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分类: 中医 查看: 50
所谓上火就是指我们人体的虚火旺盛,轻则影响正常生活,重则患病不起。我们现在人会因为很多的因素导致身体上火,常见的原因就有天气干燥、生气上火、缺失水分。不管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上火,我们都要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降火,当然吃药也许是来的最快的,但是药物同时对身体也有不良影响。其实我们生活中喝的很多汤水都具有降火之功效。下面来看看六款滋阴降火汤及做法上火别担心。
1吃菊花去火吗
菊花茶有醒脑明目去火的作用。
菊花的种类很多,不懂门道的人会选择花朵白析,且大朵的菊花。其实又小又丑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菊花茶不加茶叶,只将乾燥后的菊花泡水或煮来喝就可以,冬天热饮,夏天冰饮都是很好的饮料。
过敏体质的人想喝菊花茶,应先喝一两朵试试,如果没问题可再多喝,但也不应过量饮用。此外,由于菊花性凉,体虚、脾虚、胃寒病者、容易腹泻者不要喝。
一般情况下,菊花茶最适合头昏脑涨、目赤肿痛、嗓子疼、肝火旺以及血压高的人群喝。
喝菊花茶时,人们往往还喜欢加上几颗冰糖以增加口感。专家认为,菊花茶加冰糖是可以的,但是对于患有糖尿病或血糖偏高的人,最好别加糖,应单喝菊花。
菊花这种草本植物在我们的中医药宝典里面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医用来治疗某些疾病的良方,因此,人们可以在生活中多食用一些菊花制品,对于菊花去火吗这个问题人们可以将菊花制作成茶饮来食用,这样可以发挥菊花的最大功效。
2六款滋阴降火汤及做法上火别担心
(一)南瓜海带汤
材料:南瓜、海带、瘦肉。
做法:
1、南瓜老的须去皮、去瓤及籽仁,嫩的不用去皮及其他,只须洗净切件。
2、海带先浸软切段,瘦肉原件洗净,一齐煲三小时,汤清甜,瓜肉香滑。
(二)菠菜银耳汤
材料:菠菜150克,银耳20克,香葱15克,盐、味精、香油各少许。
做法:
1、菠菜洗净切段,用开水氽一下。
2、银耳用温水泡软,洗去泥沙,摘成小朵。
3、香葱去根须洗净,切成细末。
4、锅内放入银耳,倒入适量清水。
(三)黄豆炖排骨
材料:黄豆50公克,排骨300公克,老姜30公克,水600㏄,盐1小匙。
做法
1、黄豆泡水放隔夜,取出沥干备用。
2、将排骨剁小块,放入滚水汆烫后捞出备用。
3、老姜去皮切片备用。
4、将作法1~3的所有食材、水和调味料,放入电子锅内锅,按下「煮饭」键,煮至开关跳起,掀开锅盖捞出姜片即可。
(四)百合蜜枣汤
材料:猪肺一个、光杏仁、百合、蜜枣六枚。
做法:
1、猪肺买回来后,用水喉套入猪肺气门,放入清水充满整个肺脏,冲水将内脏血液杂物至乾净。
2、将整个猪肺放入瓦煲,加上各药物,煲三至四小时,将猪肺切块,加调味,上碟作菜,汤另饮。
(五)黄豆芽汤
材料:黄豆芽50克、食盐、味精、胡椒粉、芝麻油、醋。
做法:
1、可取黄豆芽50克,在开水锅中焯2分钟,出锅后马上过凉水沥干。
2、加入食盐、味精、胡椒粉、芝麻油、醋等调料,拌匀佐餐食用,每日两次可降火。
(六)桂圆大枣红豆汤
材料:干桂圆30克,大枣50克,红豆150克,清水1500克。
做法:
1、红豆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备用。
2、桂圆去壳留肉备用。
3、泡好的红豆、大枣、清水,上火煮沸。
4、加入桂圆。
5、再次沸腾后,转文火煲60分钟。
3滋阴降火茶有哪些
菊花茶
秋属金,要将心火收住,可饮用菊花茶。菊花茶,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的作用,最适合头晕脑胀、同赤肿疼、嗓子疼、肝火旺及血压高的人喝。泡菊花茶时,可以直接以温水冲泡菊花。冲泡时加少量蜂蜜,口感会更佳,味苦的野菊最好避免饮用。
有些人喜欢在菊花茶中加上几粒冰糖来调调口味,但是糖尿病患者、脾虚、胃虚的人不适合加糖,因过甜的茶会造成唾液生多,口舌干燥。此外,不懂门道的人会选择花朵白并且大的菊花,其实又小又丑并且颜色泛黄的菊花反而是上选。
银耳茶
此茶有滋阴降火,润肺止咳的功效,特别适用于阴虚咳嗽。
可选用银耳20克、茶叶5克、冰糖20克,先将银耳洗净加水与冰糖炖熟,再将茶叶泡5分钟后加入银耳汤里,搅拌均匀服用。
4降火就要对症下药
1、心火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赤小豆粥:赤小豆50克、粳米100克。先将赤小豆煮开,再下粳米共煮为粥,每日2次,早晚服用,有降火之功效。
灯芯草柿饼汤:灯芯草6克、柿饼2个,加水300毫升共煮,将水煮剩至100毫升,加白糖适量,温服,柿饼可吃,每日2次。此方有清降心火、清热利尿之功效。
用药: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
2、肺火
肺火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预防:在多风干燥季节,要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忌食橘子,适当运动,但应避免寒邪侵袭。
食疗:川贝炖梨水。选梨数个切块加水500毫升和川贝,煮开20分钟即可,加冰糖少许,饮汁食梨,有润肺止咳之功效。川贝母可清热润肺,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等症状。梨也有生津、润燥、清热等功效。
用药:清肺抑火丸、板蓝根颗粒、栀子金花丸、羚羊清肺丸、双黄连口服液等。
3、胃火
胃火也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预防:平时应少食辛辣、过热之品。多饮水,适当运动,少吃肥甘厚味,多食果蔬。
食疗:藕汁蜜糖露。鲜藕榨汁150毫升,加蜂蜜30克,调匀内服,每天2次,连服数天,有润胃凉血降火之功效。
用药:牛黄上清丸、新清宁片、牛黄清胃丸、三黄片等。
4、肝火
肝火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胁肋疼痛、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预防:养肝的关键在于制怒,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因为身体劳累,就会使人情绪不稳而易怒,所以生活中要少食辛辣、勿过劳、禁酒等。
食疗:菊花茶。选菊花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用药:龙胆泻肝丸、黄连羊肝丸。
5、肾火
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预防:平时可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5脚底的十大保健穴位滋阴降火
涌泉穴
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丰隆穴
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大敦穴
清醒头脑
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指压时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太溪穴
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照海穴
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意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压此穴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症状。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了;按压时间不宜太长,5~10分钟即可。
内庭穴
祛胃火
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隐白穴
健脾回阳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状物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厉兑穴
通调肠胃
专家常说,厉兑穴在第二个脚趾旁边,靠近第三个脚趾的地方,轻轻按揉这个穴位,可以清脾健胃,促进身体独舞的排泄。用大拇指端按压厉兑穴,力度逐渐加大,感觉到疼痛感就停止2分钟为好,以后用相同的方法掐压另一只脚上的厉兑穴。
至阴穴
清热散风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窍阴穴:
治疗偏头痛
足少阳胆经,此穴在四脚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距趾甲根脚一分处。主治往来寒热、口苦、肋痛、偏头痛、瘰疬(老鼠仓)、疟疾,股、膝、小腿外侧、四脚趾等处疼痛、运动性障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