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子宫内膜癌

更新时间:2023-05-23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发病率在各地区有差异,在北美和欧洲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肿瘤,高居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的首位。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目前仅次于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1怎么检查子宫内膜癌

1.细胞学检查

子宫颈刮片,阴道后穹隆涂片及子宫颈管吸片取材做细胞学检查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阳性率不高,分别为50%,65%及75%,老年妇女宫颈管狭窄致使内膜脱落细胞较难排除宫颈,且易溶解变性,近年来在细胞学取材方法上有新的进展,如内膜冲洗,尼龙网内膜刮取及宫腔吸引涂片法等,后者准确率可达90%,但操作较复杂,阳性也仅有筛选检查的作用,不能作确诊依据,故临床检查应用价值有限。

2.病理组织学检查

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内膜癌的依据,也是了解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惟一方法,组织标本采取是影响病理组织学检查准确性的重要问题,常用的子宫内膜标本采取方法:①子宫内膜活检;②宫颈管搔刮;③分段诊刮,以分段诊刮为最常用和有价值的方法,消毒铺盖后,首先用宫颈小刮匙搔刮颈管取宫颈管组织;再用探条,探测宫腔深度,最后进行宫腔全面搔刮,应将宫颈管及宫腔刮出之全部组织固定后分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段诊刮的优点是可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管腺癌,也可明确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子宫颈管,协助临床分期(Ⅰ,Ⅱ期),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临床医师应注意严格遵守手术操作步骤,避免宫颈管内和宫腔刮出物流漏及混杂,在协助分期方面,子宫内膜癌诊刮标本诊断宫颈癌有无受累有一定困难,妇产科病理医师的临检水平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分段诊断的准确性,国内有学者报道69例内膜癌分段诊断病理标本与术后子宫切除标本病理比较,在诊断宫颈有无受累假阳性率34.5%,假阴性率12.68%(总误差率为47.2%),对宫腔内有明显病灶者则以宫腔活检(吸刮)及宫颈管搔刮为最简便,门诊可行之。

影像学检查

1.宫腔镜检查

目前宫腔镜检查已较广泛地用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国内以纤维宫腔镜应用最广泛,经绝后阴道流血患者中约20%为子宫内膜癌,应用宫腔镜可直接观察宫颈管及宫腔情况,发现病灶并准确取活检,可提高活检确诊率,避免常规诊刮漏诊,并可提供病变范围,宫颈管有无受累等信息,协助术前正确进行临床分期,但因宫腔镜检查时多要注入膨宫液,有可能经输卵管流入盆腔内,导致癌细胞扩散,影响预后,此点应引起注意。

2.膀胱镜,直肠镜检查

对有否肿瘤侵犯有重要意义,但应有活检证实,才能确诊为膀胱或直肠受累。

3.淋巴造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检查(MRI) 淋巴转移为子宫内膜癌主要播散途径,文献报道Ⅰ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率为10.6%,Ⅱ期为36.5%,淋巴造影可用在术前检查预测淋巴结有无转移,但操作较复杂,穿刺困难,临床上较难以推广应用,自1989年FIG0新手术-病理分期应用后,由手术病理检查确定淋巴结有无转移,能准确判断预后,淋巴造影选用范围已比以前更小,CT,MRI等主要用于了解宫腔,宫颈病变,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长大(2cm以上)等,由于其费用昂贵,尚未作为常规检查使用,目前认为MRI从影像学上提供子宫肌层浸润,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价值较大,可用以指导治疗(FIGO,2003)。

4.B型超声检查

近年来B型超声检查发展较快,特别是经阴道B型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transvaginal ultransound examination,TVB),在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方面有一定的进展,经阴道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形状,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子宫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及深度(Sahakian,1991),为临床诊断及病理取材(宫腔活检,或诊刮)提供参考,经绝后妇女子宫出血,可根据经阴道B超检查结果选择进一步确诊方法。

据国内外学者报道,绝经后妇女经阴道测定萎缩性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为3.4mm±1.2mm,内膜癌为18.2mm±6.2mm,并认为绝经后出血患者若经阴道B超检查内膜厚度<5mm者,可不作诊断性刮宫,若B超检查确定局部小赘生物可选用宫腔镜下活检,若显示宫腔内有大量赘生物,内膜边界不清,不完整,或肌层明显变薄或变形,则以简单宫腔内膜活检为宜。

近10年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表明,以往认为子宫内膜癌是简单,易治的看法是错误的,若按分期比较,同期别内膜癌与卵巢癌同样难治,同样需要妇科肿瘤专业医师严谨统一的规范治疗,对高危人群如LynchⅡ综合征患者行宫腔镜检查或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外,目前尚无有效的筛查方法,Karlsson等(1995)报道对1168例妇女行经阴道B型超声检查与诊刮及宫内膜活检结果比较,子宫内膜厚度以5mm厚度为阈值,其阴道预测为96%,阳性预测值87%,敏感性100%,且有无创,简便之优点,已广泛应用。

2子宫内膜癌诊断鉴别

一、绝经后出血

首先应警惕是否为恶性肿瘤,尽管随年代的进展,绝经后出血中恶性肿瘤的比例已大大下降,如Knitis等报道,40年代绝经后阴道流血中恶性疾病占60~80%,70年代隆至25~40%,80年代又降至6~7%,国内苏应宽等报道,60年代恶性疾病占76.2%,内膜癌占恶性病12.9% .80年代末报道,恶性病症占22.7%,而内膜癌占恶性病例的45.5%,宫颈癌占43.6%,郑英等报道,恶性疾病占24.9% (良性占73.3%),居绝经后出血的第2位,从绝经年限看,绝经5年占14%,绝经5~15年者占68.3%,可见,在恶性肿瘤中随年代的进展,子宫内膜癌有上升的趋势,黄荷凤的报道甚至超过了宫颈癌,绝经后出血情况与癌变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出血量可能很少,出血次数也不多而癌病变可能已经比较明显,所以应仔细做妇科检查,查清阴道,宫颈,子宫体,附件有无异常情况存在,由于可能有两种以上病变同时存在,如存在老年性阴道炎同时有子宫内膜癌,所以决不能因已发现一种病变而忽视进一步检查,除细胞学检查外,分段诊刮是不可缺少的诊查步骤,因为诊断性刮宫术的子宫内膜癌确诊率高达95%,国内程维雅报道,10年448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刮子宫内膜,其中内膜癌占11.4%(51例),罗启东等报道为8.7%,文献报道为1.7~46.6%不等,一般均在15%以下。

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更年期常发生月经紊乱,尤其子宫出血较频发者,不论子宫大小是否正常,必须首先做诊刮,明确性质后再进行治疗,子宫内膜癌可要生在生育期甚至生育早期 妇女,山东省立医院曾不一子宫内膜癌患者,年仅26岁,月经过多3年,按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无效,最后诊刮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所以年轻妇女子宫不规则流血治疗2~3个月无效者,也应进行诊刮辨明情况。

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在组织形态上,有时很难与分化良好的腺癌鉴别,通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病理上可表现为灶性,有压扁的正常上皮,细胞分化较好,或可见鳞状上皮化生,肥浆染荷花色,无坏死浸润等表现,而子宫内膜腺癌的癌细胞核大,染色质增多,深染,细胞分化不好,核分裂多,胞浆少,常常发生坏死及浸润现象,而与分化良好的早期内膜腺癌鉴别:

①不典型增生者常常有完整的表面上皮,而腺癌则没有,故如见到较完整的或压扁的表面上皮可排除内膜腺癌,此外,内膜腺癌常有坏死出血现象;

②药物治疗反应不同,不典型增生者,用药剂量偏小即奏效较慢,持续性长,一旦停药可能很快复发;

③年龄:年轻者多考虑不典型增生,挑战者者多考虑内膜腺癌之可能。

四,子宫粘膜下骨瘤或内膜息肉

多表现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或出血同时可伴有阴道排液或血性分泌物,临床表现与内膜癌十分相似,但通过探宫腔,分段刮宫,子宫碘油造影,或宫腔镜检查可做出鉴别诊断。

五、子宫颈管癌

与内膜癌一样,同样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增多,如病理检查为鳞癌则考虑来源于宫颈,如为腺癌则鉴定其来源会有困难,如能找到粘液腺体,则原发于颈管的可能性较大,日本Okudaira等指出,在浸润性宫颈腺癌组织中,癌胚抗原(CEA)的阳性表达率很高,因此,作CEA免疫组织染色,有助于宫颈腺癌与宫内膜的鉴别。

六、原发性输卵管癌

阴道排液,阴道流血和下腹痛,阴道涂片可能找到癌细胞而和内膜癌相似,而输卵管癌宫内膜活检阴性,宫旁可扪及肿物,有别于内膜癌,如包块小而触诊不表者,可通过腹腔镜检查确诊。

七、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合并宫腔积脓

常表现为阴道排出脓液,血性或脓血性排液,子宫多增大变软,通过B起检查而后扩张宫癌组织,只见炎性浸润组织,子宫积脓常与子宫颈管癌或子宫内膜癌并存,鉴别时必须注意。

八、老年性阴道炎

主要表现为血性白带,检查时可见阴道黏膜变薄,充血或有出血点,分泌物增加等表现,治疗后可好转,必要时可先作抗炎治疗后再作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癌。

九、子宫黏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

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症状,可行B型超声检查,宫腔镜及分段诊刮确定诊断。

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阴道流血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症状,故子宫内膜癌应与引起阴道流血的各种疾病鉴别,妇科检查应排除外阴,阴道,宫颈出血及由损伤感染等引起出血及排液,应注意子宫大小,形状,活动度,质地软硬,子宫颈,宫旁组织软硬度有无变化,对附件有无包块及增厚等均应有仔细全面检查。

3子宫内膜癌发病原因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不十分清楚。多数作者认为内膜癌有两种类型,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一类较年轻些,在无孕酮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改变,最后导致癌变,但肿瘤分化较好;另一类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变异有关,多见于绝经后老年人,体型瘦,雌激素水平不高。在癌灶周围可以是萎缩的子宫内膜,肿瘤恶性度高,分化差,预后不良。

前一类占子宫内膜癌的大多数,长期的无孕酮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能是主要发病因素。许多年前,人们就知道,给实验动物雌激素,观察到子宫内膜细胞有丝分裂增多,可引起子宫内膜由增生过长到内膜癌的演变,而给予孕激素则可减少内膜细胞的有丝分裂。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 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长期持续刺激、又无孕激素拮抗,可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也可癌变。体制因素 内膜癌易发生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不孕或不育及绝经的妇女。遗传因素 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目前,对子宫内膜癌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根据临床资料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机制可分为两类: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以下高危因素:

1.无排卵 如伴有无排卵型或黄体功能不良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者,长期月经紊乱,使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无孕酮对抗或孕酮不足,子宫内膜缺少周期性改变,而长期处于增生状态。

2.不育 不育,尤其是卵巢不排卵引起的不育,患内膜癌的危险性明显升高。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15%~20%的患者有不育史。这些患者因不排卵或少排卵,导致孕酮缺乏或不足,使子宫内膜受到雌激素持续性刺激。妊娠期间胎盘产生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相应的妊娠期改变;哺乳期,由于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使卵巢功能暂时处于抑制状态,使子宫内膜免于受雌激素刺激。而不孕者,尤其是因无排卵引起的不孕,使子宫内膜长期处于增生状态。

3.肥胖 肥胖,尤其是绝经后的肥胖,明显地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而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可在脂肪组织内经芳香化酶作用转化为雌酮,脂肪组织越多,转化能力越强,血浆中雌酮水平也越高。雌酮是绝经后妇女身体中主要的雌激素,子宫内膜是雌激素的靶器官,子宫内膜长期受到无孕激素拮抗的雌酮的影响,可导致内膜由增生到癌变。某些基础研究也指出,如增加了雄烯二酮到雌酮的转换,也就增加了内膜由增生到癌变的发生率。有人统计,按标准体重,超重9~23kg,患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了3倍,如超重>23kg,则危险性增加10倍。

一般将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称为子宫内膜癌三联征。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于1970~1991年共收治以手术为主要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3例,其中20%伴肥胖,44.4%患高血压,11.1%患糖尿病。其实,高血压与糖尿病与子宫内膜癌并无直接关系。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可能都是因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功能失调或代谢异常所造成的后果。同时,垂体促性腺功能也可能不正常,造成无排卵,无孕激素分泌,使子宫内膜长期受到雌激素的持续刺激。有人认为,绝经前的肥胖,尤其从年轻时就肥胖者也是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因为肥胖者常伴有相对的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同时伴有月经不调甚至闭经。

4.晚绝经 据有关报道,绝经年龄>52岁者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是45岁以前绝经者的1.5~2.5倍。晚绝经者后几年并无排卵,只是延长了雌激素作用时间。

初潮晚(初潮延迟)对子宫内膜癌是个保护作用,尤其对绝经前的妇女。初潮晚可使内膜癌的危险性减少50%。初潮延迟可以减少雌激素对子宫内膜持续性的刺激作用。

5.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在40岁以下的内膜癌的患者中,大约19%~25%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卵巢滤泡持续时间长,但不能成熟而达到排卵,使子宫内膜处于持续的雌激素刺激之下,缺乏孕酮的调节和周期性内膜脱落,导致内膜发生增生改变。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也增高,比一般人约增高3~4倍,而雄激素可转化为雌酮,导致内膜增生或增殖症,进而可发生不典型增生甚至子宫内膜癌。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孩,以后发生内膜癌的可能性是正常月经同龄女孩的4倍。

6.卵巢肿瘤产生雌激素的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约25%的纯泡膜细胞瘤并发子宫内膜癌。

7.外源性雌激素 许多研究指出了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和子宫内膜癌的关系。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者患内膜癌的机会是不用替代治疗的3~4倍,危险性大小与雌激素剂量,特别是用药时间有关。用较高剂量雌激素大于10年者,患内膜癌的机会较不用者提高了10倍。在无孕酮拮抗或孕酮量不足时,雌激素长期替代治疗会导致内膜增生,甚至癌变。在长期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的性腺功能不全或Turner综合征的年轻患者就有内膜癌的报道。近年来,在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时,每个周期均加用至少10天孕激素,则又中和了雌激素长期应用的致癌作用,使其安全性明显增加。因此,雌激素加孕激素的(结合雌激素)的替代治疗,如果孕激素的保护作用足够的话,即使长期应用也是安全的。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即使是结合雌激素,如长期应用,对子宫内膜仍有不良影响。并建议对长期应用替代治疗者,应密切追踪子宫内膜的情况,必要时行内膜活检。

近年来,作为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他莫昔芬的应用已日渐增多。在FoRNAnder等的一篇报道里,对1800名患乳腺癌的瑞典妇女进行了调查,用他莫昔芬长达2年以上者,与无辅助治疗或只用化疗者相比,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前者是后者的2倍。而应用他莫昔芬长达5年者,内膜癌的发生率是不用者的5倍。

由于他莫昔芬的微弱雌激素样作用,在动物实验中也观察到了对小鼠刺激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

8.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Kurman等回顾性分析了17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刮宫标本,平均随访13.4年,其结果是:1%单纯增生发展为癌,3%复合增生发展为癌,8%非典型单纯增生发展为癌,29%非典型复合增生发展为癌,有非典型增生者,如手术切下子宫,有25%同时伴有分化较好的内膜癌。因此,不典型增生具有癌变倾向,属于癌前病变。

9.其他因素 家族史,有卵巢癌、肠癌或乳腺癌家族史者,患内膜癌的可能性较无家族史者高。经济条件较好,尤其高脂肪饮食者,也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在美国有人作过对照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在文化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的妇女中的发病率比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少者明显的升高。但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前者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较普通,时间也长且肥胖之故。一般说来,子宫内膜癌在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高于不发达国家,在城市的发病率高于农村。

发病因素是否与种族不同有关尚无定论。Matthews等在1997年的一篇回顾性分析中指出,子宫内膜癌在白人妇女中发病率较黑人妇女高。但黑人妇女患内膜癌者,其存活率低,病死率高。子宫内膜的浆液性乳头状癌及透明细胞癌在黑人妇女较白人妇女多见,而子宫内膜癌的这两个亚型常表现为低分化及临床晚期,因此预后差。其原因尚不明确,已知突变的p53基因的过度表达在黑人妇女明显高于白人妇女。

饮食习惯,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摄入过多均可引起肥胖,而增加体育锻炼,绿色蔬菜和水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4如何治疗子宫内膜癌

手术

手术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早期患者,手术目的为手术-病理分期,准确判断病变范围及预后相关,切除病变的子宫和可能存在的转移病灶,决定术后辅助治疗的选择。手术步骤一般包括腹腔冲洗液检查(2011年NCCN指南不再作为分期依据)、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和输卵管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于低危组(Ia期,G1-2)的患者是否需行淋巴结清扫术尚有争议,支持者认为术前、术后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可能不一致,且术中冰冻对肌层浸润判断也可能有误差;反对者认为早期癌淋巴结转移率低,不行淋巴结清扫可以避免更多手术并发症。手术可采用开腹或腹腔镜来完成。对II期患者,术式应为改良子宫广泛切除(子宫颈癌子宫切除术II类术式),应行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根据复发因素再选择放疗。III期或IV期亦应尽量缩瘤,为术后放化疗创造条件。相当一部分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仅通过规范的手术即得以治愈,但对经手术-病理分期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或者晚期患者,术后需要给予一定的辅助治疗。由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年纪较大,且有较多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对于具体患者需要详细评估其身体耐受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放疗

是治疗子宫内膜癌有效的方法之一。单纯放疗仅适用于年老体弱及有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或禁忌手术者,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术者,包括腔内及体外照射。术前放疗很少采用,但对于阴道大量出血,一般情况差、合并症多、短期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先行放疗止血并控制疾病进展。待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可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前放疗以腔内放疗为主。术后辅助放疗在临床应用较多,术后放疗指征:手术探查有淋巴结转移或可疑淋巴结转移;子宫肌层浸润大于1/2或G2,G3;特殊组织学类型,如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等;阴道切缘癌残留等。上述前三种情况给予全盆腔照射,最后一种情况需补充腔内放疗。目前放疗多合并化疗增敏,又称为放化疗。

化疗

化疗很少单独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多用于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如浆液性、透明细胞癌等;或是复发病例;或是具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手术后患者,如G3,ER/PR阴性者。化疗中主要应用的药物有铂类、紫杉醇以及阿霉素类药物,如多柔比星等。目前多采用联合化疗,化疗方案有AP、TP、TAP等。

激素治疗

适应症:晚期或复发患者;保留生育能力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性手术联合大剂量孕激素保留卵巢功能;具有高危因素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禁忌症: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有血栓病史;糖尿病患者;精神抑郁者;对孕激素过敏者;脑膜瘤患者。目前尚无公认的孕激素治疗方案,一般主张单独应用大剂量孕激素,如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 progesterone acetate)、醋酸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17-羟已酸孕酮(17-OH progesterone caproate)、和18-甲基炔诺酮(norgestrel)等。一般认为应用时间不应少于1-2年。大剂量孕激素在病理标本免疫组化孕激素受体阳性者中效果较好,对保留生育功能者有效率可达80%,对治疗晚期或复发患者总反应率为15-25%。对于孕激素受体阴性者可加用三苯氧胺(tamoxifen),逆转受体阴性情况,提高治疗效果。孕激素类药物常见的副反应有轻度水钠潴留和消化道反应,其他可有高血压、痤疮、乳腺痛等。

其他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尚在研究阶段,暂无大宗研究结果报告。

5胖女小心!子宫内膜癌偏爱你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年龄、肥胖、不育、晚育、绝经延迟等都是其发病的高危因素,其中,肥胖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近70%的早期患者为肥胖女性,一般是体重超过标准15%以上发病危险增3倍。

子宫内膜癌偏爱胖人:七成是胖女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好发年龄为58~61岁。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包括年龄、肥胖、不育、晚育、绝经延迟等。其中,肥胖是最常见的高危因素,近70%的早期患者为肥胖女性,一般是体重超过标准15%以上发病危险增3倍。有相关文献报道,日本人群中肥胖患者占3%,而美国肥胖人群占40%,后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是前者7倍左右。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不规则出血、月经不正常等

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史,10%在绝经后阴道有出血。因此,建议所有绝经后阴道有不规则出血的女性,应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B超等,以尽早排除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年轻女性如患子宫内膜癌多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或月经淋漓不尽,需要和月经紊乱进行鉴别。

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无痛刮诊

绝经后出血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症状。到底是良性病变还是子宫内膜癌,还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以上就是医药人才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么检查子宫内膜癌》相关信息,希望大家喜欢。

内容版权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网上整理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热门内容