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12
偏头痛在不同年龄段都有发生。调查数据显示,据了解,目前我国18岁至65岁人群的偏头痛患病率高达9.3%。除了药物治疗外,研究表明,某些营养素也有助缓解偏头痛,且没有任何副作用。那么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如何赶走偏头痛吧。
1偏头痛吃什么药
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是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类非处方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产生解热、镇痛作用,适用于缓解急性发作的轻、中度偏头痛。其复方制剂散利痛,也是偏头痛患者经常选用的药物,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异丙安替比林和咖啡因,其中的咖啡因是中枢兴奋药,与对乙酰基酚配伍使用,能够增强镇痛作用,适用于偏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酚一样,属于解热镇痛抗炎类的非处方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镇痛作用,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强,适用于缓解急性发作的偏头痛,该药的普通制剂与缓释剂均可使用,缓释制剂如芬必得作用较持久,每隔12小时服用1次,比较方便。与该药类似作用的萘普生也常用于轻、中度偏头痛的治疗。
麦角胺咖啡因:该制剂每片含酒石酸麦角胺1毫克、咖啡因100毫克,其中的麦角胺主要通过对平滑肌的直接收缩作用,并与5-羟色胺受体的激动有关,使脑动脉血管的过度扩张与搏动恢复正常,从而减轻头痛;咖啡因可增强麦角胺的疗效,并减轻副作用。该制剂主要用于程度较重的偏头痛患者减轻症状,宜在头痛发作时短期使用,若能在偏头痛先兆期应用效果会更好。由于该药对偏头痛无预防和根治作用,且连续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及成瘾可能,因此须严格掌握用法用量,一般首次口服1~2片,如无效,隔0.5~1小时后再服1~2片,每次发作一日总量不超过6片,一周内不超过10片。
舒马普坦: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具有收缩颈动脉作用,适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口服初始剂量100毫克,每日2~3次,一般在口服后约30分钟可缓解症状,若第一剂量服用后无效,就不再给予第二剂量。与舒马普坦药理作用相似的佐米曲普坦,通过收缩血管和抑制神经肽的释放缓解偏头痛发作,适用于偏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两药对偏头痛患者无论有无发作先兆均有效,但不用于预防,并仅适用于已明确诊断的偏头痛患者。
苯噻啶:具有较强的抗组胺、5-羟色胺和较弱的抗乙酰胆碱作用,并可抑制缓激肽对神经末梢的致痛作用,适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治疗,能减轻症状及发作次数,但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无即刻缓解作用。常规用量,每次0.5~1毫克(1~2片),每日1~3次。药理作用与之相似的赛庚啶也可用于频繁发作偏头痛的防治,每次口服2~4毫克(1~2片),每日3次。
其他西药: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吲哚洛尔及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尼莫地平等均可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治疗。有报道称α受体阻滞剂双氢麦角碱,在偏头痛发作后数小时应用仍有效。动物实验证明,原用于抗精神失常治疗的硫必利、舒必利具有良好镇痛作用,可有效治疗偏头痛。近年报道,抗抑郁药阿米替林、马普替林、氟西汀、帕罗西汀、曲唑酮等,以及抗癫痫药卡马西平等均在偏头痛防治上有一定作用,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中药:在偏头痛治疗的方剂中,常用中药有川芎、当归、天麻、元胡等,其中川芎理气、活血、疏风、止痛;当归补血、活血、破血、养血、化瘀止痛;天麻平肝潜阳、息风止痛;传统止痛中药元胡更有活血、理气、止痛之功效。以这些中药为主制成的中成药如通天口服液、川芎素片、脑安胶囊、血栓心脉宁、华佗再造丸、养血清脑颗粒、全天麻胶囊、天舒胶囊、天麻丸、天麻祛风丸、平眩胶囊,以及由西藏出产的红景天提取物制成的诺迪康胶囊等,均可用于偏头痛的治疗。
2快速赶走偏头痛的方法
冰袋冷敷:将冰块放在冰袋里或用毛巾包好,敷在头疼部位。等冷却的头部血管收缩后,症状自然会减轻。
躺下来休息一会儿:如果有条件的话,在偏头疼发作时,不妨在光线较暗、四周安静的房间里休息一会儿,一般来说,只要睡上半个小时,偏头痛就会有所减缓。
按摩头部:对头部进行力度适中的按摩,是缓解偏头疼的有效方法。太阳穴是偏头痛按摩的重要穴道,你可以用食指来按压,可以用拳头在太阳穴到发际处轻轻来回转动按摩。
饮用绿茶:绿茶中的物质对缓解偏头疼有效果,所以,可以适量地饮用绿茶来克服严重的偏头疼。
静心冥想:使用瑜珈和冥想是治疗偏头疼的新方法。你可以购买一盘此类的CD,在头疼发作时随着音乐闭目冥想一会,让大自然的和谐之音使你忘却病痛。
头缠毛巾:看起来可能会很可笑,不过这的确是治疗偏头疼的好方法。疼痛时,使用毛巾或柔软的布条松紧适宜地缠在太阳穴周围,如此可达到抑制血管扩张、缓解疼痛的目的。
3偏头痛发作特点
偏头痛病人的发作常在白天,但夜间仍可发作。头痛发作时,一般都局限于头的一侧,有的病人每次发作时头痛的部位可有变化,有的可见枕部和头顶疼痛,也有的病人表现为面部和颈部疼痛。但不能只从头痛部位作出是否偏头痛的诊断。病人头痛发作时,疼痛逐渐加重,几分钟到1~2小时头痛达到高峰,可持续几个小时乃至几天,随后头痛逐渐减弱或消失。也有少数病人,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几秒钟内即达到高峰,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
疼痛时常有搏动感,有些病人表现为非搏动性钝痛,少数病人表现为头部刺痛,或有打击感。压迫头痛部位的动脉或病侧颈动脉或眼球可使头痛减轻,不压迫后疼痛恢复原状。活动可使头痛加剧,卧床休息可使疼痛减轻,短期睡眠可使疼痛完全消失。
4偏头痛应该做哪些检查
1.脑电图检查:一般认为,偏头痛病人无论是在发作期或间歇期,脑电图的异常发生率皆比正常对照组高,但是,偏头痛病人的脑电图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为它可有正常波形。普通性慢波、棘波放电、局灶性棘波、类波以及对过度通气、闪光刺激有异常反应等各种波形。小儿偏头痛脑电图的异常率较高,达9%~70%不等,可出现棘波、阵发性慢波、快波活动及弥漫性慢波。
2.脑血流图检查:病人在发作期和间歇期脑血流图的主要变化是两侧波幅不对称,一侧偏高或一侧偏低。
3.脑血管造影检查:原则上偏头痛病人不需进行脑血管造影,只有在严重的头痛发作,高度怀疑是否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才进行脑血管造影,以期除外有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疾患。无疑,偏头痛病人脑血管造影绝大多数是正常的。
4.脑脊液检查:偏头痛病人脑脊液的常规检查通常是正常的,一般情况下脑脊液的淋巴细胞可增高。
5.免疫学检查:一般认为偏头痛病人的免疫球蛋白IgG、IgA、C3及E花环形成可较正常人偏高。
6.血小板机能检查:偏头痛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可升高。
5偏头痛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丛集性头痛:少见, 一侧眶周发作性剧烈头痛, 特点是反复密集发作。家族史罕见, 发病较偏头痛晚, 平均25岁, 男性多见,在丛集发作(数周至数月)期内一次接一次成串发作,极剧烈单侧持续非搏动性头痛, 持续数分钟到2小时,开始鼻旁烧灼感&眼球后压迫感, 伴同侧结膜充血、流泪、流涕和Horner征等, 可伴头痛侧眼睑下垂。饮酒或应用血管扩张药可诱发。几乎每日同一时间(常在晚上)发作, 从睡眠中痛醒。每年春、秋季发作一两次, 发作间期数月或数年无头痛。功能MRI显示发作期间同侧下丘脑灰质激活。从症状和影像学检查不难鉴别。
2.痛性眼肌麻痹: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海绵窦特发性炎症伴头痛和眼肌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壮年多见。头痛发作常表现球后及眶周顽固性胀痛、刺痛和撕裂样疼痛, 伴恶心和呕吐, 数天后出现痛侧动眼、滑车或外展神经麻痹, 表现上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和光反射消失等。持续数日至数周缓解, 数月至数年后又可复发。皮质类固醇口服有效。
3.血管性头痛:如高血压或低血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均可有偏头痛样头痛, 部分病例有局限性神经体征,癫痫发作或认知功能障碍,颅脑CT、MRI及DSA可显示病变。
4.偏头痛性梗死:极个别情况, 偏头痛可继发缺血性卒中,偏头痛渐进性病程和自发消退2个特点可与脑卒中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