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计划生育

幼升小系列之学习习惯的准备

时间:2023-06-02 分类: 计划生育 查看: 34

幼升小是每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了解学校生活是入学前家长所需要做的,及早对孩子进行学校安全教育也是入学前准备的重要内容。您在给孩子布置学习小空间,购买新书包、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时,最好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出出主意,发表意见,让他感受“要上学了”的喜悦。而且家长们一定要记住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1幼升小系列之学习习惯的准备



暑假期间,家长应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逐渐改变幼儿园的饮食和起居习惯。学习要专心与认真;爱护书籍与文具,必要的学习用品是应该的,要力求美观实用,不要追求高档,尽量避免购买偏重的用品。如做成各种小动物的转笔刀,带小镜子的大文具盒等。最好使用软硬适度的HB铅笔。一次可以买回很多备用,但不能一下予给孩子很多,免得孩子养成不爱惜学习用品和比阔气的坏毛病。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及时复习与巩固;独立完成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学会自己收拾书包、码放书本、整理文具盒、准备用具;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看书、写字姿势;不形成“橡皮依赖症”等。另外,学习能力方面的准备还包括:认识钟表,知道时间;认识页码,会翻页,找题号;认识课表: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品德、写字、体育、科学、音乐;生活中识字:班级、男女厕所等。

培养儿童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要求家长了解学校要求,协助学校共同教育孩子。使孩子做到在学校和家里一样。

家长可以通过向高年级同学或他们的家长了解学校,现在网络发达,也可以从网上查找资料,总之,在孩子入学之前尽量多找些资料,让孩子了解学校,没有陌生感。

2这就是幼升小的重要性,从小学就决定了!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如: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等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它,学生可以轻松快捷地学好知识。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书写潦草,做题马虎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下面结合习惯的形成规律,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到创造了条件: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惯了的人,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学校,家长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3超实用的幼升小注意事项



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幼小衔接?那你真的就out了!简单来说,幼小衔接就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衔接。如果做不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那么孩子在升入小学初期将会很难跟上小学的学习节奏。因而,家长千万不能不重视幼小衔接,更不能认为幼小衔接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哦!幼儿园和小学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比如说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行为规范等,这些在入学前家长都要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我们整理了幼升小的一些注意事项,家长们一定要认真看看哦!

一、幼儿园和小学有什么不同?

从学习环境看:

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都非常美观、形象、富有童趣。而小学教室一般由课本、黑板、桌椅、多媒体展台等教学设施构成,对孩子的吸引力降低。

从学习方式看:

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础活动。小学则以学习为主,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课程。

从师生关系上看:

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而在小学,老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要比幼儿园老师相对减少。

从教学方法上看:

幼儿园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小学则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课堂大多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从行为规范上看: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喝水、上厕所、说话、玩玩具,在升入小学以后都不再被重视。孩子在上课期间,抱臂坐正,不随便说话、发言先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中。

二、不少家长面对幼儿入学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所限,没有意识到自身对幼小衔接的消极态度。据了解,家长主要存在以下错误认识:

1.轻描淡写,漠不关心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精力有限或是自身素质所限,不注重自身与幼儿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不关注幼儿在园期间的发展变化,不配合教师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不参与幼儿园举办的专题家长会,更不和幼儿聊任何有关入学的话题。这就使幼儿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重视与关怀,更谈不上主动发展了。

2.简单粗暴,施加压力

个别家长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把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归结为调皮捣蛋,经常用简单粗暴的语言吓唬幼儿:“一天到晚就知道调皮捣蛋,我不管你,到时候老师会好好收拾你。”“连十分钟也坐不住,到时候你就等着让老师罚站吧!”听到这些语言,幼儿对小学还有什么向往与企盼?大概就只剩下恐惧与不安了。

3.重视知识,忽视习惯

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就是提前认字、学习拼音、学习英语、学会算题等知识技能,却忽视了对幼儿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更忽视了诸如观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因孩子过早地接触小学的有关知识技能,反而降低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入学后的学习兴趣激发与能力的持续发展。

4最常见的6类幼升小考题



1、学习习惯类孩子在教室静坐十分钟,观察孩子能不能静下心来。

带孩子去图书馆阅读,观察孩子的看书习惯。

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复述情节并回答问题,考察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2、家庭教育类设计亲子小游戏,让孩子家长一起玩,看孩子和家长在互动中的表现。

对家长摸底,如填写调查问卷,设置如“周末和节假日,家长应该带孩子做些什么”“家长一年平均的读书量是多少”“每周有几天父母会和孩子共进晚餐”等问

3、常识问答类要求孩子说自己的名字,并回答出自己的家庭住址,报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有家长称这是“基础题”。

观察不同容器里的水,判断哪个水多、哪个水少,主要考查孩子的生活经验。

辨别地图、建筑、动物和水果、蔬菜的特征等。

4、健康协调类主要考查孩子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肢体协调性等,设计跳远、走路、拍皮球、筷子夹玻璃弹珠等活动。

有的学校会安排如测视力等健康测试。

5、行为习惯类一般以隐性考察居多,关注孩子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

面谈开始前,学校给每个孩子都发了一颗糖,告诉他们面谈时不能吃,见到爸爸妈妈以后才可以吃掉。

进校门后,孩子有没有哭闹,会不会主动问老师好,坐过的椅子会不会放正,散落的东西会不会收拾好……这些细节有时也是老师观察的重点。

部分住宿制学校会通过孩子在整个报名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考察孩子是否有住校学习的心理准备以及生活统筹能力。

6、生活自理能力类一些可住宿的小学,特别关注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是否会自己穿衣、叠被等。

当年红极一时的“系鞋带”难题:现场将孩子的鞋带解散,让他们重新系上。

有学校将小内衣、袜子和被子零散地摆在桌上,让孩子现场整理。不一定要叠整齐,更看重有没有整理的意识。

在一个教室里同时安排多个游戏,让孩子排队参与,有些孩子,见机行事,哪边队伍人少,就先往哪边站;也有些孩子东排排西站站,不能专注地完成一项任务。从中体现孩子的观察、处事能力。

5幼升小更应重视习惯养成与情绪过渡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育专业博士,澳大利亚某公费幼儿园教师阿杰告诉记者,由于升学竞争的客观存在,家长会在幼升小时重视知识、自理技能的培养,但容易忽略情绪控制的问题。

阿杰老师指出,学龄前的孩子情绪表现具有爆发性,比如精神或者物质需求不被满足时会即刻哭闹、吼叫等;也有转移性,表现在情绪来得快、去得快,注意力容易被转移。小学阶段,对孩子而言,不仅是校园环境的转变,知识难度的提升,也包括教师、朋友、学习氛围的变化。许多幼儿园阶段理所当然的需求不被允许,孩子会面对更复杂的外界反馈,如举手想回答问题却不被老师点名、无法随意上厕所、同桌更快完成作业、座位被安排在教室后面等,孩子会因为细小的事件而“受伤”,感到委屈、嫉妒、气愤等情绪,这也会导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拉,甚至厌学。

“步入小学,孩子的情绪会越来越丰富,但不能将孩子当做大人来要求,应鼓励孩子合理表达、宣泄情绪。”阿杰老师表示,一方面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情绪过渡。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吼叫、滚地、打骂的情绪宣泄方式不可取;可以带孩子运动、游戏或者看书来转移情绪;对孩子说明老师、同学和父母不是完人,也会疏忽他的需求,但这不代表不喜欢他;同时,肢体上的抚摸、拥抱对于稳定孩子情绪也有作用。

另一方面可寻求朋辈影响的帮助。孩子喜欢和小哥哥、小姐姐相处,带有崇拜和向往心理,家长可以多向孩子讲述他们在学校的趣事和表现,给孩子树立榜样,但需注意不能同时贬低、批评孩子,防止敏感的孩子产生心理落差。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先兆流产可以吃海带吗
下一组:办公室白领10大最佳保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