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分类: 外科 查看: 37
颅脑损伤致昏迷原因主要包括颅内出血、原发性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及弥漫性缺氧缺血等,根据损伤的病因及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请看下面介绍。
1颅脑损伤昏迷促醒治疗
1. 颅内出血:颅脑外伤可以导致颅内出现硬膜下、硬膜外血肿或者脑挫裂伤,若血肿量较大,需要紧急开颅清除血肿,甚至去骨瓣减压,缓解患者颅内压,该类患者恢复言语功能及肢体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我院对该类患者的促醒可达到95%以上,部分恢复功能可达到100%,主要选择神经干细胞移植、高压氧治疗、醒脑开窍针刺、醒脑药物治疗四位一体促醒,费用较低;对于脑皮质受损出现肌张力增高患者,可采用神经脊神经切断术、巴氯芬泵治疗,对于缓解肌张力也可达到立竿见影。
2. 原发性脑干损伤:在常规检查基础上,采用脑干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查来评估脑干损伤程度。中脑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为神经传导束的重要传导通路,如果不同程度损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能影响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进而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措施,轻度损伤者可能仅仅表现为意识障碍,根据情况可行神经干细胞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为惯性所致的脑组织轴索、血管的撕裂,常伴有点片状出血点,常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在常规药物等治疗手段治疗后,早期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效果显著。主要与神经干细胞机制有关,干细胞机制为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及修复(DAI伴有神经撕裂,传导阻滞),替换死亡的脑组织(DAI脑组织缺血死亡较为分散,干细胞作用过程中效价高),改善部分功能丧失脑组织(DAI为弥漫性损伤,因脑血管网丰富,部分死亡脑组织较多),促进脑白质修复生成(DAI脑白质损伤较重),故效果显著,往往患者经过一疗程治疗均可恢复。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昏迷都需要进行检查评估,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段。
2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
1、卧位
脑外伤伴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重症脑损伤如无休克,应取头高卧位,将床头抬高15~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深昏迷者取侧卧或侧俯卧位。注意定时翻身。
2、呼吸道护理
主要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防止呼吸道阻塞。其方法是吸痰、舌根后坠可用舌钳将舌牵出或放置口咽腔通气管或气管内插管;必要时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并按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护理。
3、维持营养及体液平衡
呕吐频繁或昏迷者禁食,由静脉输液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在急性期应限制液体及钠盐入量,每日输入量不超过1500~2000ml,以10%葡萄糖溶液为主,输入速度要慢而均匀,15~20滴/分钟,以防脑水肿加重。对昏迷时间较长者可用鼻饲。
对于一些经常在危险环境下工作的人们来说,需要对自己的安全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防止工作中的意外造成颅脑损伤,即使在无法避免的受伤之后要及时对颅脑损伤进行治疗,之后要严格做好颅脑损伤的护理,请大家牢记以上的颅脑损伤的护理要点,为健康做好准备。
3孕期为什么会导致胎儿颅脑损伤
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院的Breysem L博士及其同事回顾性研究妊娠后期腹部创伤对胎儿的影响,研究共包括4例妊娠后期因车祸行急诊剖腹产的患儿,平均胎龄36周,在出生后和随访期间进行包括头颅超声、CT和核磁共振的头颅影像学检查。
结果显示,病理学发现与影像学发现相关,头颅超声发现1例巨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下血肿,1例伴有舒张期返流的脑水肿和1例严重脑缺血。 CT证实1例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出血范围,并发现头颅骨折和局限的脑室出血。核磁共振发现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小脑出血和脑挫伤。4名患儿无一例存活,3例于两天内死亡,1例于1月后死亡。
Breysem博士认为,妊娠后期腹部创伤易致胎儿颅脑损伤,创伤类型包括头颅骨折、颅内出血和缺血缺氧性脑病。
4突发性颅脑损伤怎么急救
颅脑损伤病人现场抢救是否正确、及时,是抢救病人成败的关键。现场抢救的原则是:重点了解病情,系统而简要地检查全身情况,立即处理危及生命的病症,迅速脱离现场,转送就近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和复苏。
1、在场人员应注意受伤病人的意识状态、有无开放伤口出血情况、肢体是否能活动、有无呕吐和抽搐等现象。
2、如头部有开放伤口且有活动性出血时,应立即用现有物品(衣服、布料等)采取加压包扎止血,如无包扎物用手暂时压迫伤口也可止血。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意识障碍,频繁呕吐,口腔、呼吸道积存大量食物残渣、分泌物和血块,致使呼吸道堵塞或发生误吸而引起窒息。当发生这种情况时,首先用手指清除病人口腔内异物;或用手挤压病人气管,诱发病人咳嗽,可使气管内异物咯出。如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可用双手放在病人两侧下颌角处将下颌托起,暂时使呼吸道通畅;或将病人侧卧位或仰卧头侧位,可以防止食物和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4、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如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在现场可采用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急性颅脑损伤,还是脊柱、脊髓损伤均应迅速送离现场,及时送入专科医院做进一步治疗。在转运过程中,应选择路面平坦质量好的公路,病人宜采取侧卧位或仰卧头侧位,始终保持呼吸道通畅。转运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状态、脉搏、呼吸等体征变化。
病人被转运到急诊室后,要求医生在短时间内重点、简明扼要地询问受伤时间、原因,暴力大小及受力部位、伤后表现、转运经过和处理等病史。对于休克、活动性出血、脑疝及生命体征紊乱者,应边询问病史边进行积极抢救。
急诊室体格检查包括两方面:神经系统检查和全身其他系统检查。辅助检查包括头颅X线平片、CT、MRI等。经查体、影像检查迅速得出病情诊断,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或在急诊室进行病情观察,或急诊收入住院病房做进一步治疗,或直接送入手术室行急诊抢救手术。绝大多数病人在得到积极、正确、稳妥的治疗下,病情会很快稳定、好转起来,直至最后康复。
颅脑损伤病人属于突然发病,一般都发生在工作和生活现场或在交通道路上,病情急而危重,变化迅速,因此进行有效合理的现场急救和及时稳妥的转运,对颅脑损伤病人的后续治疗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颅脑损伤的分类
临床应用分类
该方法主要应用于临床诊断,以颅脑损伤部位和损伤的病理形态改变为基础。首先根据损伤部位分为颅伤和脑伤两部分,二者又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脑损伤依据硬脑膜是否完整,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open craniocerebral injury)和闭合性颅脑损伤(closed craniocerebral injury)。前者的诊断主要依据硬脑膜破裂,脑脊液外流,颅腔与外界交通。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者又称之为 内开放性脑损伤。闭合性脑损伤又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根据病情轻重分类
临床应用分型只能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受伤部位和病理类型做出诊断和分型,而无法对患者病情的轻重进行判断。我国于1960年首次制定了"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分型"标准,按昏迷时间、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将病情分为轻、中、重3型,经两次修订后已较为完善,已成为国内公认的标准。
1、轻型
(1)伤后昏迷时间o~30分钟;
(2)有轻微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
(3)神经系统和csf检查无明显改变。主要包括单纯性脑震荡,可伴有或无颅骨骨折。
2、中型
(1)伤后昏迷时间12小时以内;
(2)有轻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轻微改变。主要包括轻度脑挫裂伤,伴有或无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无脑受压者。
3、重型
(1)伤后昏迷12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
(2)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3)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主要包括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4、特重型
(1)脑原发损伤重,伤后昏迷深,有去大脑强直或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伤、休克等;
(2)已有晚期脑疝,包括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