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分类: 外科 查看: 35
胫后神经损伤临床发生的机会比较少,胫神经有运动支至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腘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和长屈肌,胫神经自坐骨神经分出后垂直下行,在腘窝中线下行至腘肌下缘,进入比目鱼肌的深面,下行至跟腱与内踝之间,受损的部位常发生在内踝和跟腱之间。那么,胫神经损伤的表现是什么?
1胫神经损伤严重吗
胫神经于蝈窝中间最浅,伴行蝈动、静脉经比目鱼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小腿上2/3部行走于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之间,于内踝后方穿屈肌支持带进入足底,支配小腿后侧屈肌群和足底感觉。股骨髁上骨折及膝关节脱位易损伤胫神经,引起小腿后侧屈肌群及足底内在肌麻,出现足跖屈、内收、内翻,足趾跖屈、外展和内收障碍,小腿后侧、足背外侧、跟外侧和足底感觉障碍。
周围神经损伤并不少见。损伤后的主要症状是该神经分布区有感觉、运动和营养障碍。周围神经损伤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①牵拉伤。多因手被机器卷入所致。②切割伤:如玻璃、刀、锐片割伤或手术损伤。③挤压伤:如骨折,瘢痕或重物挤压所致。④枪弹伤:子弹穿透伤或爆炸伤。⑤药物伤:抗生素、维生素、镇痛等药物注入神经内或附近所致。
周围神经的分布区及功能不同,因此损伤后有不同的表现。根据其不同表现,可以确定诊断。
胫神经损伤也许会给患者带来许多的不便,也同样会带来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但这都是无法避免的,在经过两三个月的治疗之后就可以告别这些不适。胫神经损伤如果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是很容易留下后遗症的,所以一定要格外注意护理。
2胫神经损伤的表现是什么
1.运动 胫神经支配小腿后部及足底肌肉,损伤后足不能跖屈和内翻,出现仰趾外翻畸形,行走时足跟离地困难,不能走快。足内肌瘫痪引起弓状足和爪状趾畸形。
2.感觉 感觉丧失区为小腿后外侧、足外侧缘、足跟及各趾的跖侧和背侧,故称为拖鞋式麻痹区。
3.营养 足底常有溃疡,足部易受外伤、冻伤和烫伤,常因溃疡不能走路,严重影响功能。
3胫神经损伤的治疗
1 手术治疗
对于开放性损伤伴周围神经损伤症状者、闭合性损伤经综合治疗1-3 个月症状无明显好转者及节前性臂丛损伤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1. 1 神经松解术
指针:①神经连续性存在或神经瘤样变不明显。②术中电生理检测提示为部分性损伤,即在病变远端检测皮层诱发电位(SEP) 存在或在病变近端检测复合活动电位(CMAP)存在。
松解程度的判断应在电生理检测下进行。将神经从周围的瘢痕组织及神经外膜内的瘢痕组织中松解出来,解除神纤维的直接受压,以改善神经的血液循环,促使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松解术包括两种①神经外松解术,解除神经外膜以外层周围组织的瘢痕压迫。②神经内膜松解术,松解神经束间的瘢痕,解除神经束的压迫。
1. 2 神经缝合术
缝合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神经断面情况决定,断面以束为主时应用束膜缝合,以鞘为主时应用鞘膜缝合,端侧缝合原则上不采用。指针:①神经连续性中断或神经瘤病变明显。②术中电生理检测提示为完全性损伤,即SEP 与CAMP 消失。
1.2.1 端端吻合法
端端吻合法适用于小的神经缺损, 可借神经本身具有一定弹性,在保证无张力条件下直接行端端吻合。传统的神经缝合方法主要是神经外膜缝合法,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神经束膜缝合的发展,该方法在临床上应用的关键是对神经功能束的准确对位。Hakstian首先在手术中用电极刺激断端神经近端的各神经功能束的方法来区分运动、感觉或混合神经。而后又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和临床应用。国内朱家恺等在术中应用此方法进行神经束的鉴别,对低位神经损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高位损伤较差。Sunderland 指出:电刺激只可在神经切断后72 小时内应用,对陈旧性损伤意义不大。
4浅谈胫面部神经损伤程度
面部神经受损也是有级别的,这在诊断时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下面凤凰中医专家就介绍下面部神经受损级别,希望给患者带来帮助。
神经受损程度1:神经断伤,即全神经发生断离,需要进行临床修复,不可能自行恢复,预后常遗留功能障碍。
神经受损程度2:神经束膜断伤,此时仅有神经外膜是完整的,此种损伤如不加修复,将仅能部分恢复,预后较差。
神经受损程度3:神经内膜断伤,即轴突、神经内膜断离,而神经束膜完整,神经纤维再生时可因瘢痕阻隔轴突而不能恢复成损伤前的状态,如果发生神经生长到其他神经内膜管,则会发生联动运动等后遗症。
神经受损程度4:轴突断伤,即轴突断离而神经内膜尚完整,此时损伤并未累及神经内膜,当轴突再生时仍可完全按原有走向生长,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基本不遗留后遗症。
神经受损程度5:生理性传导阻滞,神经纤维在阻断处的近端或远端都可以接受电刺激而传导,仅是不能通过阻断处。
5胫神经损伤是怎样引起的
听神经损伤由于病因不同其发病机理亦各不相同,可以是脱髓鞘、炎细胞浸润、细胞变性及压迫等。
1、耳蜗神经损伤
常见的有神经炎、脑膜炎、外伤、中毒、肿瘤、动脉硬化、某些遗传病与中耳、内耳疾病等。
2、前庭神经损伤
中毒、血液循环障碍(基底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等)、神经炎、肿瘤、外伤、脱髓鞘病、内耳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