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分类: 外科 查看: 42
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有瘀斑、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流行性脑膜炎有哪些症状?如何预防此病呢?我们一起了解下。
1流行性脑膜炎有哪些表现
(一)普通型占全部病人的90%左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及脑膜炎期三个阶段。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1.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日,大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
2.败血症期患者突然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性症状。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或关节炎。70%的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粘膜,大小约1~2mm至1cm。病情严重者的瘀点、瘀斑可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发生皮肤大片坏死。约10%病人的唇周等处可见单纯疱疹,多发生于病后二日左右。少数病人有脾肿大。多数病人于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
3.脑膜炎期病人高热及毒血症持续,全身仍有瘀点、瘀斑,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因颅内压增高而病人头痛欲裂、呕吐频繁,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常有皮肤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1~2日后病人进入谵妄昏迷状态,可出现呼吸或循环衰竭。
婴儿发作多不典型,除高热、拒食、烦躁及啼哭不安外,惊厥、腹泻及咳嗽较成人为多见,而脑膜刺激征可能缺如,前囟未闭者大多突出,对诊断极有帮助,但有时因频繁呕吐,失水反可出现前囟下陷。
(二)暴发型少数病人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死亡。
1.暴发型败血症多见于儿童,但成人病例亦非罕见。以高热、头痛、呕吐开始,中毒症状严重,精神极度萎靡,可有轻重不等的意识障碍,时有惊厥。常于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且迅速扩大融合成大片瘀斑伴皮下坏死。循环衰竭是本型的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及指端发绀、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脉压缩小,不少病人血压可降至零,尿量减少或无尿。脑膜刺激征大都缺如,脑脊液大多澄清,仅细胞数轻度增加。血及瘀点培养多为阳性,实验室检查可证实有dic存在。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在1万/mm3以下者常提示预后不良。
2.暴发型脑膜脑炎此型亦多见于儿童。脑实质损害的临床症状明显。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惊厥频繁,推体束征常阳性,两侧反射不等,血压持续升高,眼底可见视乳头水肿。部分病人发展为脑疝,天幕裂孔疝为颞叶的钩回或海马回疝入天幕裂口所致,能压迫间脑及动眼神经,致使同侧瞳孔扩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或外展,对侧肢体轻瘫,继而出现呼吸衰竭。枕骨大孔疝时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此时病人昏迷加深,瞳孔明显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瞳孔边缘亦不整齐,双侧肢体肌张力增高或强直,上肢多内旋,下肢呈伸展性强直,呼吸不规则,或快、慢、深、浅不等,或呼吸暂停,或为抽泣样、点头样呼吸,成为潮式呼吸,常提示呼吸突将停止。呼吸衰竭出现前病人可有下列预兆:①面色苍白、呕吐频繁、头痛剧烈、烦躁不安;②突然发生昏迷、惊厥不止、肌张力持续升高;③瞳孔大小不等、明显缩小或扩大、边缘不整齐、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球固定;④呼吸节律改变;⑤血压上升。
3.混合型兼有上述二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本病最严重的一型。
(三)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不多见,成年患者较多。病程常迁延数月之久。患者常有间歇性畏冷、寒战、发热发作,每次历时12小时后即缓解,相隔1~4天后再次发作。发作时可出现瘀斑、斑疹、膝腕关节疼痛等。诊断主要依据发热期的血培养,常需多次检查才获阳性。辨点涂片阳性率不高。病程中有时可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或心内膜炎而使病情急剧恶化。
2流行性脑膜炎可以避免吗
(一)早期发现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二)流行期间做好卫生宣传。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不要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三)药物预防:国内仍采用磺胺药。密切接触者可用碘胺嘧啶(sd)。成人2g/日。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连服3日;小儿每日为100mg/kg。在流脑流行时。凡具有:①发热伴头痛;②精神萎靡;③急性咽炎;④皮肤。口腔粘膜出血等四项中二项者。可给予足量全程的磺胺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国外采用利福平或二甲胺四环素进行预防。利福平每日600mg。连服5日。1~12岁儿童每日剂量为10mg/kg。
(四)菌苗预防: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a和c两群荚膜多糖菌苗。经超速离心提纯的a群多糖菌苗。保护率为94.9%。免疫后平均抗体滴度增加14.1倍。国内尚有用多糖菌苗作“应急”预防者。若1~2月份的流脑发病率大于10/10万。或发病率高于上一年同时期时。即可在人群中进行预防接种。
3得了流行性脑膜炎怎么办
1、治疗
本病过去以磺胺药治疗为主。20世纪60年代起,脑膜炎球菌先是B群,继而A群和C群,均有耐磺胺菌株引起流行的报道,且耐药率不断增高。在欧洲有48.3%的Nm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其中罗马尼亚、西班牙和法国等有70%以上的菌株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在欧洲对青霉素和利福平耐药的菌株不多,分别占0.8%和0.2%。我国监测的结果也是对磺胺类药物耐药的菌株较多;10%~29.8%的菌株对磺胺甲噁唑耐药,个别地区高达50%。其次是对乙酰螺旋霉素耐药的菌株占22.9%。未发现对氯霉素耐药的菌株,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也少见,故对脑膜炎球菌感染,应以青霉素为首选。
1.普通型的治疗
(1)一般疗法:病室力求安静,空气流通。饮食以流质为宜,并给予适当的液体输入,急性期早期液体量应限制在1200~1500ml/d。必要时可鼻管饲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神志不清者应加强护理,如保护角膜以防溃疡形成,保持皮肤清洁及经常改换体位及拍背以防止褥疮和呼吸道感染。呕吐时防止吸入。惊厥时防止舌咬伤。呼吸困难时给氧。
(2)病原治疗
①青霉素: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一般为血浓度的10%~30%,注射普通剂量不能使脑脊液内含量达到有效杀菌浓度,但注射大剂量能使脑脊液内药物达到有效浓度,治疗效果满意。青霉素的剂量成人为20万~30万U/(kg·d),儿童为10万~25万U/(kg·d)。应将分次剂量每2~3h推注(青霉素G)或快速静脉滴注。如以青霉素缓慢静脉滴注,则其峰浓度较间歇快速注射者为低,故不宜缓慢滴注。如诊断确定,则不需加用其他抗生素,单用青霉素已足够控制感染。
青霉素鞘内注射可能招致发热、惊厥、蛛网膜下腔粘连阻塞、脊髓炎及下肢疼痛等严重反应,故不应采用。
脑膜炎球菌一般对青霉素保持高度敏感,最低抑菌浓度<0.03mg/L。但近数年来,B群和C群脑膜炎球菌开始对青霉素产生低水平耐药,最低抑菌浓度在0.25~1.0mg/L之间。这是由于青霉素结合蛋白-2发生了结构改变,使青霉素的靶位亲和力降低,这种相对耐药性的产生尚不致影响大剂量青霉素的疗效,但值得注意今后脑膜炎球菌的耐药动态变化。
②氯霉素:氯霉素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脊液中,为血浓度的30%~50%,且脑膜炎球菌对之亦很敏感,因此当患者对青霉素过敏时,可改用氯霉素治疗。剂量成人为50~100mg/(kg·d),儿童为50~75mg/(kg·d),根据病情分次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使用氯霉素时,应严密注意其副作用,尤其是对骨髓的抑制。在越南和法国已分离出对氯霉素高度耐药菌株(MIC>64mg/L),这些耐药株均为B群,其耐药基因与转座子Tn4451部分插入序列高度同源,转座子Tn4451携带有catP基因。
③氨苄西林:成人剂量为12g/d,每2~3h分次快速静脉滴注。本品对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所致脑膜炎亦有效。
④头孢菌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不宜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研究应用较多者为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疗效良好。这类药物毒性低,抗菌谱广,对β内酰胺酶稳定,且脑脊液内浓度较高,故对病原诊断尚不明确者可以应用。头孢噻肟成人剂量为4~6g/d,儿童剂量为150mg/(kg·d),分四次静脉快速滴注。头孢曲松成人剂量为2~4g/d,儿童为100mg/(kg·d),1次/d静脉滴注。
⑤磺胺药:在耐磺胺率低于10%的地区仍可应用。成人采用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片或针剂(含磺胺甲噁唑0.4g,甲氧苄啶0.08g),3片/次或3支/次,2次/d。儿童按磺胺甲噁唑(磺胺甲基异噁唑)50~80mg/(kg·d)计算,分2次口服、肌内或静脉注射。亦可采用磺胺嘧啶加甲氧苄啶治疗。有肝、肾疾病,对磺胺药过敏或有毒性反应者均不宜应用。磺胺耐药的机制是由于Nm染色体上编码二氢核黄素的基因突变所致。
以上各种抗菌剂的疗程均为5~7天。
(3)对症治疗:头痛可酌用可待因、阿司匹林,或用高渗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高热时可用乙醇擦浴;或小剂量安乃近肌内注射。惊厥时可用副醛0.2mL/kg肌内注射,或用10%水合氯醛灌肠,成人5~15ml/次,儿童每次20~30mg/kg。镇静剂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影响病情变化的观察。
(4)抗内毒素治疗:内毒素是本病主要的致病因子,清除或使内毒素失活可能减轻症状。常用的方法有血液滤过、特异性抗内毒素抗体(J5,HA-1A,BPI,rBPI21等),但使用这些治疗后,病死率无显著下降。
2.暴发休克型的治疗
(1)抗菌治疗:以青霉素治疗,剂量20万~40万U/(kg·d),用法同前。
(2)抗休克治疗
①扩充血容量:可采用生理盐水、平衡盐液、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40或血浆等快速输入,并根据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嵌压、休克纠正程度、尿量等调节液体量和速度。一般休克纠正前输液需要量较大,速度亦较快。待休克纠正后立即减少,以免引起肺水肿。
②纠正酸中毒:应根据血二氧化碳结合力、pH值等补充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③给氧:充分供氧对休克患者十分重要。可经鼻导管或面罩输予。必要时应插入气管导管并以呼吸器辅助呼吸,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10.7~16.0kPa(80~120mmHg)。
④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在经过上述处理后,如休克仍未纠正,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一般首先选用多巴胺,剂量为2~6μg/(kg·min),根据治疗反应调整速度和浓度。本药可扩张内脏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但不致引起心律失常等副作用。如休克仍未纠正,且中心静脉压反有升高,或肺底出现啰音等淤血体征时,可考虑应用酚妥拉明(苄胺唑啉)治疗。此药为α受体阻滞剂,可扩张全身小血管,改善微循环,尤其是体循环张力降低后,肺内血液可大量向体循环转移,从而解除肺部淤血和微动脉痉挛,防止休克肺的发生。此时中心静脉压可有所下降,肺内淤血解除,可以继续输液以纠正休克。剂量为5~10mg/L,静脉滴注,直至休克纠正。节后胆碱能阻滞剂,包括山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等亦可应用。山莨菪碱的副作用较阿托品小。剂量为每次0.3~0.5mg/kg,重症可用至1mg/kg,每15min静脉注射1次。有效时出现面色和指甲变红,四肢转暖,血压回升。此时可延长给药时间并逐渐停药。如应用8~10次后无效,则应改用其他血管活性药物。
⑤强心药物:流脑暴发休克型时,心肌炎并非少见。心肌收缩不良是引起休克的一个重要因素,故可适量给予去乙酰毛花苷(deslanoside)等快速洋地黄化制剂。
⑥肾上腺皮质激素:曾有研究显示大剂量皮质激素的应用认为对纠正休克有助;但也有相反的报道。氢化可的松剂量为300~500mg/d,静脉滴注。休克纠正后应迅速减量及停药,一般用药不超过2天。
⑦抗凝治疗:近年来对肝素治疗的效果评价不一。目前认为,除有实验室DIC的依据外,且有深部组织出血或血栓形成的表现时,才开始用肝素治疗。剂量为每次0.5~1mg/kg,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并根据情况4~6h重复1次,多数用1次或2次。在开始应用肝素后,应给予新鲜血浆,以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
3.暴发脑膜脑炎型的治疗 抗生素的应用如暴发休克型。治疗重点应为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
(1)脱水剂:20%甘露醇1~2g/(kg·次),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1次/4~6h,直至呼吸恢复正常,瞳孔两侧大小相等,血压恢复正常及其他颅内高压症状好转为止。甘露醇亦可和高渗葡萄糖交替应用,后者为50%溶液,40~60ml/次。肾上腺皮质激素亦可同时应用,以降低颅内压。
(2)亚冬眠疗法:主要用于高热及频繁惊厥以及有明显脑水肿和脑疝者。用法为氯丙嗪和异丙嗪各1~2mg/kg体重,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安静后放冰袋于枕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使体温迅速下降至36℃左右。第一次注射后,4~6h再肌内注射1次,共3次或4次。
(3)呼吸衰竭的处理:如出现呼吸衰竭的先兆,则除给予洛贝林或尼可刹米等中枢神经兴奋剂外,应立即作气管插管。插管后,尽量吸出痰液和分泌物,然后应用呼吸器辅助呼吸,并进行心肺监护。
4.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的治疗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普通型相同。
4流行性脑膜炎怎么引起的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当健康小儿吸入带菌的尘埃后病原菌首先侵犯呼吸道粘膜,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这时的表现与一般的感冒不易区别。有的小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期就被控制了,如不能控制,细菌就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这时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为本病特征,主要分布于肩,肘,臀等易于受压的部位。
病原菌最终可侵及脑膜,发展成脑膜炎,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如烦躁不安或嗜睡,抽搐,头痛加剧,呕吐频繁,热不退,婴儿则表现为拒乳,两眼凝视,高声尖叫,前囟饱满和脑膜刺激征。暴发型流脑由于肾上腺皮质出血,可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状,如严重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摸不到,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心率快,心音低钝,神志昏迷。
流行性脑膜炎的预防需采取综合性措施,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5脑膜炎会传染吗
如乙型脑炎是传染的,但要经过猪作中间宿主,再通过蚊子叮咬传染,因此探病不会传染。
流行性脑膜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会通过飞沫传染或带菌,再传给他人,这就不宜探视。
如结核性脑炎,某些非传染性脑炎就不会传染了。
一般来说,单纯脑炎不传染的,不属于传染病范畴,是散发的,也不需要隔离,所以不必担心。
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脑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但它在体外生存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接触的机会极少,细菌常通过呼吸道和鼻咽部分泌物(如通过咳嗽、接吻等)传播。不过,流脑细菌的传染性比流感或SARS弱得多,一般性接触或仅仅吸入了脑膜炎患者呼吸过的空气是不会被传染的。但专家提醒,市民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有时和脑膜炎患者密切或长时间接触是会被传染上细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