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5-23

肾病的治疗有多种方式,最主要的是按照患者所出现的症状治疗,同时还要使用保护肾功能的药物,西药治疗见效快,但是不吃药也会反弹发作,对肾的损害则会加大,因此很多医生主张中医治疗,那么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肾病的中医治疗也要按照类型划分医治,治疗的进度及效果才会更明显。

1治疗慢性肾炎有讲究

1.基本病机:脾肾气血亏虚与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

关于慢性肾炎的病机,中医学有“其本在肾,其制在脾,其标在肺”之说。从临床看,调治肺脾肾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往往不尽如人意。从本病的临床表现分析,绝非水肿证所能概括。

(1)表里夹杂:慢性肾炎除表现为面色淡白、浮肿、腰酸、神疲、眩晕等里证外,常因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致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此与中医学的“外感引动伏邪”之说相符,故临床常见表里夹杂的症状。

(2)寒热错综:慢性肾炎病邪久羁,阳气被戕,阳虚而生内寒,故临床有面色淡白、肢冷神倦、脉迟、苔白等寒象;但另一方面应注意余邪热毒蕴结未清,盘踞下焦,这一重要病理因素。从临床表现分析,常见的咽痛、小便混浊、尿少、血尿、血压偏高、头痛、鼻衄等,均属火热内蕴之征象。近代临床医生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氮质血症,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而获效,也足资证其寒热错综的病机。

(3)虚实并存:慢性肾炎病邪久恋,正气被伐,肾不藏精,长期蛋白流失,人血白蛋白下降;脾不统血,血尿频频,严重贫血。因此,气血精皆匮乏,此属本虚。由于脾肾亏虚,气化失司,导致水饮痰浊稽留,严重的出现氮质血症等,此属邪实。《内经》原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专家则认为“邪之所蕴,其气更虚”,“虚之所在,受邪之地,如果正气不能驱邪,也可反从邪化,故津液可以酿成湿浊,血滞导致瘀血,出现正气愈虚则邪气愈实的情况”。故慢性肾炎的病机可概括为:脾肾气血亏虚和风邪、水湿,热毒,瘀血相夹杂,是其基本特点。

2.治疗大法:表里合治、寒热兼施、利涩同用、补泻并投

(1)表里合治

慢性肾炎常随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加重,故临床既有畏寒、发热、咽痛等外感表证,又有浮肿、高血压、腰酸、眩晕等里证,治疗可采用表里合治法。专家常选用羌活、白芷、紫背浮萍、苍耳草、蝉蜕、黄芪、黄柏、漏芦、半枝莲、生白术、生甘草、仙灵脾、土茯苓、黄芩等药物治疗。方中既有辛散祛风之品,又集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诸药,对慢性肾炎因感冒而急性发作者,有一定疗效。其中羌活一味,入太阳、少阴二经,与黄芪相伍,对预防感冒效胜玉屏风散。

现代研究证明,辛散祛风药如蝉蜕、苍耳草、白芷等,不仅可疏解表邪,且能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抗过敏作用,可减轻或抑制感染后变态反应性损害,消除蛋白尿等。故即使表邪已解而蛋白尿未除者,仍可沿用一段时间,其与解毒泄浊、健脾利水药相合,可表里双解,标本兼顾,相得益彰。

(2)寒热兼施

慢性肾炎长期有蛋白尿及血尿者,肾精亏耗,阴虚则阳亢,而见头晕、头痛、鼻衄、高血压等症状,水湿逗留,最易损伤阳气,故又多脾肾阳虚之证,而出现畏寒肢冷、夜尿多、脉沉细弦等症,呈阴阳两损、上盛下虚等病机,因此采用寒热并调之法尤其对本病中高血压型者更为适宜。

专家常用生熟地黄、巴戟肉、山茱萸、肉苁蓉、茯苓、麦冬、五味子、炮附子、肉桂、生姜、大枣、黄柏、知母、仙茅、仙灵脾、当归等。如果血压明显升高,可加夏枯草,防己、钩藤、牡蛎等药,这些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多具有降压作用;另外如党参、黄芪、附子等,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故寒热兼施法不仅可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对改善肾功能有一定帮助。

(3)利涩同用

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一般以水湿痰浊逗留为多,而实验室检查中又以长期蛋白尿、血尿、管型等肾精失固为主要表现。对前者应予化湿、利水、泄浊等通利之法,对后者则须用固肾涩精之法,通利与收涩并投,为治疗本病的又一法则,适合于混合型患者。通常用生薏苡仁、茯苓、猪苓、汉防己、大黄、玉米须、生白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涩精常用覆盆子、芡实、金樱子、五味子、乌梅肉、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楮实子、牡蛎等。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不独固肾涩精方药对控制蛋白尿有效,即使是清利水湿的玉米须、生薏苡仁、茯苓、猪苓等,也有消除蛋白尿的功效。这可能是邪去则正安,水湿不除则肾气不能化精,精气流失也就难以控制。因此,通利水湿与固摄肾精,两者不可偏废。

(4)补泻并投

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宜补益,标实应攻泻,是以补益攻泻法为标本同治之法,尤其对慢性肾炎出现肾功能不全患者尤为切用。

慢性肾炎经过较长时期的病理演变,正气衰惫,邪气留恋,水湿痰浊滞留更甚,出现氮质血症。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嗜卧、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呃逆,甚至昏迷等症,呈现正气不支,浊邪弥漫之势,严重的还可出现动风之证,故治疗必须熔补益脾肾气血阴阳和攻泻湿浊、水气、瘀血于一炉。专家常选用黄芪、党参、巴戟肉、仙灵脾、黑大豆、炮附块、干姜、黄柏、土茯苓、泽泻、牡蛎、生大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蔹、益母草、丹参、桃仁、红花等,一般用量偏重,中病渐减其制。本病至此,已入险途,应引起注意。以上治疗方法当相机参合应用,不可拘执,方不致以偏概全。

2中医治疗肾衰竭的方法是什么

中医内治法:一人一方 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在定位上涉及五脏,以脾肾为主,认为本病多是由水肿、淋证、腰痛等病日久迁延的结果,可呈虚损表现,应属于中医“虚劳”、“关格”、“溺毒”范畴。

肾病在临床上通常分为7个证型,即脾肾两虚、湿浊内停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湿浊证、水气证、血瘀证、风动证。临床上将中西医结合运用到治疗中,分别采取补脾益肾、降浊、利水、化瘀、熄风等原则,组成了多种适合的方剂,进行个体化治疗,一人一方,一时一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随着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进展,中医药针对慢性肾衰已不拘泥于辨证治疗,而是辨病、辨证、现代中药药理三者相结合进行论治。依据现代药理研究,摒弃药物的毒性作用,具有靶向性。

中医外治法:多途径给药 综合治疗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虽治在外,无殊治内”。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应用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多种给药途径,疗效显著。

中药浴足:研究表明,中药浴足疗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调节脏腑功能等作用。中医需依不同疾病、不同辨证、不同季节而选用,为个性化、个体化治疗,在慢性肾脏病治疗方面疗效卓著。

中药结肠灌注透析:采用大容量透析液恒温导入装置进行肠道清洗、结肠透析、结肠给药,安全、无创、低成本、疗效肯定。作为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后的第三种透析治疗方法,中药结肠灌注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临床作用。

3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1)水肿期:①风水相搏:治法:宣肺利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合五皮饮加减。药用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牛膝、车前子、麻黄、石膏、白术。外感风寒者和(或)素体阳虚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皮饮,以温阳解表散寒。外感风热者,加连翘、菊花、荆芥以清热解表。此为急则治之法,表证去则应因证治之。

②脾虚湿困: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春泽汤加减。汉防己、生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党参、桂枝、生姜、大枣。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利水湿,白术、甘草培土胜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肾炎普通型和肾病综合征属脾虚之证者较为多见,因而应用本方的机会也较多。据临床观察,药后患者不仅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还可见尿蛋白逐渐减少。应用本方时,黄芪量一般小于30g,不宜大量。个别病例由于黄芪量大,反见尿量减少,水肿加重。对于肾炎水肿患者,由于肺脾气虚,表气不固常自汗出而易感风寒者,常以本方合玉屏风散,即本方加防风。为加强防己黄芪汤的利水消肿作用,常于本方加车前子、怀牛膝。春泽汤是在五苓散化气利水的基础上,再加人参以增益气之力,本方气味平淡,无壅中之弊,药后常使尿量增加,而水肿消退。由于本方益气活血、化气利水并进,故可恢复正常的水液代谢。

③脾肾阳虚: 治法:温肾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偏脾阳虚者,用实脾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大腹皮、川朴、广大香、大瓜、甘草、白蔻仁。偏肾阳虚者,用真武汤合五皮饮。制附片、干姜、茯苓、白术、白芍、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牛膝、车前子。实脾饮与武汤同为温阳利水之剂,二方相较,实脾饮重在温运脾阳,真武汤主要温补肾阳而利水,临床运用时当细为分辨,临床脾肾阳虚往往并存,再者,脾阳虚,肾阳虚,两者相互影响。临床治脾不宜忘肾,温先天以暖后天,治肾不宜忘脾,温后天以暖先天。故两方临床上需结合化裁,以治脾肾阳虚水肿症。两方皆为辛温助阳散寒利水之剂,水肿消其大半,则应易真武汤为济生肾气丸法,以阴阳双补,阴中求阳。化气行水,勿致辛温劫伤真元。

④气滞水停:治法:行气利水。

方药:导水茯苓汤加减。茯苓、泽泻、麦冬、白术、桑白皮、紫苏叶(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灯芯草。本方是行气利水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肾炎水肿证属气滞壅塞不通,水道因之不利。宗“气行则水行”之旨,本方行气与利水并进,行气之中又重在宣降肺气及疏理脾气,俾肺得清肃,脾能健运,则水湿自去。方中桑白皮清肃肺气,大腹皮、槟榔宽中导滞,陈皮、砂仁、木香、紫苏叶,斡旋中焦气机,茯苓、泽泻、灯草淡渗利水,白术、木瓜燥湿醒脾,麦冬清热养阴,以防利水伤阴。气滞水肿者运用本方后常使尿量骤增,水肿迅速退。

⑤湿热蕴结:治法:清热利水。

方药:三仁汤加减。淡竹叶、川朴、滑石、通草、法半夏、白蔻仁。苡仁、杏仁、车前子、白茅根。本方以杏仁升宣肺气,蔻仁芳香化湿畅口,苡仁渗湿导下,配以半夏、川朴苦温除湿,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共奏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之效。淡竹叶虽利尿作用弱,但增加尿中氯化物的作用较猪苓、黄芪、木通还强。滑石、通草有明显的利水作用。此处不用疏凿饮子,八正散清热利水者,缘慢性肾炎,正气多虚,不耐损害也,此处取三仁汤芳香清化、使气清湿去,而无苦寒伤阴败胃之弊。

4中医治疗肾病守则分期治疗

1、初期慢性肾脏病

早期慢性肾脏病(包括第1、2、3a期)经适当治疗,肾功能是可以恢复的。在第1期饮食上还不需要特别限制蛋白质的摄取,主要是限制盐分摄取、将血糖、血压控制好,把其他疾病控制好,定期回诊做检查即可。

2、第3、4期患者

如接受适当治疗仍可延缓需洗肾的病程,饮食方面要多选择身体利用率高的蛋白质,如鸡蛋、豆腐、肉、鱼、牛奶。至于,红豆、绿豆、面筋、面粉等这些身体利用率低的蛋白质,因为较易产生代谢废物,在饮食上应尽量避免摄取。

3、当病友尿液量减少时

钾离子的排出量跟着减少,这时就要避免高钾的食物,并避免喝菜汤或肉汤,避免使用代糖、低盐高钾酱油。不要吃生菜、不喝精力汤,建议蔬菜类可以先汆烫过后再炒,汆烫可以减少钾离子,油炒又可以增加热量摄取,对病人来说是最好的。

低钾的水果包括苹果、梨子、凤梨等都可以适量摄取,但杨桃等水果对于肾病病友来说则不宜。

4、均衡饮食为主要原则 不需要大补特补

避免食用十全大补汤、药炖排骨、姜母鸭麻油鸡等温燥食物,因会使邪气留滞,火气更大。

食物烹调的时候用一点天然的香辛料,葱、姜、蒜、辣椒、肉桂、五香、花椒、香菜、柠檬汁,搭配新鲜的食材,加上白糖、白醋、少量的酒去调味,可以大幅增加食物的美物度;钠、磷酸盐含量较高的腌渍加工食品则要少吃。

黄芪在肾病中的正确运用

在肾病科,黄芪被最为广泛地运用,治肾病的中药处方中大都有黄芪,在肾病病房,几乎所有的病人都输黄芪注射液,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黄芪属于甘温益气药,具有益气升阳,健脾利水,固表止汗,补气生血,托里生肌等功效,在肾病科有一定的适应症,但并不是所有的肾病都可用。黄芪是中药,黄芪在肾病科的运用应该在中药药性理论、方剂理论和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运用。

一黄芪治肾病的由来

最早黄芪用于肾病主要是治疗肾病水肿。水肿是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肾病水肿多属中医的阴水,辨证以肾阳虚和脾气虚多见,温阳利水和益气健脾利水运用广泛,而益气健脾利水就是以黄芪为主的组方,《金匮要略》中的防已黄芪汤是其代表方。肾病水肿辨证属于脾气虚者用防已黄芪汤利水效果是肯定的,而肾病往往随着水肿的消退蛋白尿也告消失,因此认为黄芪有消除蛋白尿的作用,将其用于无水肿性肾病蛋白尿,辨证属于脾气虚弱的患者,也可获得疗效。

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开展,由于西医对肾病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许多学者试图从中草药中寻找治疗肾病的药物,根据中医治疗肾病的临床实践,黄芪对肾病水肿、蛋白尿都有一定的作用,而展开对黄芪的实验研究。动物研究提示,黄芪有利尿作用;有实验表明,黄芪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并可促进病毒在机体内诱生干扰素,提高干扰素的滴度,促进机体产生抗体,提高补体C3,对动物实验性肾病的免疫损伤有修复作用;有实验认为,黄芪对动物血清性肾炎的发病有阻抑作用,并能延缓蛋白尿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有研究认为黄芪复方合剂可改善肾病综合征实验动物的低蛋白血症等等。

5严重的肾病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

严重的肾病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肾脏是人体里比较重要的器官,如果它生病了该怎么办呢?如患了肾病,该怎么治疗呢?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医上肾病治疗的方法大多数有脐疗法,这种肾病治疗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治疗达到排毒、以及还有消肿、经期畅通的目的。所以说这敷脐疗法就是把药物从而放在脐眼以及还有就是脐部。

中医尿毒症治疗方法还有就是这中药灌肠,很多时候它在治疗时以及还有透析雷同,所以说这不过却不像透析那样有副作用,还有就是主要是将患者身体里的氮质消灭,所以说这主要是针对不能够吃药的患者。很多时候这通常选择大黄、附子、以及还有这生牡蛎、或者是土茯苓等等药物以达到通腑泄浊,所以说这大多数会将毒素从肠道里排泄的目的,很多时候这样可以抑制蛋白的分解,还有就是也能够增加肠道的蠕动,所以说也会避免肠道里的毒素被吸收,从而这加快身体里毒素的排出。

严重的肾病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对肾病治疗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患者应保持好的心情,积极治疗,早日康复!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