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14
很多妈咪只要宝宝一腹泻,便急着往医院跑。其实,宝宝在腹泻一开始时,多为轻度脱水。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全可在家里进行治疗。这样既及时又方便,还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宝宝恢复病情很有利处。那么,妈咪给宝宝腹泻护理宝典有什么?下面大家就来一起看一看吧。
1小儿腹泻伴发热该如何处理?
小儿腹泻伴发热的主要原因是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中毒症状及脱水引发的症状表现。那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西医 首先我们先谈谈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临床最常见的引发小儿腹泻的病原体是病毒和细菌。若病发于5-8月份,大便呈蛋花汤样,色较黄,有粘液,以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能性大。对由此引起的腹泻及发热,应控制感染,临床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口服,感染较重者可予头孢菌素类药物静脉注射。但此类感染仅占小儿腹泻病的30%左右,临证应细心鉴别,不要冒然使用抗菌素。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多发于秋、冬季,通常起病较急,大便呈水样,患儿一般情况相对较好。对病毒导致的腹泻伴发热,不须使用抗菌药物,而应通过微生态疗法及思密达等控制病情,临床常用的微生态疗法药物有妈咪爱、培菲康等。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脱水所致发热的处理方法。脱水是小儿腹泻的常见症状,发热只是脱水时可能伴发的症状之一,所以临床处理这种发热,重点在于纠正脱水,一俟脱水纠正,发热即随之缓解。脱水的治疗,首先应辨别脱水的程度及性质,而后选择适当的液体口服或静脉补充。同时临床还应注意预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如此,小儿方能得到尽快的康复。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一点,小儿腹泻时,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若小儿体温超过38.5℃,还应同时给予对症退热处理,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小儿常用的退热药有阿苯片、泰诺、百服宁等。
中医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中医认为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不外是感受外邪,内伤乳食及脾胃虚弱。而腹泻伴发热既可见于感受外邪致病,亦可见于内伤乳食致病。具体讲,发热可见于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此外还可见于泻下无度,水阴耗损所致的伤阴证。中医中药不仅对小儿泄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腹泻伴见的发热同样有确切疗效,这里就向大家介绍一二。 风寒泻一般除泄泻、发热外,常伴肠鸣腹痛,大便色淡,鼻流清涕等症,临证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发热重者加用荆芥、防风之类。湿热泻多见于暑湿季节,除腹泻、发热外,常见大便色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诸症,临床可予葛根芩连汤加减。身热重者加用生石膏、滑石、知母之类。伤食泻通常除泄泻、发热,常见大便酸臭、腹胀纳呆、恶心呕吐等,临床一般予保和丸加减,兼身热者用连翘、黄芩、黄连之类。 除上述分型外,临床尚可见到由于暴泻无度,耗损阴津,阴亏内热而见发热者。相当于西医所言“脱水热”。对此型发热,临床可予连梅汤加减。另可加用生葛根以退热生津。 在中药治疗小儿泄泻发热的同时,临床尚可根据患儿情况,酌情选用针刺、推拿等方法做为辅助治疗,对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十分有益。 泄泻发热较重时,针刺在辨证选穴基础上,可酌加曲池、合谷、大椎等穴;推拿时则可酌加退六腑,清大肠,清脾胃等手法。 总之,中药及针灸、推拿等疗法对小儿泄泻所致发热有确切疗效,临床可根据患儿病情,配合西药,适时采用相应措施,使患儿尽快康复。
2宝宝腹泻护理宝典
宝宝腹泻 妈咪家居护理要点
重点1 及早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
很多妈咪只要宝宝一腹泻,便急着往医院跑。其实,宝宝在腹泻一开始时,多为轻度脱水。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全可在家里进行治疗。这样既及时又方便,还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宝宝恢复病情很有利处。那么,妈咪首先要做的是判断宝宝是否是轻度脱水。轻度脱水的宝宝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比平时要少,颜色发黄,并且表现出烦躁、爱哭。
妈咪可从以下几种补液方法中选择一种:用自制的糖盐水补液,即在500毫升的温开水中加入1.75克精食盐和10克白糖,1.75克精食盐相当于啤酒瓶盖的一半,10克白糖相当于2小勺;用自制的米汤加盐液体补液,即在500毫升温开水加入1.75克的精食盐;用医生给开出来的ORS(口服补液盐)补液,ORS补液盐是已配好的干粉,使用时按说明书配成液体即可。
然后,在最初4小时里,按宝宝的每公斤体重给予20—40毫升液体。此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喝多少。2岁以下的宝宝可每隔1—2分钟便喂上一小勺,大一点的宝宝则可用小杯子喝。如果宝宝呕吐,待10分钟后再慢慢地喂;一旦宝宝出现眼睑浮肿,表明补液有些过量,应暂时改喝白开水或母乳。
爱心提示:不要把ORS补液盐加在奶、米汤、果汁或其他饮料中,并且按说明配制完毕之后,不能再往里加糖,否则影响补液效果。
重点2 给宝宝丰富的食物以防止营养不良
传统的腹泻治疗方法,主张让患儿禁食一段时间。然而,这样有碍于身体的营养补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现在主张不要让腹泻的宝宝禁食,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每日至少进食6次。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吃母乳,但妈咪的饮食含脂量要低些,否则会使腹泻加重;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的宝宝,可按平时量喝奶;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离乳食品的宝宝,可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鱼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鲜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
重点3 对宝宝的小屁屁要倍加呵护
由于宝宝排便的次数增加了许多,所以会不断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对皮肤刺激较大。因此,宝宝每次排便后,妈咪都要用温水清洗小屁屁,特别是注意肛门和会阴部的清洁,最好用柔软清洁的棉尿布,且要勤换洗,以免发生红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发红了,应将它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然后涂抹一些尿布疹膏。
重点4 严密观察宝宝病情的发展
如果宝宝烦躁不安加重,囟门和眼窝出现凹陷,哭时眼泪少,看上去口干舌燥,并且,用手捏起大腿内侧的皮肤然后马上松手时,皮肤皱褶变平的时间超过2秒。这种情况表明宝宝的身体脱水已经较重了;或在家已经治疗了3天,但病情总不见好转,出现频繁的大量水样便,呕吐、口渴加剧,不能正常进食进水,补液后尿仍很少,宝宝发烧及便中带血等症状,则需赶快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诊治。
3怎样预防小儿腹泻呢
小儿腹泻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为高,是造成小儿的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儿腹泻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它因素引起的腹泻。其中各种感染性腹泻占小儿腹泻的绝大多数。有人统计,约80%的小儿腹泻是由病毒感染引起。
感染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因此,要使孩子不得病或少得病,小儿家长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易消化,母乳含有多种酶和抗体,特别是出生后最初几个月,所以母乳喂养可增强小儿抵抗力。
2.注意饮食卫生,小儿使用的餐具、奶瓶应每日煮沸消毒一次,每次使用前都应该用开水洗烫。
3.小儿断乳应选在凉爽季节,要逐渐增加辅食量,断乳不能太快,增加的食品应从单一到多样,每次添加的食品就适量。
4.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哺乳期的母亲在哺乳前除洗手外,还应清洗乳头。
5.腹泻流行期间要做好隔离工作,小儿不要到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一般说来,患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的小儿容易患腹泻病。因此,增强机体抵抗力才是真正减少小儿腹泻的关键。
4小儿腹泻的家庭治疗
小儿腹泻一年四季都有,而夏秋季为多发季节,腹泻有感染和非感染之分,把好入口关是关键。还有诸多因素,如环境卫生状况、食品制作过程、喂养者的卫生习惯、婴幼儿全身及消化道的抵抗力都与腹泻有关。非感染腹泻多由于喂养不当或对食物过敏,或天气太热,或受凉等引起的。如大便呈酸味并带泡沫,多由于谷类淀粉食入过多引起的;如大便呈奶油状,多由脂肪摄入过多引起;如大便呈恶臭,似臭蛋味,多由于吃太多肉鱼蛋引起。观察到大便性状,提示家长们在喂养中经意调整食物即可以得到纠正,这类腹泻大便次数不多,每天3~4次,不吐、不发热,精神、睡眠好,适当多喂糖盐水、胡萝卜汤、隔水蒸熟的苹果泥,待大便不再稀薄了,可逐步恢复原来的饮食。
如以母乳喂养的婴儿,腹泻时不必停止喂母乳,只需适当减少喂奶量,即缩短喂奶时间,并延长喂奶间隔,即本来喂每只乳房用10分钟。改为5~7分钟,并将剩余奶汁挤净。因为后一部分奶汁内脂肪含量高,母乳的营养成分与母亲的饮食关系密切,孩子腹泻时母亲少吃含脂肪多的食品,同时喂奶前喝杯温开水,稀释母乳,利于改善婴儿腹泻症状。
以牛奶喂养的婴儿腹泻时,以米汤来冲牛奶喂养,如对半掺,或牛奶2份加米汤1份浓度喂养。牛奶冲稀是为使得肠道逐步适应,用米汤冲牛奶是因为米汤没有发酵作用,减少酸对肠道的刺激,利于腹泻的治愈,当大便恢复正常再改成原来的浓度。
而另一种腹泻与季节有关,气候改变引起感染性腹泻,发生在7月份的称为夏季腹泻,多数由于吃了被苍蝇叮咬过或不太新鲜的食物引起的。发生在9月份至11月初的为“秋季腹泻”,9月份是发病高峰,发病年龄在6个月至1岁半的婴儿,病原是病毒,特点是发病急,发热38℃~40℃,同时腹泻并伴有上感症状,大便呈米汤样、蛋花样,像水一样冲出来,没有腥臭味,很快就有脱水表现,如眼眶下凹、唇干、口渴、哭闹不安。当大便每天4~5次、未呕吐、精神好,在家中也应该有治疗方案:(1)多喂水,预防与纠正脱水;(2)继续给易消化的饮食;(3)适当合理用药,如思密达、乳酶生。为减少静脉补液带来许多不便,在脱水不重、大便次数不多时,给予多喂水来补液。
5小儿腹泻患者吃什么药好
中医
一、内服
1.伤食型:
症状:腹痛腹胀,泄泻量多,酸腐秽臭,常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口臭嗳酸,口渴纳少,呕吐酸溲,舌苔厚腻微黄,脉滑数,指纹沉滞,色紫。
导滞通下:一捻金、七珍丹等。
健脾止泻: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虚寒型:
症状:便稀多沫,甚如水样,色淡臭味小,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小便清长,可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指纹色红或淡红。
用钱乙六味白术散或益黄散,酌加益智仁、补骨脂、吴茱萸或枳术丸。
3.湿热型:
症状:腹痛即泻,大便黄褐热臭,一日十余次,可表现为暴注下迫,便如水样,亦可为泻下粘滞不爽。肛门灼热发红,身有微热,烦躁口渴,尿少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
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口渴目陷,小便短赤,欲伤阴津:加用连梅汤,酸甘化阴。
四肢不温,神萎情淡,阳气衰弱:急用参附龙牡汤,或酌加人参、附子、五味子等。
神情淡漠,昏睡露睛,手足蠕动,欲致慢脾风:加附子、人参、肉桂等,或加固真汤。
烦躁不宁,欲化火内陷:加用钩藤、石决明、玳瑁、天麻、羚羊角粉、紫雪丹之类。
二、外用
止泻散敷脐:
取白芍2g,陈皮1g,升麻1g,吴茱萸1g,丁香1g,姜半夏1g,共研末备用,充分混合。
此为3 次用量,用时取上药末1 / 3 食醋调成稠糊状,外敷于用75%的酒精消毒后的患儿脐窝内,剪取稍大于药糊的塑料薄膜压盖药糊上,外用医用纱布块覆盖,胶布固定,24h 换药1 次,3 次为1 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