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中医

脾胃失和怎么治啊?

时间:2023-06-02 分类: 中医 查看: 12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负担其实都是挺大的,每天的忙碌也让大家很多人忽视了对身体的关心,以至于现在很多人的身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毛病。很多人由于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导致了脾胃失和的状况,每天感觉非常的烦躁和难受。那么,脾胃失和怎么调理呢?对于脾胃适合调理的一些办法,接下来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详细的介绍。

1脾胃不和如何调养

第一招:脾胃关系,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脾主运化,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第二招: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决问题

脾主运化,当脾出现问题时,造成胃部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不能运输到身体各部,同时也不能反补营养给胃,脾病造成机体主症有:胃胀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胃主受纳,当胃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由此可见,脾胃病的症状基本都是同时出现的,这也是我们平常“胃痛医胃”难以解决问题的所在。中医理论认为胃病属于脾胃病的范畴,在治疗胃病的同时也要解决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2脾胃不好怎么办

首先,养脾胃,先养心情。相信很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这种体验,心情不好,抑郁、情绪低落时,会出现吃不下饭的现象,而遇见有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舒适放松的环境下,则会胃口大开。所以我们也常说 “养脾胃就是养心情”。这种调养方法,在我们中医学里面很早就可以发现了,古代的医疗先贤经常要求病人“调养情绪”。

其次,养脾胃,注重饮食调控。饮食要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要常吃蔬菜和水果,满足身体营养需求的同时,能够保证身体的排尿、排便正常通畅。尽量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此外,多吃五谷杂粮,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尽量吃应季的各种美味食物。

然后,养脾胃,坚持运动。平常的时候,结合自身体质情况,参加适当强度的体育运动,比如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据研究表明,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这类运动最能够调养脾胃,保健身体。

最后,养脾胃,注意保暖。特别是春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脾胃不好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

3脾胃失和怎么治啊

一、情感因素对食欲、消化、吸收都有很大影响

因此保养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据研究,不良情绪可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绪则有益于胃肠系统的正常活动。

二、饮食调摄是保养脾胃的关键

因此,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以素食为主,荤素搭配。需常吃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求和保持大便通畅。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4脾胃不和的症状

1、为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脘腹胀痛甚或腹泻,嗳气,恶心,呕吐等症。

2、由于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故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因升降失调。

3、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见泄泻,甚则小腹胀坠、脱肛等。

4、胃气不降反而上升,则可见嗳气,恶心,呕吐等;润燥失宜,胃阳不足,胃失通降,可见食欲减退,嘈杂易饮,干呕,呃逆,甚至噎膈,大便干结;

5、脾虚湿困可见食后饱胀,倦怠乏力,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少或无苔,脉细弱而数等症。

5中医如何治疗脾胃不和

脸色发黄

对于不同的疾病情况,进行中医的调理也是有不同的方法的,您在生活中就要注意合理的治疗选择。

如果一个人的脸色没有关泽还发黄的话,可能是因为脾胃不和导致的,会有吃饭不香,吃完饭后肚子胀,同时还会出现腹泻等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鼻头暗淡

进行中医的护理也是需要不同问题不同分析的,在生活中传统的中医也会帮助您进行有效地缓解。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中医方法:脾胃有热者可按摩足三里穴,每次5分钟,每天2~3次,同时配合按摩胃经的内庭穴(在足第二趾、第三趾趾缝之间)效果更佳。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刮痧以后应该注意什么?
下一组:湿热体质的人吃什么药膳可以去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