细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比如红细胞)、抗原和异物。此外,侵入人体血内的抗原,可在脾内激发免疫反应。此外,脾还能够储藏血液。人脾可以储存约40毫升的血液,马的脾脏则存储了马体内大约30%的红细胞。胚胎发育早期,脾有造血的功能。但出生后脾的造血功能基本消失,仅在部分条件(比如人体出现严重造血障碍时)刺激下才能够恢复。

4脾脏的血供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左动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5脾脏的生理功能

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脾的肿大对于白血病、血吸虫病和黑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促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当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着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B淋巴细胞约占脾内淋巴细胞总数的55%,在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继而分泌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球蛋白IgG,且具有抗原提呈能力.研究发现,脾脏切除后,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异常且血清IgM水平明显下降,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T淋巴细胞脾脏拥有全身循环T淋巴细胞的25%,直接参与细胞免疫,并对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分布有重要调节作用.脾脏对T淋巴细胞免疫的调节作用是肿瘤免疫的一个重要环节.脾脏切除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Th)数量减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数量相对增高,导致肿瘤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 脾脏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抗原颗粒的作用,还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APC),调节和增强免疫应答.除自身能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 IFN、IL-1等活性物质直接参于抗肿瘤作用外,还能调节细胞毒素T淋巴细胞(CTL)、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泛的免疫感应及效应功能。

树突状细胞(DC)、自然杀伤(NK)细胞和LAK DC具有比巨噬细胞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作为APC参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LAK细胞对自体或异体的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杀伤作用,能非特异性地杀伤多种对NK细胞、CTL不敏感的肿瘤细胞,在抗肿瘤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它生在腹腔左上方,质地比较脆,容易外伤。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

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肾出现囊肿怎么办
下一组:肝脏不好,需要做哪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