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9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健康快乐的成长,然而在照顾宝宝的过程当中,很多家长会发现婴儿有腿发抖这样的现象,这也往往让缺少经验的家长们总是特别担心,不知道是不是宝宝出现了什么疾病,往往总是会认为是宝宝缺钙所引起的,于是就盲目的给宝宝补钙,其实引起这样的状况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新生儿也可能是发育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所以会有发抖边的症状,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掌握好原因再及时的进行调整,那么婴儿腿发抖是怎么回事?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1宝宝多汗怎么办
黄芪百合粥
先用黄芪30g加水500ml,煮沸后再小火煎半小时,去渣,取药液;取百合10g切片洗净,与粳米25g加药液煮成1小碗粥。每日分两次空腹吃完,连吃1 周以上。本方黄芪有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的功效;百合润肺兼清肺热,可防治肺热引起的出汗。两者合用配以健脾益气的粳米,更能补益肺气、益卫固表,对 小儿多汗症有较好的疗效。
生地黑豆鸡
先用生地100g,水煎2次,去渣,合并2次药 液约500ml;取黑豆50g淘洗净;童子鸡(仔鸡)1只,去毛和内脏。将黑豆填入鸡腹,入砂锅,加药液,大火煮沸后加食盐3g,小火煨至鸡肉、黑豆烂 熟。鸡分2~3天吃完,每周吃2只鸡,连吃3周以上。本方生地养阴补血清内热,配黑豆、童子鸡增强养阴补肾的功效,对阴虚内热盗汗的小儿多汗症有良效;黑 豆富含钙,有补钙止汗的作用。
小麦山药泥鳅汤
先用清水养泥鳅3天,吐净泥,取 100g剖去内脏,滤干水分后油炸至焦黄;取浮小麦15g、山药20g,加水500ml煮成汤,滤去药渣。取汤汁煮油炸泥鳅,煮沸后加食盐、味精少许即 成。吃泥鳅喝汤,隔日1剂,连吃7剂。本方可益气养阴、补肺固表,兼能补钙,对小儿自汗又兼盗汗者有效。
汗症的特点是以自汗为主,以头颈部及背部较明显,甚至白天自汗,晚上盗汗,经常浸湿衣服、头发。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们发现宝宝出现了多汗的症状,我们应该仔细的观察宝宝除了多汗还有什么其他的症状,如果发现有,一定要注意及时的带宝宝到医院接受检查。
2婴儿腿发抖是怎么回事
如果四个月以前,孩子出现抖脚是正常现象,小孩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善所致。建议观察。如果长大还频繁出现,则要就医。
缺钙、血钙降低,引起大脑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宝宝夜醒、夜惊、夜间烦躁不安,睡不安稳;应给宝宝补钙和维生素D并多晒太阳:补钙:每日元素钙200-30.
刚出生的小宝宝,家里或外面一有动静,他马上身体一激灵,睁开眼睛,身体似乎还有些震颤,胳膊和腿都往外伸展,然后把两只胳膊交叉抱在前胸,在把胳膊松开时常伴有啼哭,但在数秒钟后即会消失。那样子就好像受了惊一般,妈妈担心宝宝的神经有问题,问医生是否要治疗。
新生的小宝宝在睡眠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其实这就是人类的本能性自我保护,用来防御外界的伤害。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全,神经纤维周围的绝缘组织即神经髓鞘还没有形成,受到外界声音的刺激后,并不能像成人那样在大脑皮层集中定位。而是使刺激同时波及到由大脑控制的四肢肌肉神经纤维上,使兴奋“泛化”,因此引起胳膊和腿的动作和抖动。3?4个月后,随着宝宝的神经系统功能的逐渐成熟,对刺激就不会这么敏感了,这种保护性反应会慢慢消失。在宝宝出现惊跳时,妈妈只要轻轻按住宝宝身体的任一个部位,都可使他安静下来。
3宝宝吃夜奶的危害
1.累坏妈妈休息难。有些宝宝一旦养成吃夜奶的习惯,夜里醒来好几次,妈妈就得给他喂几次奶。醒来之后,妈妈再次入睡往往较难,这样,大人休息不好,最累的还是妈妈。
2.迷糊喂奶有危险。因为宝宝要不分昼夜按需哺乳,因此只要宝宝夜里稍微有动静,新手妈妈就条件反射把乳头塞给宝宝,即使自己还没有完全醒来。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通常宝宝都会“吃几口就不知不觉又睡着了”,如果妈妈也迷迷糊糊的又睡着了,乳房就有可能阻碍宝宝的正常呼吸,甚至引发意外。
3.过度喂养易长胖。一旦妈妈休息不好,精神迷离,宝宝吃夜奶时,妈妈会任由宝宝吃个不停。如此一来,宝宝较为容易过度喂养,并导致宝宝长的过胖,不利于宝宝以后的生长发育。
4.易长龋齿不健康。长期吃夜奶,尤其是当宝宝长乳牙了,还在吃夜奶的话,很容易引起龋齿。不利于宝宝牙齿和口腔的健康。吃夜奶并不仅仅是宝宝自己养成的习惯,也是妈妈们一度迁就的结果。夜里,宝宝一哭闹,妈妈就会心软,不自觉就给宝宝喂奶了,这样时间长了,宝宝也知道只要一哭就有奶喝,逐渐的就养成喝夜奶的习惯了。
4清理宝宝肚脐别抠请水洗
从肚脐形状看健康
1.向上性肚脐:整体向上延长,看起来上尖下宽,像一个三角形。无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半数胃、胆囊、胰脏等3部分健康状况通常不佳。
2.向下性肚脐:形状恰好与向上性反过来。这往往表示身患便秘、胃下坠等疾病。同时请警惕慢性肠胃病,女性要注意妇科疾病。
3.偏右形肚脐:患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等疾病的几率较正常人大。
4.偏左形肚脐:通常肠胃不佳,需警惕便秘、大肠粘膜等疾病。
5.浅小形肚脐:不仅位置浅而且形状小。一般体质较差,内分泌不正常,常常浑身无力。
6.海蛇形肚脐:形成海蛇形状是因为静脉扩张的原因。此是肝硬化等肝脏疾病的征兆。
7.凸出性肚脐:一般有两种情况,腹腔内存在不少积液,或者是卵巢发生囊肿可致其会外面突出。
8.凹陷形肚脐:若是腹腔内有炎症,肚脐会向内部凹陷。
肚脐处的“泥”可抠掉吗?
相比身体的其他部位,肚脐处与腹腔联系更为紧密。一旦清洗不当,可引起内脏不适,影响消化系统,直接的反应就是肚子疼。
肚脐眼里的脏东西当然要清理,保持清洁很重要,但是要注意方法:力度一定要轻柔,可以用浸湿(清水或沐浴液)的棉签等较软的东西实施擦拭。
关爱肚脐注意事项
1.注意保暖防风风寒
在气温较低时,比如早晚或是阴雨天,尽量避免穿肚脐装。即使夏天天气炎热,也最好让宝宝穿上小肚兜,将肚脐保护好。在睡觉时,记得在腹部盖上薄厚适当的遮盖物,也可以使用护脐带。
2.防止肚脐意外受伤
肚脐若是裸露在外,缺少衣物的保护很容易受伤,比如烫伤、擦拭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室外,避免一定要小心看护好宝宝。
3.最好不要进行纹饰
这点对针对妈妈们来说。有的女性为了追求时尚,喜欢在肚脐处粘贴图案,甚至忍痛纹身、挂环,这些做法存在安全隐患。
原因如下:粘贴饰物影响肚脐的正常排泄,可引起湿疹等皮肤病;而纹身使用的颜料并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其中可能含有有害的化学成分,另外纹身针消毒不彻底可能传染疾病。
5用音乐抚慰宝宝黄昏焦虑症
“宝宝每天傍晚天一黑,就准时开始哭闹,好难哄,好像很灵异的感觉,怕怕!”已经不是第一次有新手妈妈提出这样的疑问了。
众说纷纭:宝宝黄昏焦虑症,科学or灵异?
有妈妈说,宝宝白天乖乖的,很乐意自己玩儿,对妈妈爱理不理的,可天一黑就开始找妈,对妈妈的依恋突然加深,而且“发作”时间“比闹钟还准时”,觉得特别“灵异”。甚至有的妈妈想象力丰富,将这种现象赋予了各种奇妙的解释。
1、宝宝天黑就哭闹,是看见“不干净”的东西
用音乐抚慰宝宝黄昏焦虑症
在很多长辈看来,黑夜是恐怖的,各种“不干净”的东西都会在此刻出现,而弱小的宝宝就成了它们攻击的主要目标。宝宝一到傍晚就哭闹不止,就是因为受到这些看不见的东西的骚扰,得烧香拜佛才能阻挡灾难。
小编点评:Stop!Stop!Stop!都21世纪了,年轻妈妈们就不要再被这些封建迷信的言论蛊惑了!黄昏就哭闹找妈的现象,几乎每个小宝宝都会有,不管你有没有诚信拜佛都不能“幸免”。而当宝宝长到2-3岁时,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消失,难道说那个时候“不干净”的东西就“改善从良”了?
2、宝宝哭闹不休,是肠绞痛导致的
哭闹不止,无法安抚,甚至可持续几个小时……宝宝黄昏哭闹时的这些症状与肠绞痛非常相似,很多妈妈认为,宝宝每天天黑吵闹要找妈的现象,就是由于肠绞痛引起的。
小编点评:肠绞痛是婴儿时期常见的胃肠道不适症状(严格来说肠绞痛并非一种疾病),它和宝宝黄昏焦虑症的症状确实非常相似,妈妈混淆了也无可厚非。小编教你通过几个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宝宝到底怎么了。首先,宝宝肠绞痛大多发生在3个月以内的婴儿身上,如果你家宝宝已经比较大了,还是天黑就找妈,那多半是黄昏焦虑症。另外,宝宝出现肠绞痛时,肚子会比平时鼓胀,有点硬邦邦的,反之,则更可能是黄昏焦虑症。
3、宝宝黄昏爱找妈,是想妈妈了
很多长辈认为,宝宝虽然小,可有灵性了。妈妈白天上了一天班,宝宝长时间没看见妈妈,就会想妈,想妈就会哭闹。所以长辈们都说,晚上也只有妈妈能带得好宝宝。
小编点评:确实很多宝宝出现黄昏焦虑症的时候,谁也哄不了,只有妈妈抱抱喂奶才能让宝宝冷静下来。可这并不等同于黄昏焦虑症就是宝宝在想妈。这只能证明,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比其他人更深。原因很简单,事实已经证明,有一些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宝宝也会有黄昏焦虑症;另外也有一些宝宝黄昏不找妈,而更喜欢找家中其他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