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23
膜性肾病一共有三个时期,一期是最轻的病情,到了二期与三期时,其病症会增多患者的病情也会更严重,患者必须掌握疾病的症状早做诊断。确诊了疾病后再进行有效的医治才可控制病情。那么患有膜性肾病二期严重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膜性肾病病因
原发和继发因素(30%):
1.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桥本甲状腺炎,Graves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舍格伦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强直性脊柱炎和急性感染性多神经炎。
2.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麻风,丝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
3.药物及毒物 有机金,汞,D-青霉胺,卡托普利和丙磺舒。
4.肿瘤 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和淋巴瘤。
5.其他 结节病,移植肾再发,镰状细胞病和血管淋巴样增生(Kimura病),但75%的膜性肾病找不到上述原因,即属于原发性膜性肾病。
潜在的致病抗原(25%):
虽然一些学者报道在膜性肾病患者肾小球上皮下沉积复合物中找到包括DNA,甲状球蛋白,肿瘤相关抗原,肾小管上皮抗原,乙肝病毒等在内的一系列抗原,但是仅有上述蛋白质的沉着不一定会致病,目前对引起本病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致病抗原,抗体尚未明确。
上皮下免疫复合物(25%):
(1)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着:Dioxon和Germuth应用小剂量的异性蛋白质(2.5mg/d)每天注射造成了家兔的慢性血清病,其肾脏病变类似膜性肾病,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上皮下,循环中只发现分子较小的免疫复合物,相反,如果家兔接受异性蛋白的剂量和方法不同,则会出现颗粒较大的免疫复合物,其沉积部位是系膜而非上皮下,Germuth强调膜型肾病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应具备分子量小,带大量负电荷两大特点,然而这两点真正在体内不易同时具备,对循环免疫复合物学说的可靠性仍有怀疑。
(2)非肾性抗原所致的免疫复合物原位形成:该学说指出病损可由循环性抗体与一种肾小球的非固有抗原发生反应而引起,后者是由于基底膜的某些生化性能和静电亲和力而于事先“植入”到肾小球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从而损伤肾小球。
(3)肾性抗原所致的免疫复合物原位形成:此为肾小球局部固有抗原成分与循环抗体反应生成原位免疫复合物,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致公认较为可信的学说。
补体介导 (5%):
1980年,Salant,Couser等在被动Heymann肾炎模型中首次提出了补体激活是致病的必备条件,研究证实,膜性肾病的肾小球中找不到炎症细胞浸润,亦无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所产生的C5a等裂解产物,但发现了含有补体成分Csb-9的膜攻击复合物(C5b-9 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
这种膜攻击复合物(MAC)可插入肾小球上皮细胞膜的磷脂双层结构,引起细胞膜结构损伤,影响肾小球基底膜的合成,修复,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免疫电镜证实膜攻击复合物可被上皮细胞从基底膜侧转移到肾小囊侧,并经胞吐作用排至尿液,使在膜性肾病患病初期或免疫活动时尿液中膜攻击复合物排泄量上升,MAC还可以激活肾小球上皮细胞,使其在局部释放直接作用于基底膜的炎症介质和氧自由基,大量氧自由基释出使脂质氧化,引起肾小球上皮细胞及基底膜Ⅳ胶原降解并增加基低膜对蛋白的通透性,从而引起蛋白尿,加用普罗布考(丙丁酚)(Probucol)这一抗氧化剂后蛋白尿减少85%。
研究发现,肾小球上皮细胞功能多样,如肾小球上皮细胞膜具有收缩性,可以对抗4.67kPa(35mmHg)的跨膜静水压力,上皮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皮细胞与细胞黏附分子的整合素α3β1反应;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包括:①生物活性酯:如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产物PGE2,TXA2等以及脂氧化酶产物12-羟二十碳四烯酸(12-HETE),②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某种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MP),③纤溶因子:为组织型及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抑制物,④生长因子及分化因子:为转化生长因子(TGF),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⑤与炎症,免疫识别,趋化有关的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类。
此外,上皮细胞表面有补体和多种生长因子的受体,实验动物SD大鼠细胞表面存在致膜性肾病的有关抗原;肾小球上皮细胞对基底膜合成与修复有重要作用;细胞培养证明足突细胞可以合成Ⅳ胶原,纤维结合素等基质成分,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均提示在膜性肾病中层粘连蛋白,硫酸肝素蛋白多糖,Ⅳ胶原等基质合成增多,这些经TGF-β2介导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是导致基底膜增厚的原因之一。
2患有膜性肾病二期严重吗
二期膜性肾病,是临床上对肾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理损伤程度的一种分级。膜性肾病是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弥漫的免疫复合物沉着并伴有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点的肾脏疾病,在临床上呈肾病综合征或无症状性蛋白尿。
膜性肾病二期相对还处于病情的早中期阶段,因此,对于病人而言规范治疗还是有望做到临床有效治疗的水平。此处所说的临床有效治疗和肾病患者完全康复还是有所差别的。肾病综合征病人的临床有效治疗主要是病人的临床症状表现全部消失、指标异常情况改善、通过用药控制病情以达到同健康人一样的效果。
3膜性肾病预防
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染,饮食以低蛋白为主,注意补充维生素,避免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
2.在药物治疗期间,每1~2周门诊复诊,观察尿常规,肝,肾功能,儿童患者应注意生长发育情况,以指导疗程的完成。
3.活动性病变控制后及疗程完成后,应重复肾活检,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慢性化倾向,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注意保护残存肾功能,纠正使肾血流量减少的各种因素(如低蛋白血症,脱水,低血压等)以及预防感染,都是预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于影响病人疗效和长期预后的并发症,应积极给予治疗:
(1)感染:激素治疗易发生感染,一旦发现应及时选用对致病菌敏感,强效且无肾毒性的抗生素积极治疗,有明确感染灶者应尽快去除。
(2)血栓及栓塞并发症:一般认为,当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20g/L时,提示存在高凝状态,即应开始预防性抗凝治疗,抗凝药一般应持续应用半年以上,抗凝及溶栓治疗时均应避免药物过量导致出血。
(3)急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若及时给予正确处理,大多数病人可望恢复。
4膜性肾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辅助检查
(1)尿蛋白定量通常>3.5g/天,但很少超过15g/天;
(2)低蛋白血症血浆自蛋白<30g/L;
(3)高脂血症以胆固醇升高为主;
(4)自身抗体阴性,血清补体水平正常;
(5)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查阴性。
2.肾活检
光镜、免疫病理、电镜等肾活检的病理检查。
查看详情>>5膜性肾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1.肾静脉血栓形成 从临床观察和连续肾活检资料证明,本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如在病程中,尿蛋白突然增加,或肾功能突然恶化,提示可能合并有肾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率可达 50%左右。诱发因素包括血清白蛋白过低(<2.0~2.5g/dl)、强力过度利尿、长期卧床等。
2.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坏死或新月体性肾炎等为MN的常见合并症。
3.肾功能衰竭 晚期患者肾功能恶化,尿量减少,尿肌酐、尿素氮升高,易发生肾功能衰竭。
4.感染 由于免疫球蛋白从尿中大量丢失,机体抵抗力下降,病程中常合并各种感染。
查看详情>>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患有膜性肾病二期严重吗》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