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外科 查看: 23
研究表明,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多发于30岁以下青少年身上的先天性疾病。有一定的癌变几率,如果不及时治疗,癌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可以说,甲状舌管囊肿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还是手术,但是临床发现很多的案例。那么为什么甲状舌管囊肿容易复发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作简单介绍。
1甲状舌管囊肿复发
1、舌骨中段处理不当。注入美蓝后有时可见舌骨内有多个蓝点,可能就标志着瘘管的细小分支。术中若不切除中段舌骨或过短,导致残留。
2、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类型复杂,主要有囊肿-管道型、囊肿-管道-囊肿型、瘘管-囊肿-管道型等,术前对囊肿或瘘管的大小、走行估计不足,手术不够精细,致细小瘘管残留,容易。
3、未准确切除舌骨与舌盲孔之间的瘘管。多次感染或切排、手术造成瘢痕增生粘连,解剖界限不清,病变组织剥离困难,造成残留。甲状舌管囊肿通常位于舌骨的尾侧中线上,因此应注意舌骨下方的分支。
4、手术过分剥离囊壁及瘘管,细小的分支容易残留于周围组织中。过分牵拉致纤维状管道断裂,也容易导致遗留管道组织。囊肿发生于舌根部位,有些患者不愿颈部留有瘢痕,要求口内入路手术,由于术野和器械的限制,手术不能完全,易导致。
5、囊肿可位于沿甲状舌管线路的任何位置,囊肿上下方都可能存在瘘管。囊肿大部分位于舌骨区,一般位于瘘管末端,由瘘管末端扩张而成,少部分瘘管经过舌骨向下延伸,囊肿不在瘘管的末端。如果对这种病理情况不了解,手术时仅将囊肿、舌骨及舌骨以上的瘘管切除,遗漏了囊肿下方的瘘管,将导致。
2甲状舌管囊肿及瘘的外科治疗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64 例中,男52 例,女12例,年龄最小2 岁,最大54 岁,平均年龄13 岁, 小于10 岁者39 例, 占总数的61 %。病程最短的1 个月,最长的20 年,平均2 年零4 个月。以颈前肿块就诊者46 例,18 例以颈前瘘口就诊。肿块或瘘口位于颈前正中者58 例,颈前偏左4 例,偏右2 例。22 例可扪及索状上行瘘管,伸舌试验阳性者41 例。术后复发3 例,其中2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1例为本科手术后2 年复发;3 例复发病人中2 例前次手术未切除舌骨体,1 例已作过舌骨体切除。
手术方法64 例行囊肿及瘘管切除术,其中58 例行Sistrunk 氏法,同时切除舌骨体,6 例未切除舌骨体。全部切除到瘘管的“盲端”。64 例病人的术中所见:瘘管穿过舌骨体的58 例,盲端未达舌骨体的4 例,瘘管经舌骨体前方入口底的4 例,经舌骨后3 例。病理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改变。
结果本组病人64 例全部治愈,无手术并发症。3 例复发病例,经再手术治愈。
2 讨论
本组病人中未作舌骨体切除的2 例复发,作舌骨体切除1 例复发。笔者不主张用亚甲兰注射将囊肿及瘘管染色后切除,因大多合并感染,形成粘连,染色剂无法注入,强行注射必然造成染色剂外溢,手术时难以分辨病灶还是正常组织,往往造成残留复发。所以不切除舌骨体不是复发的唯一原因。是否切除舌骨体应在术中根据瘘管的位置而定,凡是瘘管穿过舌骨体,均应将舌骨体连同瘘管一起切除。瘘管未达舌骨体或经舌骨前上行者,不必切除舌骨体。瘘管经舌骨体后上行者,可将舌骨体切除,完整分离切除瘘管。我们认为复发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与囊肿及瘘管的分支未切干净有关,特别是感染性瘘管囊肿炎症未得到很好地控制,术中分辨不清,残留囊壁及瘘管而致复发。
3甲状舌管囊肿的饮食保健
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与性别无显著关系,男女均可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青少年为多见。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囊肿多呈圆形,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以偶然发现为多。
甲状舌管囊肿的饮食保健
(一)饮食原则
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早晚及饭后刷牙。减少烟酒和粉尘刺激,还需纠正张口呼吸的不良习惯。应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少用烟酒,积极治疗咽部周围器官的疾病。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恼郁闷。保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空气新鲜。宜吃清淡、具有酸、甘滋阴的一些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青果等。经常含服四季润喉片、薄荷喉症片等。
(二)饮食宜忌
1.宜:
含维生素C、A、E的水果及蔬菜,如苹果、香蕉、西红柿、萝卜菠萝,葡萄,萝卜,白菜等。同时应注意多使用高热量以及高蛋白的食物,包括各种粥类、面条、米饭以及高蛋白的鱼类、牛肉等。
2.忌:
忌油腻,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与性别无显著关系,男女均可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青少年为多见。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囊肿多呈圆形,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以偶然发现为多。囊肿质软,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下方的囊肿,在囊肿与舌骨体之间有时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囊肿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上下移动;若囊肿位于舌盲孔附近时,当其生长到一定程度可使舌根部抬高,发生吞咽、言语功能障碍。
囊肿可经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容易继发感染,当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吞咽时尤甚。颈部检查可见囊肿表面皮肤发红,界限不清,当囊肿自行破溃或经皮肤切开引流时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此时因内容物引流囊肿可消失。临床上亦可见出生后即存在的原发甲状舌管瘘。甲状舌管瘘的瘘口较小,长期流出淡黄色的黏液或脓性黏液,当瘘口被阻塞时可导致瘘管的急性炎症发作。
4甲状舌管囊肿的病理解剖与分类
甲状舌管囊肿是甲状腺导管残余上皮发生的囊肿,胚胎第四周时,原始咽底部,第一和第二鳃弓之间内胚层增殖内皱形成一向下的袋状突出物,即甲状腺始基。这个部位就是以后舌盲孔处。甲状腺始基下行过程带有中空管及甲状舌管,胚胎第六周此管开始退化,第十周时此管消失。如导管不消失或发育异常,可产生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瘘或迷走甲状腺组织。
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在舌盲孔至胸骨柄上缘任何部位,多数在舌骨下方颈前中线附近,但甲状舌骨囊肿并不是以单管形式由甲状舌管囊肿直接开口于舌盲孔。其三维主体结构研究证明:囊肿或其瘘管网状分枝在舌骨下向头端延伸,在舌骨水平形成多个相互沟通具有分泌功能网状分枝,外形似头盖状,这些头盖状分枝可在舌骨前、后或贯穿舌骨,然后汇成单管离开舌骨向头侧延伸,并在舌盲孔附近再次形成多个相互沟通、具有分泌功能的网状分枝,以一单管或多孔走向舌盲孔。在舌骨水平,头盖状分枝分布在舌骨中线两侧0124~0196cm ,头盖状分枝上缘到舌盲孔附近网状分枝下缘2~6 岁儿童为013~015cm;舌骨头盖状水平到舌盲孔距离婴儿为011cm、3~6 岁儿童为0114cm、16 岁为017~019cm、成人为215cm。舌盲孔与口腔闭锁的原因与先天性瘘管闭锁的节段性分布和瘘管反复感染有关。
亚型中舌盲孔下瘘管内径较粗、网状瘘管分布范围较广,而且多伴反复感染,与瘘管内容物不能及时排入口腔,局部引流不畅有关。由于目前对舌骨水平头盖状分枝处理、皮肤瘘管开口与主瘘管之间切除范围已达成共识,此两因素未做考虑
5甲状舌管囊肿的临床表现
甲状舌管囊肿以男性居多,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50%的病例发生于20岁之前,绝大多数病人可见颈前肿物,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位为最常见。
甲状舌管囊肿的发生与性别无显著关系,男女均可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0岁以下青少年为多见。囊肿可发生于颈前正中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的任何部位,以舌骨体上下最常见,有时可偏向一侧。囊肿多呈圆形,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以偶然发现为多。
囊肿质软,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位于舌骨下方的囊肿,在囊肿与舌骨体之间有时可扪及一坚韧的条索状物,囊肿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上下移动;若囊肿位于舌盲孔附近时,当其生长到一定程度可使舌根部抬高,发生吞咽、言语功能障碍。
囊肿可经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容易继发感染,当囊肿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疼痛,吞咽时尤甚。颈部检查可见囊肿表面皮肤发红,界限不清,当囊肿自行破溃或经皮肤切开引流时可形成甲状舌管瘘,此时因内容物引流囊肿可消失。临床上亦可见出生后即存在的原发甲状舌管瘘。甲状舌管瘘的瘘口较小,长期流出淡黄色的黏液或脓性黏液,当瘘口被阻塞时可导致瘘管的急性炎症发作。
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可伴有颈部胀痛,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等局部症状,合并感染者可表现为痛性包块或脓肿,若已形成瘘者,可见窦道,窦道中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感染明显者可伴有发热,疲乏等全身症状。
体检时,在颈部中线附近可触及肿块,质地软,直径1~5cm,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有弹性或波动感,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触及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可随伸舌运动上下移动。
根据手术中美兰染色范围,及术中、术后的病理切片分析,可将甲状舌管囊肿分为5类:Ⅰ型:舌骨下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上单个瘘管;Ⅱ型:舌骨上、下均有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Ⅲ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下单个瘘管;Ⅳ型,舌骨下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上瘘管闭合;Ⅴ型,舌骨上囊肿或网状瘘管分枝舌骨下瘘管闭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