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分类: 中医 查看: 84
俗称的脱肛,医学上的名称是“肛门直肠脱垂”。一般多见于小儿、老人、多次分娩的妇女、重体力劳动者,也可见于久泻、久痢、习惯性便秘、剧烈咳嗽、痔疮、肠息肉及个别久坐、久站的人。中医治脱肛的方法有什么?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1脱肛的病因讨论
脱肛是指直肠或乙状结肠下段的粘膜层或全层肠壁经肛管向外突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病理状态。临床上并不常见。
大量病例资料提示本病与发育缺陷有关:如小儿骶骨曲发育不全,直肠正常平面位消失,直肠前陷凹腹膜返折过低,老年性肌肉松弛,生育过多或分娩致肛提肌分离或会阴撕裂等。故本病多见于小儿、老年及多产妇女。
此外,长期腹泻或便秘、排尿困难、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也常为本病的诱因。
近年来国外有人研究,脱肛常伴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疾患,如有报告显示100例成人完全性脱肛,3%肯定有精神疾患,33%可能有精神疾患。另一报告报道100例小儿脱肛,4%有智力障碍专家认为有神经系统病变时,排便的控制力与调节功能障碍,直肠慢性扩张,对粪便等刺激的敏感度减弱,因而产生便秘与自制力的下降,有利于脱肛的发生。
长期以来,对脱肛的形成机制存在着滑动疝和肠套叠两种主要学说的争论,而有专家认为两者基本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滑动性疝型也可以说是一种肠套叠,只是未影响到整圈肠壁。
2中医妙法补气升提治脱肛
中医认为脱肛是脾气不足,气虚下陷造成的,又叫中气下陷。治疗需健脾补气升提。可用下列方药治疗:
1.炙黄芪30克,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各10克,炙甘草5克,浓煎,每天1剂,分3次喝下。
2.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每次10克,每天3次。
3.用明矾,皮硝各30克,开水冲化后熏洗肛门。严重者,在脱肛推回后用丁字带固定。
4.如因便秘、腹泻、痔疮等病引起的脱肛,需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3脱肛该做的相关检查有哪些
直肠脱垂的症状与内痔脱出类似,所以临床上常常将直肠脱垂与内痔脱出混为一谈,都被称为“脱肛”,但实际上二者有较大的区别。
①视诊:内痔脱出物为充血肿大的痔块,呈花瓣状或环状,可见有出血,痔核之间凹陷有正常的粘膜。
脱肛直肠脱垂的脱出物为直肠,有明显的放射状纵形沟纹或直肠环圈,色淡白或淡红,无出血。
②指诊:内痔脱出,肛门松紧度正常。
直肠脱出,肛门括约肌明显松弛。
③窥器检查:内痔用窥器检查时,可见到粘膜呈花瓣状且粘膜隆起的肉块大小不一。
直肠脱垂粘膜呈环状隆起,呈均匀状。
直肠脱垂与内痔脱出要区分开来,治疗的时候最好到专业的肛肠科医院进行明确的诊断,然后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
4直肠脱垂如何预防
直肠脱垂患者要坚持作体育锻炼和强壮腹部肌肉锻炼,以改善人体气血亏虚及中气不足的状况,这对于巩固疗效和预防直肠脱垂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预防措施有:
1.积极除去各种诱发因素,如咳嗽、久坐久站、腹泻、长期咳嗽、肠炎等疾病,婴幼儿尤要注意。
2.平时要注意增加营养,生活规律化,切勿长时间地蹲坐便盆,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大便干燥,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刺激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3.有习惯性便秘或排便困难的患者,除了要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外,排便时不要用力过猛。
4.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下垂和内脏下垂者应及时治疗。
5.经常做肛门体操,促进提肛肌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
查看详情>>5直肠脱垂会引发什么疾病
1.出血 偶尔因直肠孤立性溃疡可发生大出血。
2.肛门失禁 16%~20%的对气体失禁,17%~24%完全失禁。直肠脱垂引起失禁的原因包括:
①直肠脱垂产生实质性的直肠扩张,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持续反射性抑制而松弛,尤其在老年人因耻骨直肠肌薄弱,活瓣不起主要作用时则一旦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就将引起失禁;
② 分娩或长期用力排便使会阴异常下降,造成阴部神经被拉长的伸展性损伤,使盆底横纹肌去神经变性薄弱。肛管直肠测压有助于了解肛门括约肌等的功能,张连阳等对直肠内脱垂患者行肛管测压的结果表明其存在肛管压力的降低,其中直肠黏膜脱垂有肛管静息压降低,而全层直肠套叠则存在肛管静息压和咳嗽压的降低。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