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外科 查看: 24
阑尾炎是威胁人类身体特别严重的一种疾病,特别是阑尾周围脓肿出现以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那么就会对人的身体,构成很严重的威胁,所以很多阑尾周围出现脓肿到一些患者,想了解一下阑尾周围脓肿病因和预防,为了你能尽快的治疗康复,就来看看下面介绍。
1阑尾炎切除术后易脓肿
据出版的《外科学文献》中的一篇文章,因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患儿比接受常规阑尾切除术的患儿更易罹患术后腹腔内脓肿。 美国Burlington佛蒙特大学医学院的Michael Curci和波特兰缅因州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对453名因诊断为阑尾炎而接受手术的患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140例接受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302例接受常规阑尾切除术,有11例在接受腹腔镜手术时转为常规阑尾切除术。
170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接受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有24%发生了术后腹腔内脓肿,而剖腹阑尾切除术术后发生腹腔脓肿的只有4.2%。研究者在文中指出:“穿孔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发生术后脓肿的危险性比剖腹手术要高5.6倍。” 他们还指出即使对年龄、性别、术中冲洗和术前抗生素等因素加权处理后,两组的危险性差异仍然十分显著。
各种类型的阑尾炎加在一起,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手术后发生术后脓肿的概率分别是6.4%和3.0%,相对危险率为2.2,作者认为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Curci医生等认为:“我们的发现加上以前的研究结果,均提示治疗穿孔性阑尾炎要慎用腹腔镜手术。” 他们认为引起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后脓肿高发的危险因素之一是术中解剖和分离阑尾是在腹腔内而不是腹腔外进行,所以腹腔内污染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2阑尾周围脓肿病因和预防
急性阑尾炎化脓坏疽或穿孔 如果此过程进展较慢 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部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 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 阑尾周围脓肿主要是气滞、血瘀,瘀久化热或瘀积成块,是阑尾周围受感染而发生的症状之一,是化脓性阑尾或已穿孔阑尾所产生的脓液被局限于阑尾周围而形成脓肿的结果。
预防
1、增强体质,讲究卫生。平日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增强体质,提高胃肠道功能,提高机体抗病力,这对于预防阑尾炎来说是必要的。
2、注意不要受凉和饮食不节。饭后切忌暴急奔走,盛夏酷暑切忌贪凉过度,尤其不宜过饮冰啤酒,以及其他冷饮。平时注意不要过于肥腻,避免过食刺激性。
3、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
但是,应当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过度疲劳和身体强烈动作都是阑尾炎的诱因,尤其是在饱腹时暴急奔走。如果有慢性阑尾炎病史,更应注意避免复发,平时要保持大便通畅。
阑尾周围脓肿病因和预防,以上就为很多的患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所以对于很多出现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那么在了解以上的病因和预防以后,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一定要尽快的通过有效的治疗,让自己尽快的康复。
3阑尾脓肿试试大黄牡丹汤
采用单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阑尾脓肿,疗效不错。具体方法是,内服药以专治肠痈的“大黄牡丹汤”为主(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加枳壳、木香行气止痛。如果发热,加清热解毒的二花、败酱草;B超报告有脓液形成,加活血排脓的赤芍、薏仁;病久体质较差,加补气托脓的生黄芪等。要求服药期间,保持每天大便三四次。外用药以芒硝、大黄为主,研成末后,放入一纱布袋内,敷在包块处。因芒硝遇热就融,纱布袋会贴在下腹部。
专家说,中医认为阑尾脓肿的发病原因是湿热蕴结肠道,导致腑气不通,气血淤滞,热盛肉腐而成。大黄牡丹汤来自《金匮要略》,里面的大黄、芒硝通腑泄热,可促进肠蠕动,起到促进毒素随大便排出,加快炎症吸收的作用。加上活血破血的牡丹皮、桃仁,排脓散结的冬瓜仁,具有泄热破淤、消肿散结的功效。据临床观察,该方经加减后,对于B超检查未见脓液、比较局限的阑尾脓肿炎症包块,效果很好。但如果伴有高烧中毒现象,或形成较大脓腔,还是要配合抗生素,必要时及时手术排脓。
4直肠周围脓肿的症状知多少
㈠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内。临床上,此种脓肿较为少见,多因坐骨直肠窝脓肿引流不及时,向上穿透肛提肌所引起,也有直接由肛腺感染所致。由于此间隙顶部为腹膜,容积很大,位置深藏在盆腔内,因此,感染后全身自觉症状显著,而局部症状则不明显。直肠内常有沉重坠胀感,有便意而排便不畅,也有排尿困难,肛门浅表部位无红肿和触痛。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直肠患侧壁外有隆起硬块,有压痛和波动感。
㈡低位肌间脓肿:是位于肛管直肠线以下的内外括约肌之间的脓肿。脓肿一般不大,患者全身性感染症状较轻,而有局部持续性和搏动性疼痛,受压或咳嗽时加重。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缘红肿不明显,但肛管内病区有肿块隆起,压痛明显。
㈢坐骨直肠窝脓肿:这种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常见的一种,位于坐骨直肠窝内。由于窝内充满脂肪,血液运行不畅,极易感染而形成脓肿,多数由肛窦感染后,使肛腺感染化脓,形成肌间隙脓肿,脓液经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向外蔓延而形成;也有时由于肛裂、直肠溃疡或其它间隙脓肿蔓延到坐骨直肠窝而形成。感染的范围较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广泛,而且较深。病人开始时感觉肛管患侧有持续性微痛、酸胀,不如皮下脓肿疼痛那么剧烈,发热、畏寒、头痛、身倦无力等全身性感染症状较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局部症状逐渐加重,病人坐卧不安,行走时疼痛更甚,有时排尿也发生困难。通过望诊,可发现肛门旁患侧、坐骨直肠窝部位表面皮肤肿胀,双侧不对称。通过触诊,可发现有局限性硬结和明显压痛。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患侧坐骨直肠窝内有压痛,压痛平面可伸展到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上;由于脓肿位置较深,在早期皮肤红肿不明显,也无波动感;如皮肤已有红肿或有波动感,则表示脓液已穿入肛门皮下间隙。
㈣肛管后脓肿:位于肛管后间隙,多数由肛门后部肛窦或肛腺感染所致。常分肛管后深间隙脓肿和肛管后浅间隙脓肿。当感染经内括约肌与联合纵肌纤维,沿外括约肌深部与浅部或耻骨直肠肌之间进入肛管后深间隙时,就会形成肛管后深间隙脓肿;如感染沿外括约肌浅部与皮下部之间进入肛管后浅间隙,就会形成肛管后浅间隙脓肿。由于脓肿范围较小,很容易被临床医师忽视。但按压肛门和尾骨尖之间的皮肤时,会有压痛。通过直肠指诊,可发现肛管后、肛管直肠环平面以下有局限性肿块,并有明显触痛。
㈤直肠粘膜下脓肿:生在粘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即粘膜下间隙内,该间隙内有内痔静脉丛和粘膜肌层。临床上,粘膜下脓肿很少见,常因内痔注射或插药不当,痔核化脓或肛腺感染所致。与其它肛提肌以上脓肿相同,全身症状较为显著,肛门外无明显病征,直肠内有沉重坠胀感,排便和行走时疼痛加重。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该处有圆形、椭圆形或条索状隆起,有触痛和波动感,上缘不易触及。
㈥高位肌间脓肿:生在直肠下部、直肠环肌和纵肌之间结缔组织内。常由肛窦或肛门感染、直肠炎、内痔感染化脓、直肠狭窄和直肠损伤等所致。全身症状较明显,肛门外无明显病征,初期病人感觉肛内坠胀,逐步转入胀痛,排便和行走时疼痛加重。通过直肠指诊,可发现直肠壁上有椭圆形隆起肿块,有触痛及波动感。通过窥器检查,可见直肠内有椭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或充血糜烂,边界整齐,常有炎性粘液附着于隆起表面。[NextPage]
㈦肛门皮下脓肿:是位于肛管皮下及肛门周围皮下间隙的脓肿,为最常见的一种脓肿,常发生在肛门边缘(肛门周围间隙),故又名肛门旁皮下脓肿或肛周脓肿。脓肿一般不大,病人全身性感染症状较轻,而局部疼痛剧烈,表现为持续性和搏动性,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重。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门旁有明显红肿、硬结或触痛,如脓肿已局限成脓,可有波动感。
㈧直肠后间隙脓肿:生在直肠后间隙内,即在直肠后骶骨前,上为腹膜,下为肛提肌,与双侧骨盆直肠间隙有直肠侧韧带相分隔。临床上,直肠后间隙脓肿也较少见,多数因坐骨直肠窝脓肿或肛管后脓肿(深部)引流不及时,脓液向上穿透肛提肌所致,偶尔也有因肛腺感染、骶尾骨结核和骶前囊肿感染而引起。临床症状,与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相同,主要为全身感染症状,局部症状不明显。直肠内常有重坠感,骶尾部感到钝痛。通过局部检查,可发现肛门外无明显病症,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深部压痛。通过直肠指检,可发现肠后壁外有隆起肿块,有压痛和波动感。
5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类型
肛周脓肿可发生于不同间隙,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脓肿,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肛门皮下脓肿是在肛门周围皮肤下形成的脓肿,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如果脓已形成,局部有明显的波动感,而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
2、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提肛肌以上,腹膜以下。这类脓肿位置深隐,局部症状不很明显,有时仅有直肠下坠感。但全身症状较重,肛门指诊在患侧直肠壁上有浸润变硬、压痛、隆起及波动感。
3、坐骨直肠窝脓肿在坐骨直肠窝形成的脓肿,其感染区域比皮下脓肿广泛而深。初期仅感肛门不适或微痛,逐渐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随后出现较严重的局部症状,如肛门灼痛或跳痛,在排便、咳嗽、行走时疼痛加剧。肛门指诊能触及患侧饱满,并有明显的压痛和波动感。
4、直肠后间隙脓肿其主要症状同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内有明显的坠胀感,尾骶部有钝痛。可放射至下肢,在尾骨与肛门之间有明显的深压痛。指诊直肠后壁上有压痛、隆起波动感。
此外,根据脓肿致病菌性质可分为:
1、慢性化脓性脓肿大多为结核杆菌感染所致。
2、急性化脓性脓肿 多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感染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