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20
大量输血后遗症有哪些?这是大家都有必要了解的,输血是我们生活当中很常见的情况,有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失血过多,都是需要进行输血的,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大量的输血所造成的危害和后遗症也是很多的,那么,大量输血后遗症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大家详解一下吧。
1输血会传染乙肝吗
乙型肝炎又称为血清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乙肝的传染性非常强,传染途径多种多样,输血就是造成传染的一种,一下做出分析:
输血会传染乙肝吗?乙肝的传播途径很多,可以说经血传播是主要的途径之一,之前临床上很多乙肝病史的患者,多数都有输血史,那是不是就是因为输血而造成的乙肝传染呢?
专家指出:乙肝主要的传染途径是输血和注射,也可通过接触乙肝患者体液如唾液、尿液、乳液、精液等传染。由于在乙肝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均有乙肝病毒存在,特别是急性期乙肝的血液和体液中含有大量的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乙肝病毒。所以输血会传染乙肝的。
输血造成乙肝传染的案例,并不少见,因此严格管理血制品是很有必要的,乙肝重要的传染途径有两个:一是生育过程中由母亲传染给婴儿,即“母婴传播”;另一个是在一生任何一个时期可能受到感染,称为“水平传播”。
乙肝患者传染高峰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传染高峰是5至9岁;第二个高峰是20岁以后,这个时期主要是血液传染,如治疗疾病过程中通过输血感染、注射感染、血液制品感染等。
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染,在乙肝传播途径上有所避免外,目前防御乙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和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前一定要检查乙肝五项,根据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接种疫苗,及具体接种程序。
输血是完全可以成为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的,所以各位读者应该引起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在医院抽血输血中,应该引起警惕,做好预防,减少病毒的传播。
2大量输血后遗症有哪些
输血的危害主要有可能传播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或是输血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如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等。
建议:建议若是所患疾病必须要求输血的话,最好进行输血治疗,现在医学技术输血的危害已经逐渐减低。
输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不过一有症状及时处理的话一般是不用担心的。还有就是有传染疾病的可能。 需要输血前查术前四项看你本身有没有问题留个底。传染病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只要在正规医院输血一般没事,就是存在这个危险性,就算概率再低医院方面也要提前告知的
建议:需要输血前查术前四项看你本身有没有问题留个底。传染病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只要在正规医院输血一般没事,就是存在这个危险性,就算概率再低医院方面也要提前告知的。
大量输血后遗症有哪些?以上便是专家针对这一问题的简单阐述,相信现在大家应该已将清楚的了解到输血的危害性也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不正规的医院进行输血,因此建议患者朋友在正规专业医院进行输血,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后遗症的发生。
3哪些贫血病人需要输血
输血能使贫血迅速减轻以至完全得到纠正,虽然它的效果仅是暂时的,但仍然是贫血对症治疗中最重要的措施。输血绝非有益无害,严重的输血反应可以致命。故必须严格掌握输血的适应证,无明确适应证者不应滥用输血。输血的适应证如下:
1.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溶血性贫血特别是急性发作,血红蛋白迅速下降时。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IH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葡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者在接触氧化剂药物或化工毒物或进食蚕豆后,及多种其他溶血性贫血者可以发生急性大量溶血,血红蛋白很快降至很低水平,缺氧症状很明显,生命受到威胁。这种病人急切需要输血,以减轻缺氧状态。AIHA和PNH病人输血后溶血和黄疸可能加重,但为了抢救生命不得不冒一些险,至于输什么样的血要考虑。G6PD缺乏者大多能较快地自行恢复,不一定需要输血,但部分病人贫血可以很严重,处于循环衰竭的边缘,往往输血一次,可帮助其渡过危险期,以后就能很快恢复。某些溶血性贫血有时突然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溶血危象,一般亦需要输血。
2.伴有缺氧症状的各种骨髓增生低下的贫血,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骨髓纤维化症晚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贫血等。这些贫血的治疗大多不易见效,只有依靠输血以提高血红蛋白的水平,来维持生命。这些病人大多已适应于血红蛋白低水平的状态,而输血对骨髓造血功能又有抑制作用,因此如果血红蛋白在60~70g/L以上,又无缺氧症状,即不宜输血。
3.患有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或难治性贫血等的病人,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或病之晚期治疗无效、贫血较严重时,往往需要输血,最好是成分输血。
4.重型β海洋性贫血、贫血较重的中间型β海洋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贫血常很严重,一般依靠长期输血以维持生命。输血对这类贫血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用来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减少不正常红细胞的生产和破坏。有人主张对重型β海洋性贫血的患儿从婴儿时期开始即给以“高输血疗法”,可以使很多典型的症状体征不出现,并延长患者生命,不过最后仍不免死于继发性血色病。亦有人采用“新生红细胞”输血的方法,以延长输血的效果、减少输血次数,从而延迟血色病的出现。输血也用以抑制骨髓产生易溶血的PNH细胞,以减轻溶血。
5.急性大量失血时,在液体大量进入血流之前,血液中红细胞的浓度变化不大。而血液总量减少的后果如血压下降、发生循环系统休克,比红细胞量的减少严重得多。当一次失血量估计超过全身血液总量的15%时,就应输血或先输液。失血量不易准确估计,应多注意病人的血压、脉搏,是否有出汗、恶心、烦躁等症状。在输血尚未准备就绪时,应先予以补液。以全血输血最为适宜,但也可用浓集红细胞加晶体溶液及血浆或白蛋白溶液。
6.烧伤病人在最初几天之内皮肤烧伤面丧失大量血浆。这时最需要补充血浆和晶体溶液,以恢复血液总量。以后溶血性贫血逐渐加重时,可输以浓集红细胞或全血。
7.因血液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或血小板缺乏而有严重出血和贫血时,亦需要输血。通常都用新鲜全血,因除了补充红细胞,还能补充血浆中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但如果贫血不很严重,主要的目的是止血,则还不如用新鲜血浆或血浆的生物制品——浓缩的凝血因子,效果更好。如血友病即可用因子Ⅷ的冷沉淀或高度浓缩物;血小板缺乏的出血可用浓集血小板的成分输血。
缺铁性贫血、叶酸缺乏或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即使贫血较严重,一般不需输血。因为用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治疗后,自觉症状很快改善,血象进步很快,就没有必要输血。
4再障患者什么时需要输血支持治疗
输血是支持疗法中很重要的部分。为了减轻贫血、止血及控制感染,输血是必要的。但由于再障病程漫长,如长期多次输血,将对红细胞亚型、白细胞及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致使以后发生输血反应,并可增加感染疾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的机会;长期大量输血最后可导致血色病;输血本身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故不利于患者骨髓功能的恢复。
因此,再障患者严重贫血时应当输血,但要掌握适应症:
①血红蛋白过低,通常低于5g/dl 时;
②血红蛋白虽不太低,但由于下降太快,患者不能适应者;
③有心功能代偿不全的症状者;
④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⑤有严重感染者。对贫血严重,特别有贫血性心脏病患者,1次输血量不宜过多,速度宜慢。
目前成分输血较普遍,根据血液有形成分缺少及出血、感染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成分输血。原则上,只要达到不发生缺氧症状时,输血即应停止。
5输血不会被传染上白血病
白血病是血液中白细胞的恶性病变,患上白血病以后,机体的血液、骨髓、各个组织器官内都会有大量形态异常的白细胞,而且这种白细胞还处于不断增生的状态。就是因为白血病是血液的问题,让很多人联想到了输血。很多媒体都曾报道过输血引发艾滋病、疟疾、乙肝、丙肝等,既然这样白血病的发生是不是也与输血有关呢?通常情况下,正规途径的输血是不会引起白血病的。
通过输血可引起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比如血源性病毒性疾病的传播,但白血病本身并不是病毒传染所致,所以像输血导致乙肝、艾滋病等疾病传染的情况,白血病是不可能的。
不过由于个别人存在内在的因素,再加上输入了受某些特殊病毒(如人类嗜T 淋巴细胞1 型病毒)污染的血制品后,由于病毒所含的逆转录RNA在宿主T 淋巴细胞内转变为原病毒mRNA,并进一步整合到宿主T 细胞的DNA链中,通过激活细胞自身的癌基因,最终导致T细胞呈恶性增殖,进而可发展为白血病。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情况是极其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