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常识 > 养生保健

哪些教育方式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时间:2023-06-02 分类: 养生保健 查看: 62

当前的家教存在着许多误区,例如:认为孩子还小,还不应立即着手教育,家庭应给孩子以温暖,不能像幼儿园、学校那么“严”,以及重智轻德等。最大的误区便是过度期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接下来小编带您一起去了解一下哪些教育方式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1教育孩子要抓住黄金时期

一、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目标要求,使其一时热情变为持久的行动。

二、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五、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用兴趣推动孩子去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八、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的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献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九、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十、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2哪些教育方式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场景1

妈妈下班了,打开家门,就看到:多多正边吃晚饭边看电视,手里还把玩着不少的玩具。奶奶则端着饭碗跟在多多身后。

放下背包,妈妈说开了:“多多呀,刚才妈妈在楼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诉妈妈,正在找不认真吃饭的小宝宝,要把不乖的宝宝抓到警察局里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警察局关起来! ”

晚饭后,妈妈看到多多玩得太兴奋了,在小区里跑来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妈妈又说道:“多多,医生阿姨要来抓你了!快过来,穿衣服。不然,让你到医院,打针!”

点评:家长的权威不是靠“吓”的

生活中,有的家长会借用“警察”、“医生”、“小偷”等这些特殊职业人物的权威,“威胁”孩子吃饭、睡觉。也许一时有效,可长久之后,孩子不仅会对这些职业产生恐惧,而且会产生不安全感。

孩子不听话时,家长总是忍不住摆出大人的权威,强制、命令、恐吓,这些都不是良好的沟通方式。家长何不编个可爱些的小故事呢,或顺着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场景2

乐乐和妈妈一起堆沙子。一会儿提水,一会儿堆土,亲子氛围其乐融融。这时,有小同伴过来了,想借一把铲子。还没等乐乐作出反应,妈妈就说开了:“乐乐,借给哥哥,好吗?乐乐乖,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妈妈告诉过你,要大方的……”长篇大论后,妈妈把铲子给了同伴。可乐乐呢?转身走开了。

点评:不要替孩子“长脸”

孩子大一些,带出去玩,家长当然希望孩子给自己“长脸”。但乐乐妈的行为,实质上干扰了孩子之间的独立交往,让乐乐失去了一个跟同伴交往的锻炼机会。

聪明的家长永远是站在孩子身后。碰到类似问题,家长不妨等一等,先观察下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很乐于把铲子借给对方,马上拥抱孩子,告诉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适时加入,引导他与同伴正确交往。

场景3

海洋球池里,一群孩子在玩耍。一个哥哥快速、熟练地从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声,躺在球池里了。这时,周围聊天的妈妈们循声而来,一边嘟囔着,一边把自己的宝宝从球池里抱出。霎时间,球池里只剩下两三个大孩子。

点评:别用世俗偏见评价孩子

看着大孩子“粗鲁”地“闯”进了海洋球池,周围聊天的妈妈们赶紧采取“保护”措施,把宝宝抱了出来。家长用自己的预想,保护了孩子的身体,却破坏了孩子们宝贵的学习环境。

家长心里关切着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动声色地走到球池边。你可以引导宝宝为这个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长在也不会太为所欲为。何况孩子之间的交往,多数没有恶意,家长完全可以“暗中保护”,又不破坏现场的愉快气氛。

场景4:

全家出门去公园游玩,热热闹闹的。妈妈看到花了,笑着说:“宝宝,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黄色的哦!”远远的,风车在转,爸爸说:“宝宝,你看,那是风车哦。”这时,爷爷一抬头,发现鸽子了,连忙大叫一声:“宝贝,天上有鸽子在飞。”……

点评:别替孩子看世界

还没等孩子自己发现,家长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东西指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向宝宝传授知识,实际上却局限了孩子整体观察的能力,也剥夺了他们自我探索的乐趣。

家长不妨等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关注时,你再开口说话。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是什么,而是多用问句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来观察。比如,当宝宝在看花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你在看这个吗?上面有什么?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场景5

妞妞刚起床一会,乐滋滋地在房间看《天线宝宝》。“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妈妈在外面喊。这时,爷爷进房间了,妞妞马上笑嘻嘻地说:“爷爷扔,爷爷扔!”

爷爷慈爱地摸了下妞妞的头,提了尿包走出来,有些得意地跟妈妈说:“咱家妞妞越来越聪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这小家伙,呵呵。”

妞妞一周8了,爷爷闲下来,最喜欢逗妞妞玩。“妞,打爷爷,打爷爷!”爷爷笑眯眯地抓起宝宝的小手,轻轻拍打着自己的脸庞,妞妞一边拍,一边“咯咯”地笑了起来。

点评:别因孩子可爱就乱了套

当孩子们动用“小聪明”、“小伎俩”来对付大人时,很多家长明知道不对,却又忍不住对孩子的机灵津津乐道。家长表情、语气、行动的不一致性,常常让孩子无法正确分辨,导致了错误的模仿。

孩子最初的社会秩序感和规则,往往来自于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妞妞确实很聪明,懂得把事情“转嫁”给爷爷做,但这并不值得赞赏。父母应该语气平静地告诉她,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做。面对孩子的“聪明”,家长要多些理性,并且全家一致。

场景6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妈妈看到宝宝正在和一个年龄较大、性格活泼的大哥哥在一起玩。这时,大哥哥轻推了宝宝一把。只是因为宝宝站错位置了,纯无恶意,宝宝很自然地走开了些。可这时,妈妈却飞箭似奔跑过去,喊了声:“小心点,宝宝!我们去那边玩。”

点评:孩子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宝宝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长心里会不舒服,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其实,孩子们的交往是单纯的,他们表达情绪很直接。也许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推来推去,后一分钟,就拥抱欢呼。

家长带着成人的眼光出手“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机会。

家长不可能永远地守护在孩子身边,让他自己先试着解决,其实孩子很坚强。

6个小小的生活场景里,都暗藏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资深教师翁娟的诚恳建议,能让有不同“涂鸦行为”的家长有所领悟,并努力改进自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3如何培养孩子的逆商

1、教会孩子生存能力

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到彩虹。父母不能对孩子事事包办,应该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生存和自立。即使跌倒了,也要勇敢爬起,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2、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

忍耐力强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在心理学上,这个叫做延时效应。孩子遭遇困境,家长不要立刻伸手帮助,让他先忍受挫折带来的不快,并鼓励他设法摆脱。

3、多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接触

小孩的知识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窄的,他们对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会感觉到新鲜和好奇。父母看见孩子遇到感兴趣的事物要耐心讲解,不要扼杀他的积极性,拓展知识层面。

4、培养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父母可以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解决问题,做任何事情前先要考虑的事成功,而不是失败。树立信心去解决问题,即使做不好,也要懂得承受之后带来的不愉快。

5、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往往完成一个任务都不是单单靠一个人就可以的。教育孩子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必须依靠大众的力量,博取众长,取长补短,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爸妈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逆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日后遭遇风风雨雨也不会轻易击败孩子。

4孩子几岁后不再形成扁平足

扁平足是足弓纵弓塌陷导致足部或小腿肌肉容易疲累,甚至引发疼痛,足部平贴地面的现象。 预防和治疗措施:穿着后跟杯加硬的健康鞋,配合矫形鞋垫,使后跟保持垂直位置,同事承托足弓,减轻平足症,并预防并发症。

【平足症】

是指足弓扁平、弹性消失引起的足痛。平足又称平底足、扁平足,包括先天性平足和后天性平足。

【先天性原因】

1、足部的骨骼异常,主要是足副舟骨、足舟骨结节过大,以至胫后肌附着处软弱。

2、第一跖骨较短,结果其他跖骨承受重力过多,导致足弓扁平。

3、足部骨骼的软骨或纤维。

【后天性原因】

1、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等,都可导致维持足弓的肌肉、韧带、关节囊、腱膜等软组织慢慢衰弱,后足弓渐渐变得低平。

2、长期有病卧床的患者,由于缺乏锻炼引起肌肉萎缩、张力减弱,一旦负重时就会导致足弓下陷。

3、鞋子不合适,如鞋跟过高等,会使得身体重心长期向前移,而相应的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造成破坏,形成扁平足。

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也可导致足骨变形,足弓扁平。

5、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平足症。

5长期给孩子把尿会长痔疮吗

不会的,痔疮的产生是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如不良排便习惯,经常便秘,久坐久卧,过食辛辣刺激食物或者是过度吸烟饮酒等。

宝宝在3个月之后就可以培养排便习惯了,当然宝宝越早学会自己排小便也是好的。没有特别的时间要求,但是尽量避免冬天在外把尿。

医学所指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又名痔疮、痔核、痔病、痔疾等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

其实,两种做法都有道理。一方面,把尿是一种自然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妈妈会发现,把尿方便、有效、环保,而且节约资源。而另一方面,婴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仍未足够成熟,无法有意识地自控排便,把尿即相当于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宝宝身上。因此,作为父母,你有权力决定任何一条道路。

只是,大部分宝宝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膀胱才能发育得能憋住尿了,才能明白自己必须上厕所时的身体感觉信号,这时候才会告诉妈妈说“我想尿尿”。到那时,宝宝才真正准备好了,把尿训练也最好从那时开始。

展开全文
输入文字:
上一组:味精的使用注意事项
下一组:与猪肉相克的食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