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分类: 中医 查看: 14
宝宝在生长的过程当中出现毛病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只是在孩子有了生病的情况时,我们要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的调理和治疗是特别重要的,有的宝宝会有消化不好或是肠胃不好的情况,这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孩子越小我们就会越担心,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岁宝宝肠胃不好怎么调理?
1小孩脾气虚弱怎么调整
合理喂养
脾虚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合理喂养,注意良好合理的饮食卫生和习惯。有些孩子不爱吃饭家长就要找原因,可能是喂养不当导致的,有些家长整天端着饭碗追着孩子满屋子跑,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喂养方式。
千万别着凉
脾胃虚弱的孩子容易外感,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着凉,也很容易感冒,所以这种孩子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一些。
捏脊
捏脊是物理疗法,没有副作用,操作也很简单,具体做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长,然后捏起儿童背部皮肤约0.5~1厘米,从下往上推进。如此反复,每天1~2次。
2宝宝脾胃虚弱食疗方
奶香麦片(1岁以上适用)
原料:牛奶250毫升,麦片100克。
做法:将牛奶和麦片同煮成粥即可。
功效:健脾养胃,滋心润肺,补充维生素B,促进肠蠕动。
山药薏米粥(1岁以上适用)
原料:大米适量,铁棍山药100克,薏米100克。
做法:将山药和薏米用食物料理机粉碎,然后与大米同煮成粥。
功效:健脾养胃,祛风除湿,去水肿,提高免疫力。脾胃虚弱的孩子可连续吃1个月。
山药萝卜粥(八个月以上适用)
原料:大米适量,山药200克,白萝卜50克。
做法:将山药、白萝卜去皮,切成小片,与大米一起慢火同煮成粥。
功效:理气顺脾,促进肠蠕动。呕吐后的孩子食用效果好。
33岁宝宝脾胃不好怎么办
一、经常煮些苹果给宝宝吃。煮熟的苹果治疗了消化不良,但,苹果内的VC会减少。
二、家里熬粥时,多放些水,粥熟后,先给宝宝打一份米汤。米汤俗称:粥油。营养相当丰富,而且还能调理肠胃,增强抵抗力。[肠胃不太好的看医生时,医生通常都会告诉病人,多喝米汤]
三、给宝宝补充含益生菌的牛奶或是合生元的儿童益生菌冲剂。益生菌能促进肠道挪动,增强宝宝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四、给宝宝做的辅食易软烂。越烂的食物对宝宝调理肠胃越好。有些水果我们可以用料理机榨汁给宝宝喝。
五、给宝宝经常做些小米粥。小米粥有健脾胃的功效。 妈妈可以试试我的方法。
六、肠胃不好可以吃点益生菌改善肠胃的益生菌在人体内形成强大的生物保护膜,杀灭有害菌,清除肠内垃圾,阻止毒素的进入,帮助消化,吸收,增强自身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
4脾胃虚弱患者饮食禁忌
1、脾胃虚弱患者不能吃田螺
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2、脾胃虚弱患者不能吃牡蛎肉
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清·黄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
3、脾胃虚弱患者不能吃鸭肉
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4、脾胃虚弱患者不能吃甲鱼
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
5、脾胃虚弱患者不能吃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5小儿脾胃不好的注意事项
1、忌塞着孩子吃
家庭经济条件好了,家长对孩子的喂养标准也在提高。“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不单燕窝、虫草上了孩子的食谱,各种营养品也是源源不断,目的“还不是图孩子长得更聪明、更强壮”。所以,家长没觉得有不妥,反把多吃多补当成小孩挑食、偏食后的无奈之举。
2、忌给孩子喝凉茶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便秘、口气重,就以为是“上火”,喜欢给小孩喝凉茶,我们对此极力反对。七岁以内的小孩发生便秘,大多数是脾胃功能没发育好,又不节制饮食,因而造成“食滞”,并不是真正的“上火”。正确的治疗方法应该是消食导滞,如果喝凉茶清热,只会越喝越伤脾胃。
3、忌晚上吃东西
半岁以前的婴儿,一天睡眠时间要十几二十个小时。为了保证营养,什么时候醒来就什么时候吃,深更半夜喂奶很正常。可到了半岁以后,孩子白天清醒、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多,生活作息也越来越正常,如果晚上还给他们吃东西,脾胃得不到休息,也会导致脾胃虚弱,小孩尽量晚上八点以后就不要再进食了。
4、忌生病赶紧补营养
俗话有“虚不受补”。其实,虚应该受得了补,之所以“虚不受补”,是因为补得不是时候。所以,每当一看到孩子病蔫蔫的样子,家长就心疼,于是迫不及待地进补,补品、补汤一起上,结果往往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