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3 分类: 内科 查看: 8
每个人都知道血压低容易造成头晕,所以每位在医院测量血压的病人,如果出现血压低的情况,医生总会再三嘱咐平时要多注意,以免造成头晕。生活中还会出现平常好好的,却突然出现头晕血压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例如我经常会出现的蹲着站起来时会突然感到头晕,突然头晕血压低是怎么回事?下面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1血压低头晕怎么办
如果患了低血压头昏,就要开始注意身体的变化了,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趋于正常化。并且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加营养,多喝水,多吃汤类食品,每日食盐略多于常人。
重者伴有明显症状,必须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并积极治疗,低血压患者可以考虑α受体激动剂,它具有血管张力调节功能,可增加外周动、静脉阻力,防止下肢大量血液淤滞,并能收缩动脉血管,达到提高血压,加大脑、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改善低血压的症状,如头晕、乏力、易疲劳等症状。患者还可以服用一些治疗低血压的药物,例如麻黄素,双氢麦角氨,氟氢可的松等,中药金匮肾气、六味地黄,甘草是被肯定的治疗低血压单味草药。人们出现低血压头昏症状时最好去医院神经科就诊,在医师的指导下治疗。
2突然头晕血压低是怎么回事
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低于100mmHg,那就会形成低血压,平时我们讨论的低血压大多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据统计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高达10%。
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如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②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或其他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③继发性低血压: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病人。
3血压低头昏吃什么好
1、适当增加营养,合理搭配饮食。血压低头昏的患者首先的做的就是多补充一些营养,多摄入充足的营养食物。平时多煮一些汤来喝,并且可以适当加入桂圆、大枣、阿胶等补品,它们具有养心益血之功效。此外,可以适量增加盐分,多喝水等。
2、应对贫血症状。出现血压低头昏的人也会引起贫血,因此可以通过应对贫血来让血压低得到有效的治疗。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多摄入蛋白质、铁、铜、维生素等食物,利于造血补血。除此之外,还可以多吃如猪肝、鸡蛋、动物血、水果等缓解贫血的症状。
3、减少摄入有降压效应的食物。通常情况下,摄入具有降血压效果的食物也会造成血压低头昏的情况。诸如赤小豆、冬瓜、苦瓜、海带、洋葱、芹菜等食物应该少吃为宜。少吃些生冷的食物。
4、血压低头昏患者的饮食应与高血压患者相反。高钠、高胆固醇的食物对于血压低的患者是非常适合的。猪肉、骨头、动物肝脏、鸡蛋等胆固醇高的食物可多摄入。但对于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也要注意适当。
4血压低的检查有哪些
1.体格检查
对低血压患者除了注意分别测量卧位与立位血压外,尚应注意双上肢以及上、下肢间血压的比较测量,以排除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的动脉狭窄。除此之外,查体时还应注意患者面容、皮肤色泽、毛发分布、胖瘦、有无水肿等一般表现;心脏查体尤应注意心音和心脏杂音的变化;神经系统检查注意患者肢体感觉、运动以及共济运动等。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根据病史和查体可以获得患者低血压病因诊断的线索,但若确立诊断尚需依靠必要的实验室或特殊检查。
如怀疑糖尿病者需进行血糖、尿糖测定;心血管疾病需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甚至心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也可进行血常规、血电解质、肌钙蛋白、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有创性电生理检查、直立倾斜试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内分泌疾病的诊断需有垂体、肾上腺或甲状腺功能测定的证据。如怀疑肺栓塞,可进行血气分析、肺动脉CT、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如怀疑颅内病变或局灶性神经病变,则要进行脑电图、头颅和脑CT及磁共振。
查看详情>>5血压低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询问除低血压外,有无其他血管症状,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如无则考虑为原发性低血压。
2.询问有无急重症造成急性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功能减低、心排血功能障碍。
3.询问有无引起低血压症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有无高原居住史。有无引起低血压症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临床表现。有无代谢性疾病、脊髓病变。
4.询问低血压状态是何时发生的,与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体位有无明显关系。有无长期卧床病史。有无外科手术,外伤而导致自主神经损害的原因。
5.询问低血压发生的时间长短,临床表现与服用药物的关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